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任中国公司掌门人落定,Vanguard距拿下公募牌照还有多远?

文 | 《财经》新媒体 王小贝  

2020年09月29日 16:55  

本文2018字,约3分钟

近日,全球公募巨头Vanguard(先锋领航)正式宣布迎来新一任中国公司掌门人。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原总经理罗登攀将于十月入职,担任筹建中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在该公司正式成立之前,罗登攀将先期担任Vanguard中国基金管理负责人。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新媒体指出,这一关键人事变动意味着Vanguard正加速推进中国境内公募基金公司牌照的申请进度。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Vanguard的入局将如何改写现有的券商竞争格局,尤其是会对中国本土券商带来何种冲击?

Vanguard再现重要人事调整

释放何种信号?

公开资料显示,在加入Vanguard之前,罗登攀自2014年至2019年担任大成基金总经理,2019年7月6日,大成基金发布公告称,罗登攀因个人原因辞去总经理职务。此前,他还曾任中信并购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SLCG公司合伙人及毕马威咨询公司资深咨询师等职务。

罗登攀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对中国公募基金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还非常年轻,随着经济增长、居民理财需求的增加及资产配置的优化,公募基金业的增长空间巨大。其中,养老金投资管理、智能投顾业务、海外资产配置、被动指数投资及ETF产品等,可被视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罗登攀还拥有丰富的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经验——他曾在中国证监会工作四年,历任规划委员会高级专家顾问及机构部创新处负责人,还曾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监事会成员、AMAC共同基金委员会委员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纪律委员会委员。

此前,在冲刺境内公募牌照的过程中,Vanguard亚洲区管理团队曾历经多次调整优化。而此次“基金老将”罗登攀的走马挂帅,无疑又是其中重要一步。Vanguard亚洲区总裁康思德亦透露,希望能借此使Vanguard的低成本产品理念及长期投资哲学更全面地被中国市场接纳,确保中国投资者能享有更多的创富机会和更强的财务安全。

外资争相抢占公募赛道

如何理性看待“鲶鱼效应”?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是新时期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思路,提高金融行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则是实现“双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年4月1日起,公募基金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正式取消,外资券商持股比例可达100%。随即,包括Vanguard、贝莱德、路博迈、富达国际等在内的外资巨头纷纷提交牌照申请。8月21日,贝莱德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设立,将首张外资全资公募牌照收入囊中,路博迈和富达国际的申请则均于9月18日获得受理。

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Vanguard的申请进展亦颇受外界关注。8月,其宣布将逐步结束其在香港和日本的业务,有序退出香港指数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强积金(MPF)和紧贴指数集体投资计划等平台,并将亚洲的主要办事处迁至上海,中国成为亚洲业务的重心所在。在宣布罗登攀加入后,一位公募投资人向《财经》新媒体分析指出,可见Vanguard的牌照申请步伐明显提速,这也让第二家外资全资公募基金花落谁家充满悬念。

在当前的政策支持下,外资独资基金公司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寻求合资基金公司的控股权。摩根资管便借由这一方式成为投摩根基金的控股方,并进一步寻求100%控股;二是申请设立新的基金公司。上述公募投资人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未来势必有更多外资机构涌入公募赛道,为中国本土券商带来“鲶鱼效应”——后者的生存发展压力将增加,但可借鉴的先进资管经验也将大大丰富,公募行业的竞争活力得以充分激发。

但也有专家提醒,这一良性竞争局面的最终形成,还取决于外资机构能否克服市场差异,在本土化方面做出富有成效的举措。面对差异化的法律法规、监管环境及用户习惯等,如何迅速调整自身业务模式,是外资机构亟需破解的难题。因此不难看出,在抢占公募赛道的过程中,Vanguard等外资机构均将“深度本土化”作为重要战略之一,从人才、产品及服务理念等多维度着手,持续调整完善本土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9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上,“十四五”规划被列为重要讨论问题。结合近期监管部门多次公开表态来看,持续推动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将是“十四五”期间的关键任务之一。与此同时,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与利润总额双双创下新高,分别达14.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和1.17万亿元。面对规模巨大的中国基金市场,外资早已蓄力良久。不过,在推开大门之后,如何应对扑面而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每个外资机构还需在不断探索中写好自己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