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青岛这座城 ——专访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

《财经》杂志 文/《财经智库》研究员 袁雪 编辑/张燕冬  

2020年10月26日 20:30  

本文10410字,约15分钟

相比上世纪“上青天”的耀眼,改革开放后“五朵金花”的辉煌,今天的青岛确实面临着城市竞争的巨大压力,在产业优势上不似以往,这也正是青岛的紧迫感所在。去年以来,青岛二次创业,重新出发,通过思想、理念、产业和氛围的解放,重振青岛的活力。

7月14日,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到怡维怡橡胶研究院有限公司调研人才工作。图/ 受访者提供

 

资本是最敏锐的。近两年,阻挡投资的边界似乎在不断南移。其背景,是中国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南方差距渐大。与南方出现更多“万亿”城市,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的活力相比,北方有些温吞。

在北方,青岛则显得很特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让人目不暇接。

有目标,有行动,成绩还不错。201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6%;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影响,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到4%,但民间投资增长达12.2%,高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速19.5个百分点。

从2019年1月开始主政青岛的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习惯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来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活力,同时也经常提到两句话:“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他主政以来,在青岛的政府服务模式、营商环境,以及市场化、法治化建设等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此,《财经》杂志对王清宪进行了专访,旨在解开其一系列路数打法背后的逻辑,为北方城市转型升级、重振活力呈现一个鲜活的“青岛样本”。

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图/ 受访者提供

 

如何补上“市场化”课

《财经》:您任职青岛市委书记近两年来,从提出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到“学深圳、赶深圳”,发起15个攻势,再到推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等的建设,这些发展思路和战略的逻辑是怎样形成的?

王清宪:去年以来的青岛发展思路和城市战略,都是围绕一条逻辑主线展开的,逻辑起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从2018年6月主持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2019年4月出席海上阅兵活动,总书记两次来到青岛,对山东和青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其中有三句话对青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山东要在国家开放大局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青岛要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这些重要指示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逻辑。“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绝不是指通过办会城市关注度提高了,一时来的旅游人数增多了,就算是搞活了,而是空间布局层面的“搞活”、动力层面的“搞活”和各个领域的“搞活”。总体来说,就是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并不是峰会带来了更高的国际化关注,就意味着青岛自然地“国际化”了,而是说青岛必须依托自己的资源禀赋,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让城市真正具有这样的实力、气质和形象;山东要在国家开放大局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青岛要成为新高地的桥头堡,揭示的是青岛在国家新一轮纵深开放大局中的使命和担当——在全国经济增长“南快北慢”的大背景中,青岛在珠三角、长三角之后,要努力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财经》:国家战略赋予了青岛,青岛的实现路径到底在哪里呢?

王清宪:青岛提出的15个攻势,包括经略海洋、“双招双引”、“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时尚城建设等,就是实现总书记为青岛擘画的战略目标的战役路径。

为什么要发起15个攻势?是因为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分散在各个部门、条块,这是分工。但是分了之后如何合?比如分管农业的管不了道路住建,管不了医疗,管不了宣传文化,但是乡村振兴呢?都在里面,有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涉及到多少部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青岛发起15个攻势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每一个攻势的分管市领导,可以调动指挥攻势之下的所有部门,打破条块分割,整合为统一的“作战兵团”。

同时,我们的人大、政协成立了100多个小分队现场督导,以强有力的督导问效,倒逼15个攻势各项任务的高效落实。2019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6%,这个数据就能够说明青岛的打法还是非常有效的,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同。

青岛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城市,但坦率地讲,相比上世纪“上青天”的耀眼,改革开放后“五朵金花”的辉煌,今天的青岛确实面临着城市竞争的巨大压力,在产业优势上不似以往,这也正是我们的紧迫感所在。

我们开始二次创业,重新出发,提出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中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等等,这都是年轻人的事业,期望能激发或吸引更多的创业者。通过思想、理念、产业和氛围的解放,重振青岛的活力。

《财经》:您也提到了全国经济增长“南快北慢”的情况,具体来说,您认为北方经济与南方经济相比究竟差在哪里?如何做才能把青岛打造成为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中国北方创新高地?

