也小谈:概率思维对投资的帮助,以及要避免的3个认知偏差

中信-墨菲金融&《财经》投资家 也小谈  

2020年09月27日 21:15  

本文3260字,约5分钟

投资中并不存在 “我做了A就一定能得到B”这样的关系,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一种可能性。很可能我们学了很多、做了很多,但是偏偏这段时间市场环境不好,我们还是亏损了。 如果拥有概率思维,我们就会知道,这不是方法本身的错误,即使成功概率超过50%,依然可能失败。

在两类投资方法———定投和资产配置——的实践过程中,很可能我们做了很多,但偏偏还是亏损了,有些人就会开始抱怨这个方法是错误的。其实方法本身没问题,只是正好碰到了失败的概率。

概率思维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做好投资,还能帮我们提高成功的概率。利用概率思维可以解释很多投资甚至是生活中常见的疑问,比如:

• 基金买了几个月了, 怎么还不涨?

• 为什么某人能力各方面都不如我, 却过得比我好?

• 为什么我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难道真的是别人运气更好?不一定。这些问题其实用概率思维在1分钟内就能想明白。从概率上来讲,能不能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单次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尝试次数。

成功率≈单次成功率 × 尝试次数

我们经常提及的好或不好、能力强弱、技能高低,其实都是与单次成功率相关的,而尝试次数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举个例子,假设A的能力很强,完成一个很难的任务的成功率有20%,相比之下B的能力稍微弱一点儿,成功率只有10%,但是最后A一定比B更成功吗? 不一定。 如果A只尝试一次, 最终成功率就只有20%,而B尝试3次,最终成功(至少一次)的概率约为27%, 反而是B更高。

所以别人能力好像不行却能成功,更可能是因为别人坚持得更久做得更多,就这么简单。

 

提高成功率的思路

想要做成一件事,传统的思路总是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水平, 提升单次成功率,想要一次把事情做成,却忽视了尝试次数这个同样关键的要素。

而概率思维的核心则在于,我们努力的方向不仅仅在于提升单次成功率,更在于增加尝试次数,进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我发现这个思路在减肥、健身和投资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减肥为例,甭管你的方法多么系统专业,如果三天减肥两天吃喝,效果也不可能赶得上用 “笨方法” 坚持下去。投资也是同理,一天换一个 “套路”,不管多么努力,结果也很可能不如坚持简单的“傻瓜式” 定投。

甭管一个方法是高级还是简单,先选能用的、能坚持下来的那个。用这个方法坚持下来了,才到了考虑方法本身的层面,否则都是空谈。

把这个思路用到投资理财上,就是多学习投资相关知识(提高单次成功率)和坚持长期投资(增加尝试次数)。

 

抓住“闪电劈下的那一刻”

 

闪电劈下来的那一刻, 你一定要在场。 ———沃伦·巴菲特

 

投资市场积累的上涨中,很大比例的涨幅来自少数几个交易日,也被比喻为 “闪电”,属于不可预测的小概率事件。那怎么保证抓住这种小概率事件,苦练交易技巧、每天盯盘还是到处搜集消息?其实根本不用那么复杂,只要保证自己时刻待在场中,保持长期投资,自然不会错过。

每到市场行情低迷的时候,总有人说: “既然现在行情不好,能不能先不投资,等行情好了再投资?”我的答案是 “不行”。等所谓行情好了的时候,“闪电”早已过去,而你就只能错过, 追高也不是,等回调又怕踏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 在单次交易上提高成功率真的很难, 但是又希望自己最终投资成功, 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另一个方向———增加尝试次数。

 

利用概率思维理性决策

概率思维在投资理财中很适合被用于解决关于不确定性和博弈等问题。投资中的买或卖、 计划的坚持或放弃等,说到底都是在做决策。既然说了要理性决策,那我们就有必要先明白自己的认知中有哪些不理性的部分,也好针对性地修正。

 

生活更像玩扑克而不是下象棋

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运气本身对决策的结果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我做了A就一定能得到B”,就好像打牌时我们不知道下一张牌会是什么。

理性的决策必须正视不确定性的存在, 再好的决策也可能因为运气不佳而出现坏结果,但是这个坏结果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决策是错误的! 这就涉及下一个内容,结果质量与决策质量。

 

结果质量与决策质量

在一个A或B的选择题中,选A有70%的正确率,选B有30%的正确率。从决策质量的角度来看, 显然选 A 更加明智。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人们更多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决策为导向。如果选A,最后发生了小概率事件B,这往往会被认为是一个糟糕的决策,结果被看得比决策的过程更重要。

更丰富的经验和更高的能力只能保证决策质量,却不能保证结果质量。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一个经验丰富、能力很高的人可能得到一个负面的结果,一个经验不足、能力不高的人反而会运气爆棚获得好结果。

理性决策、理性判断,本质上就是认可决策质量重于结果质量,注重决策本身,而不是某一次的结果。

 

自利性偏差

“赚钱是因为我厉害,赔钱都是大 V 的错”就是自利性偏差一个生动的解释。人都需要创造自我认同,许多人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能力,而把失败总结为运气不好,不愿承认自己能力不足。

自利性偏差虽然很少直接影响一次决策的质量, 但是会妨碍我们从结果中学习, 减缓决策质量的提升。

 

非黑即白的决策思维

投资中经常遇见类似“买不买?买哪个?”的问题,但是很少遇见“买多少?怎么买?”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问题的答案不在买卖中,而是在仓位中,即多少。大多数时候我们纠结的不应该是买不买、卖不卖,而应该是仓位的多少,即买多少、卖多少。

投资决策前的检查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投资, 做出理性决策?上面提到的方法虽然本身并没有提供一个直接的投资策略, 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整理成一个检查清单, 应用于我们的投资 体系之内:

• 做好出现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没有?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我们不能保证所做决策有100% 的成功率,如果失败了会发生什么,结果我们是否可以承受?这些问题应该在做决策之前想清楚,而那些加杠杆爆仓的投资者,显然就是缺了这一步。

• 决策是基于结果质量还是决策质量?

根据历史收益选基金、买彩票就是典型的看重结果质量。而决策质量则是注重提升每个决策本身的成功率, 而不是根据已经确定的结果来评价决策的好坏。

但是这个过程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可能并不容易,因为判断成功率的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来培养。 但是我们可以从 另一个角度———时间———出发,选择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策略或管理人。经过时间检验的策略或管理人,更值得信任,成功率更高。

基于上面几点, 我总结了几个利用概率思维做投资决策的关 键点:

• 检查决策的成功率,而不是只看结果。

• 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替补方案。

• 根据成功率重新考虑仓位问题。

 

以下是 2019 年 2 月 28 日我所做的投资决策前的检查, 供大家参考。

检查决策胜率:在这个位置,依然有很大的上涨空间,指数依然在一个偏低估的位置。沪深 300 指数股息率接近货币基金收益率就是一个佐证。我们才从底部上来了不到20%,现在谈跑是不是太早了?

检查替补方案:如果最后结果不如我所料,跌回去了,也不见得就是坏事。至少我还有30%的现金可以用来加仓,工作收入的现金流目前也够稳定。市场在低估的位置待得越久, 给我加仓的时间也就越多。

仓位问题:市场从底部涨上来到现在,我没有卖一分钱, 保持在70% 左右的仓位(以总资产为基数)。为的就是涨跌都有机会, 跌回去就默默继续加仓, 涨上去了仓位也够足,完全不心慌。

 

(本文节选自《工薪族财务自由说明书》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