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三次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伊利集团,不再只满足于“买全球,卖全球”,开始通过全球智慧、产业“双融合”,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扩展“全球健康生态圈”,践行国内国际“双循环”,力争2025年挺进“全球乳业三强”及2030年实现“全球乳业第一”的长期战略目标。
在本届进博会上,伊利携旗下液态奶、奶粉、酸奶多个产品品类的9大产品亮相,集中展示全球合作的全新成果。与以往不同的是,产自伊利新西兰南岛牧场的草饲奶粉、黄油、稀奶油等产品均是首次亮相。
“近年来,中国乳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基础之上,逐渐走出国门。在本届进博会上,伊利也把近几年在国际化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带回了国内。”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从财报来看,伊利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737.70亿元,增长7.42%,净利润60.44亿元,同比增长7%。而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经济遭遇重创的特殊时期保持稳定的增势,其实有迹可循。
研发端,伊利从全球视角布设了一张涵盖全球领先研发机构的全球创新网络,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和美洲,开展全产业链创新合作,构建“全球智慧链”,以智慧融合探索健康食品的前沿科技,为企业发展增强创新的驱动力。截至2019年底,伊利全球专利申请总数、发明申请总量位列世界乳业第三,成为全球乳业创新的高地。
合作端,伊利不断强化国际合作,汇聚优质资源,与全球合作伙伴结成紧密的发展共同体。目前,伊利的合作伙伴已遍及5大洲,分布在33个国家,它们成为助推伊利业绩增长的强劲动力。
渠道端,伊利在年内积极探索新兴渠道和新的消费场景,加速发展“会员营销”、“O2O到家”等新零售模式。来自凯度调研数据现实,伊利常温液态类乳品的市场渗透率为84.2%,比上年同期提升了0.3个百分点。
2020年,各国在疫情的肆虐下经济严重受挫。面临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如何在变化中寻找到新的机会,也考验着企业在战略上的考量和转型。
张剑秋认为,目前,中国人年均摄入乳制品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前景广阔,空间很大。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内大循环,伊利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产能布局。其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已在9个盟市进行奶产业集群项目的创新发展。奶牛养殖、种草、基地加工等都形成了全产业链,为国内大循环奠定了基础。此外,伊利集团还在国外创建平台,用世界全球优质的资源服务中国消费者。
“中国奶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数量有增长,数字有提升,未来有潜力,为‘双循环’下的产业和品牌升级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机遇。”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振峰表示,未来五年我国奶类生产和国外进口都将继续保持增长。
“大健康时代,乳业新增长周期已经到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刘超表示,我国乳业产品质量过硬,已成为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制造业。同时,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投资乳业正当时,中国乳业发展具有坚实的社会环境基础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指出,在“双循环”下,经济的发展路径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以消费来引领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思路不会变,当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的产品要随之而变,做出更符合专业性和逻辑性的决策,才能够在这种大变局的环境下抓住市场机会。
(《财经》新媒体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