王清宪:现在北方经济不那么活跃,我的判断,很大原因是资本市场不活跃。所以去年开始我们格外注重“资本的力量”,坚持以资本的力量推动人才集聚、科技创新,连续两年举办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不到半年时间,光大理财、意才基金销售、青银理财、兴华公募基金四张含金量十足的金融牌照相继落户青岛。

我们还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20亿元的青岛科创母基金,重点支持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及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已对接并储备近200只子基金,储备直投项目30余个。截至9月末,青岛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规模达1000亿,管理人同比增长32.5%,增速全国第一,管理私募基金数量同比增长54.1%,管理基金规模同比增长26%,城市发展插上了高飞远飞的“资本翅膀”。

一年多来,创投风投为青岛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资本,还有运用资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观念、氛围。比如从去年开始,我们专门组织万名企业家进行资本市场培训,从政府到企业,认知资本、善用资本、借力资本的意识不断提高。截至9月底,全市今年已有威奥轨道、高测科技等10家过会及上市公司,累计达61家,创历史最好水平。

青岛的引导基金的运作也在专业投资人的参与下,在让利政策等方面更加贴合市场,全市引导基金累计参股设立基金76只,总规模704亿元,累计投资青岛项目超过250个,投资额60余亿元。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通过资本的助力,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跑。

再往根本挖掘,就是法治化,法治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和保障。2019年,我提出“新官不理旧账”是法盲的表现和违法的行径,着力推进党政群机关履约专项清理,明确鼓励“民告官”,通过建立人大、行政约谈制度,推动行政负责人100%出庭应诉。行政负责人出庭率由2018年的32%、2019年的72.5%提高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00%,行政机关庭前联系成为常态,负责人出庭出声情形增多、出声效果初步显现、出解意识开始形成。

政策是政府生产的公共产品,兑现政策不只是作风问题,同时是法律问题。今年,我们持续将法治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按照“谁制定、谁兑现”的原则,建立政策兑现倒逼机制,推动公共政策制定者依法接受监督,直接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形成了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良性互动。

《财经》:从这个角度出发,您提出了“向深圳学习”,之后再提出向上海学习,都是基于什么?

王清宪:青岛担负着这样的国家使命,以及重振活力的自我要求,必然要求我们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象征,因此我们提出“学深圳、赶深圳”。我们向上海学习也是这个考虑,主要是学习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

我们“学深圳、赶深圳”,学习上海,不是临摹,不是复制,而是学深悟透它们经验的内在逻辑。我们要学深圳、上海开放创新改革的精神与气质,学深圳人、上海人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做事的素质与能力,学深圳、上海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的环境与生态,这是我们学深圳、学上海的实质。

去年以来,我们不仅先后派去4批607名干部深入体悟实训,还全方位加大与深圳市政府、商协会、优秀企业的对接,成立了青深企业家联谊会、“学深圳、赶深圳”学会等交流组织。今年,我们聚焦现代服务业,又选派两批次204名干部赴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专业实训,进一步丰富了“学深圳、赶深圳”的形式和内涵。我们将持续保持每年300名干部在深圳、上海等城市实训,作为干部培养的一个长期性、战略性选择,全面提升青岛干部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的素质和能力。

《财经》:深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力量使然,有其自然演进的过程,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青岛如何更好发挥“两只手”的协同效应,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赶超?青岛自身的软肋又是什么呢?

王清宪:一个地方的政府和企业用什么逻辑来干事,是不是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逻辑去思考、去做事,是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逻辑最能打动投资者,会让双方在一个平台上对话,产生共同语言。可以说,市场化的逻辑是对资本、对市场最大的感召。

什么是市场的逻辑?就是要充分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凡是市场能干的一律交给市场;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政府就去培育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则更好地补位,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面科学把握好“度”。去年以来,青岛首创性地在21个经济部门分别成立了市场配置促进处,专门研究创新要素配置方式,目的正是推动政府更好地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财经》: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始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你如何看待市场行为中的企业家角色?

王清宪:企业家是真正的操盘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市场化改革的主角。城市的开放也好,发展也好,民生也好,增长也好,结构调整也好,本质上,真正的行动者、操盘手是企业家,他们最了解市场、最关注趋势、最了解技术、最熟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尊重市场规律,说到底就是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尊重企业家精神。尊重企业、弘扬企业家精神,最根本的是尊重企业家的创意创新创造。去年以来,我们梳理出了100家企业创意方案,建立了领导干部为企业站台制度,持续举办“民营经济创意会”活动,先后召开专题座谈会,全市上下倾听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海信集团智慧城市建设、青啤集团倍增计划、伟东集团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等方案,并给予“一对一”精准扶持。像这样的读懂企业、读懂企业家的创新性举措还有不少,我们就是要让企业家感受到青岛的诚意和决心,感受到政府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在青岛发展感到舒服。

如何切实推动市场化改革?我认为行业商协会是关键,是架起微观主体和宏观调控主体之间的桥梁,发挥着承接政府、市场、企业及公众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在弥补政府服务、市场调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去年,我们有序“释放”一部分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通过政府购买、补贴、奖励等办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最为典型的就是聘请法律服务中介机构,督促政府依法兑现承诺给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今年,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开,成立青岛市行业协会商会联盟,促进商协会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培育、高端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其用市场化的机制集聚人才、产业、资本等各类资源要素,共同构建良好的发展生态。

 

双循环格局下的新定位

《财经》:国家赋予了青岛很高的战略定位,也提出相应的战略规划,例如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随着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您认为带给了青岛哪些挑战和机遇?

