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才吸引力为什么这么强?|智库报告

2020年11月04日 18:14  

本文6994字,约10分钟

出  品:《财经》杂志西部中心区域经济研究组

统  筹:方彬蔚   《财经》杂志西部中心负责人

主  笔:马远之   《财经》杂志西部中心研究员 

对于《王者荣耀》这款现象级游戏产品,很多人包括一些玩家可能都不知道,它的“产地”不是腾讯总部所在地深圳,也不是北、上、广这三座一线城市,而是产自“火锅之城”——成都。

《王者荣耀》的开发团队隶属于成都“天美L1工作室”,其前身是“卧龙工作室”,一个非常有巴蜀特色的名字,此团队曾经开发过《QQ三国》《QQ封神记》等著名游戏。

一般认为,成都似乎并不是一座游戏产业发达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都拥有更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更完备的产业链条。然而这款聚集了两亿玩家,每年创造近百亿元利润的里程碑式游戏产品,却并没有诞生在北、上、广、深。在腾讯游戏内部的论坛中,关于“《王者荣耀》为什么诞生在成都?”的问题下,有人这样写道,“成都人才济济,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

根据猎聘网发布的《2020中国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报告》显示,在互联网人幸福感城市评选中,成都在全国排名第一,幸福感最高。

另据“2020中国人才指数”报告显示,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广州的人才指数位列前三,表现出明显的引领作用。成都、天津、杭州、重庆、西安、武汉、南京等城市人才指数保持较高水平。其中,成都对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增强,人才流动指数表现最为突出。

“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是城市竞争的“制胜法宝”,在科技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自2018年以来,为吸引人才,多个城市频出新政,各出奇招,掀起“抢人大战”。然而,借助送户口、送补贴等形式引进人才的模式是难以持续的,一些城市虽然吸引了人才,但真正留下的人才并不多,不少人才又“逃回”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人才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人才固然会被各种优惠政策所吸引,但真正能让他们留下来的,则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业岗位、公共服务、人文环境、宜居程度等因素。而且人才引进本身不是目的,发挥人才对城市发展的最大效用,集聚智慧、推动发展才是最终目标。

近年来,西部重镇成都市凭借产业结构、发展活力、政策制度、人文环境等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的人才,人才竞争力和吸引力领跑新一线城市。

成都人才吸引力到底有多强?强在哪里?成都的经验与做法,对处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和“双循环”战略机遇期的西部其他城市来说,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成都人才吸引力有多强?

成都人才吸引力到底有多强?从近年来成都在全国人才竞争力排名就可见一斑。

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2019年度人才资本趋势报告》显示,成都市人才吸引力领跑新一线城市。在这份报告中,杭州、成都、武汉位居新一线城市人才需求量三甲。

其实早在2014年,由《第一财经周刊》主办的“最具人才吸引力新一线城市TOP20”排名中,成都就排名第三。

2016年,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凭借其快速发展的步伐和“乐容天下”的城市精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落脚,在全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榜单中排名第三。

另外,猎聘网发布的《2017年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显示,在201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成都以5.53%的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杭州、深圳。

创业黑马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新经济活力指数排行榜》,对国内城市的人才活力指数进行了分析排名,成都以13.81分超过北京、上海、广州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一名深圳仅差0.01分。

而在今年8月,猎聘网发布的《2020中国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报告》,在互联网人幸福感最高的城市评选中,成都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总的来看,这些年来,成都在国内外诸多人才活力、人才吸引力等相关领域排名中,都居国内城市的榜首或前沿,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强大,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以和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扳手腕”。

自2017年成都实施“人才新政”后的两年间,成都市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累计落户人数突破30万人,平均每天约500名“蓉漂”选择落户成都。其中,30岁及以下者约占80%。

成都人才吸引力强在哪里?

调查分析和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成都,成都对人才越来越有吸引力。

那么成都的人才吸引力到底强在哪里?幸福感又从何而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成都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利用人才方面有五大经验。

(一)做大承载人才的“盘子”

作为全国第一个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城市,成都在2017年就确定了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要求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成都市对经济发展思路提前进行系统化战略布局,现在回头来看,效果已经显现。

据统计,2018年,成都新增新经济企业3.1万余家,66个产业功能区和28个产业生态圈完成统筹布局,诞生了“新潮传媒”“医联”“1919”这些“独角兽”企业。

2019年,成都聚集互联网企业达3400余家,营业收入超过548.5亿,较2018年增长25.4%。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互联网企业共443家,较2018年增加30家。

作为成都发展新经济的主要阵地,成都高新区以5G通信、人工智能、网络视听、数字文创、大数据等新经济产业为主攻方向,吸引了阿里巴巴、百度、快手、爱奇艺等头部企业纷纷落户。如在5G与人工智能方面,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重点企业180余户,2020年上半年产业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实现营收112.2亿元。在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方面,成都高新区聚集重点企业600余户,2020年上半年产业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实现营收220.8亿元。

正是由于成都新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才们带来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自今年6月成都全面开展项目招引攻坚行动以来,全市新经济系统目前已叩门拜访新经济企业679家,跟踪在谈项目385个,签约项目62个,计划投资总额达938.93亿元。

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才有了稳定的就业根基。成都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以新经济为代表的产业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成长成才的空间。