王清宪:开放是青岛最大的机遇和优势所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也是在开放中实现内外循环。什么是开放?我认为,开放就是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就是在全球寻找合作者,这是开放的本质。总书记赋予青岛的每一项国家战略,都不是就青岛说青岛,而是放眼整个山东、放眼黄河流域、放眼北方地区、放眼全国大局。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开放的内在逻辑,拓宽开放的视野,放大谋事的坐标。而青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地位独特,既是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也是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

从内外两个循环来看,对外,青岛是东向日韩、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的重要节点城市,上合示范区是推动上合组织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边合作的开放平台。同时,青岛也是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在统筹内外两个循环中,就有了“双节点”的价值。

而从国内大循环看,从经济地理上说,国内大循环必然是打通南北、东西互济的循环,通过这样的循环,推动我国经济南北、东西的区域均衡发展,从而释放内需的空间。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又是长江以北地区第三大城市、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在打通南北东西的国内大循环中,自然具有“双节点”作用。

《财经》:开放一直是我国几十年的主题词,在当下国内国际新环境下,青岛在做法上有哪些新的尝试?

王清宪: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先需要干部提升开放的意识、素质和能力。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平台思维和生态思维,这也是去年以来我在青岛干部中一直提倡的两个思想方法。平台思维,就是在更大的空间整合资源,让资源要素通过平台发生互动,发生耦合,做发展的乘法,实现价值倍增。平台和平台之间的互动就形成了生态。一年多来,我们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让各类资源要素通过平台发生互动耦合,不断扩大青岛的生态圈。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六届夏季高峰会、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等300多个有影响力的重要会议、会展活动都是平台,吸引了华为、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富士康等头部企业接踵来青投资布局。今年,随着青岛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的全方位发力,还有快速壮大的全球创投风投资源,大批工业互联网行业头部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来青考察投资,现场对接合作项目。今天的青岛,正在形成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生态。

青岛要扩大高水平开放,还必须更加广泛地“链接世界”。怎么“链接”呢?我们提出了一个创意,就是打造“国际客厅”,为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市场主体,以及有意对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地方政府,打造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国际客厅”不仅是青岛,更是全山东、沿黄流域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国际客厅”。目前,对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4个国际客厅已启动,山东会客厅正式启动,青岛·上合国家客厅和央企“一带一路”国际客厅也将于今年启用。中德“国际客厅”揭牌以来,已经在德国举办了3次、在国内举办了2次推介活动,目前拥有签约落户德语区项目3个、在谈项目10个、储备项目10个。中以“国际客厅”7月29日启动以来,已接洽并储备拟引进商协会、平台、服务中介及具体项目30余个。

《财经》:在关于双循环的讨论中,不少学者提出,对外开放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同时对内的开放同样重要。

王清宪:我非常认同,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今年9月,青岛联合胶东经济圈五市和沿黄九省(区)省会(首府)城市,召开了2020·青岛·陆海联动研讨会,共同发出“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合作倡议”,并携手海关、港口、证券等企业、机构,搭建服务黄河流域的企业合作机制,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双轮驱动”,推动黄河流域城市共享开放机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判断北方地区将迎来一个“补课式”的较快增长阶段,由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五市组成的胶东经济圈,拥有3200万人口、3万亿的经济总量,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的42%、占黄河流域九省区的13%。我们已分别与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召开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签订框架协议或合作备忘录,提出“三级运作、条块结合”的推进一体化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首批31项政务服务事项“区域通办”,努力把胶东经济圈打造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驱动、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青岛国际啤酒节。图/IC

 

如何成为“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财经》:今年年初,青岛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怎样定义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您曾经说过,青岛曾错失消费互联网发展机遇,这次要抓住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那青岛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哪些优势?

王清宪:青岛的发展需要一个关键点位,找到了这个点,我们前面所有的工作就找到了突破口,只要这个突破口一打破,全盘皆活。工业互联网就是青岛的关键点位。

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上半场”,重塑了商业形态,那么工业互联网就是互联网的“下半场”,将重塑工业形态。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工业互联网,就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竞争中走在前列,在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过去十几年,青岛确实错失了数字化和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但这一次一定要抓住智能化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作为以制造业而闻名的城市,青岛拥有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具备各行各业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是工业互联网的天然实验场。卡奥斯平台和美国通用电气Predix平台、德国西门子MindSphere平台构成全球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聚集了3.4亿用户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建立了15个行业子平台,覆盖60个细分行业,在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位居第一。这是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信心来源和基础。

今年,我们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就是要努力营造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区块链、产业数字金融、细分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技术、工业互联网科技应用服务等产业在内的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希望全世界想做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和创业者都到青岛来,各种上下游的配套设施、设备,在青岛形成产业集群,应有尽有;各种类型的应用场景,在青岛都能找到解决方案、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能实现“一站式”对接。

为此,我们出台了《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以及一揽子支持政策,成功举办了2020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青岛的工业互联网加快起势发展。仅2020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就签约产业类项目81个。目前,全市已吸引全球各类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企业1800多家,成立中国工业互联网百人会,发布《上海·深圳·青岛生态共建联合宣言》,完成布设5G基站超过1.2万处,每季度发布200个“工业赋能”场景和50个“未来城市”场景,已经推动签约应用场景改造提升项目158个。

到2022年,青岛将梯次推进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打造500个5G全覆盖全融合的应用园区,选树1000个具有行业先导性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千亿级产业新生态。

《财经》:工业互联网是一种基础设施,归根到底是要为企业“提质、增效、降成本”,为企业赋能。到现在为止,工业互联网已经为青岛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哪些帮助?

王清宪:通过工业互联网改造后的企业和项目,正在感受着产业变革带来的便利与价值。在家电、橡胶、轨道交通装备、服装、电力设备、农业、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进行了工业互联网改造的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0%左右,运营成本降低20%左右。

工业互联网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帮助,除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赋能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金融赋能。处于创业期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琐。而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对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将生产、流通、交易等数据标准化,形成全产业链可视化、难篡改、实时监控的数字资产,把资产变成信用,信用变成资本,以数字化金融产品赋能产业发展。目前,聚量科技、春光里等一批企业正在积极参与青岛工业互联网改造,探索数据资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绿色信贷等方面应用推广。聚量科技团队为卡奥斯平台打造的“金融服务子平台”,正为平台上的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浦发银行青岛分行与卡奥斯平台合作开展供应链融资,已经完成了全国首笔基于工业互联网“交易信用模式”的融资贷款。

 

以改善产业环境吸引人才

《财经》:您给青岛提了几个目标:青春之岛、正在创业的城市、城市中的“独角兽”。您心目中的“创业城市”是什么样子的?青岛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适宜创业者生存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王清宪:这三句话,是我向客人推介青岛时常说的,它最能代表青岛的城市气质。“青春之岛”,是说这座城市年轻、有活力、有冲劲、不怕失败,更没有“北方第三城”的包袱,这和年轻人的状态、心理、追求是一致的;“正在创业的城市”,是说青岛从来不会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中,从来没有停止创业的脚步,一直在创业中积蓄发展的新动能;城市中的“独角兽”,是说我们不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而是有基础、有条件,极富成长性和引领性。

建设创业城市,就是要感召、集聚各方创新创业资源,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为此,我们提出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4+1”发展生态,吸引各类创业主体特别是年轻人,助力其互利共生、加速成长。需要资金,我们有政府引导基金,有创投风投;需要培训,我们有15家头部企业组成的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工业互联网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等;需要人才,我们给予用人主体人才政策制定权;需要上市,我们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均已入驻的青岛资本市场基地;需要应用、转化,我们有丰富的应用场景、齐全的产业门类、众多的产业链条。在这里,不管是青年人才、创业团队,还是创新企业、科研人员,只要来到青岛,都能享受到想要的政策支持。

我们为此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围绕“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聚焦创业的重点方向”,“为创业创新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培训机会”,“加大对科技研究研发的支持力度”,“汇聚天下英才来青创业创新”,“建立基金、银行、证券等支持创业创新的金融矩阵”,“营造创业创新的全方位服务生态”,“开放拓展创业创新的应用场景”,“加大对创业创新的奖励力度”,“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峰会论坛、展览展示活动”十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汇聚天下英才,打造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建成成全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培育各类人才9.25万人,每万人拥有民营市场主体1714户,创业密度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我们的目标是将青岛建成新产业、新资本、新技术、新人才的汇聚地,青岛也正在汇聚起新产业、新资本、新技术、新人才的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