目前,成都在新经济领域正处在发展上升期,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人才,都代表着机遇,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二)精准引进人才的问题

上面聊的是成都市做大产业经济“盘子”的问题,当把舞台搭建好以后,就需要根据产业定位来精准招人。

这几年来,各大城市出台的吸引人才优惠措施基本趋同,而成都在引进人才过程中,能够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确定竞争优势,再根据城市特点、产业发布、行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引进标准,集中力量用优势资源引进某些领域的人才,精准对接城市发展。

成都市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找准了上述的“新经济”发力点,有针对性地吸引新经济方向人才,对专业型人才精准吸引,形成“产业集中发展吸引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加快经济发展”的模式。

成都市发布的“2018人才白皮书”——《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中的规划数据、结论,都是来源于“人才市场”上的需求方——产业和企业,厘清“成都到底需要什么人才”,同时帮助人才找到“精准选择方向”。

所以,成都在引进人才过程中,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指引到位,把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重点抢抓“新经济”人才,帮助前沿科技研究落地,创造社会财富,形成完整闭环。

另外,成都在做大人才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结构优化。在制定人口、人才引进政策时,着重考虑人口老龄化问题,既瞄准高端人才需求,实现行业的领军和突破,又引进了大量年轻、高素质、有技能的人才来优化结构。

(三)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很关键

近年来各大城市对人才的争夺愈发激烈,成都在人才优惠政策方面也是卯足了劲,对“蓉漂”人才安家、宜居、就业提供大力支持与服务。

2019年,成都推出人才新政,鼓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着力打造最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喜爱的城市,在全国率先推行“先安居后就业”计划。为解决“蓉漂”的安居问题,成都提供了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公寓、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和用人单位自建倒班房等多种方式,让各类人才“住得上房,安得了家”。

这些年来,成都的人才政策一方面注重从外地引进人才,做好人才增量工作;另一方面也特别重视深挖本地人才,改进招徕人才的梯次,变“外地移植”为“本地深耕”,想尽办法留住本地高校毕业生,做好人才存量工作,以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人才。

资料显示,成都的本科层次院校达27所,本地出色的高等教育资源,逐渐积累起雄厚的科研与工程人才基础,为战略新型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BOSS直聘发布报告分析蓉城人才趋势显示,2018年上半年,西南地区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43.3%希望来成都工作,而西南地区活跃求职者中,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人才有59.5%集中在成都。

另有调查显示,成都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均衡指数高于1,这表明成都创造的岗位需求能够满足本地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就业。

因此,成都立足自身教育资源,注重留住本地大学生,将以人才引进为主,逐渐转化为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政策导向,在源头上储备人才,为成都市人才长期供给提供源动力。

(五)城市文化色彩“征服”人才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优化城市生态,重“硬件”更重“软件”,合理安排生产、生活、文化、生态空间,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才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有更多获得感,达到“以情留人”。

经济发展促使人们对工作和生活观念发生转变,要吸引人才既要满足其物质需求,也应满足其精神需求。成都市从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方向入手,提升文化底蕴,构建人才宜居环境,在满足人才物质需求基础之上,加大对人才精神需求力度,解决人才情感问题、尊严问题、自我价值实现等问题,让人才感受到温暖和被尊重,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因此,留住人才既要留人,也要留心,要尊重人才,让人才发自内心地愿意在这座城市中安家立业。成都市提出“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增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成都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成都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包容性的城市。比起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成都的产业环境一点不差,但是生活成本却要低得多,生活性价比和舒适度具有明显的优势。

成都市以健全的产业结构、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更以深厚的人文氛围打造内蕴的城市魅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从而打造人才的城市归属感,使得“他乡”变“故乡”,更好地留住人才。

思考与启示

通过分析、梳理近年来成都市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可以发现其“战略上有定位,战术上有打法”,具体来说有六个方面的启示,可供中西部城市参考借鉴:

(一)吸引人才首先要做大产业基础,解决人才承载的空间问题。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强大的产业空间,才有了稳定的就业根基,才能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成长成才的空间。

(二)城市引进人才,要根据自身产业定位,围绕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精准地“抢到”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力,提升整体产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可以形成平台效应,汇聚更多的科研支持、技术交流,满足专业性人才的职业发展需要,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引进人才要在体制机制上突破创新,创新依靠人才,同样创新也吸引人才。在发展城市经济的过程中,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高端产业引领作用,注重发展新经济,以创新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城市发展建设中。

(四)引进、留住人才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既要满足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民生需求外,还要制定专门的人才政策体系,通过集成服务资源、优化服务事项、简化业务流程等方式,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便利,切实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加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

(五)人才工作既要做好“增量”,也要做好“存量”,树立培养与引进并重的人才政策理念。一个城市的人才储量,需要加大引进外地人才,同时还要做好本地大学毕业生等人才服务工作,深耕本地人才存量,在源头上储备人才,为城市人才供给提供培育原生动力。

(六)既要打造城市“硬环境”,也要提升城市“软环境”。良禽择木而栖,人才择优而居。一个城市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要做好产业配套政策和工作平台支持,解决好基础工作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改善城市“软环境”,提高城市人文底蕴。过去是“在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人口红利缩减的当下,“栽下梧桐树”还不够,还要让“梧桐树开满花”,形成“生态园”,真正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让人才发挥更大价值,让城市得到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