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十年,咸阳退步为何如此严重?丨智库报告

2020年11月24日 18:50  

本文6828字,约10分钟

   出  品:《财经》杂志西部中心区域经济研究组

   统  筹:方彬蔚   《财经》杂志西部中心负责人

   主  笔:马远之   《财经》杂志西部中心研究员 

在中国城市格局中,没有哪两座城市像咸阳、西安这样,主城区相距仅20多公里,两者在历史上也是分分合合,它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在当下“大西安”规划蓝图和发展趋势中,咸阳主城区已经处于“C形甚至G形包围”中。由于自身增长乏力,加之西安虹吸效应的影响,咸阳的地位日渐尴尬。

近二十年来,不用说在全国范围内,就是在陕西省内,咸阳经济也是不断落伍,GDP排名一路下跌,从早前的省内第二跌至现今的第四,存在感越来越弱。

特别这十多年来,在“西咸一体化”语境中,咸阳失落感日渐强烈。可以说,当下的咸阳既尴尬,又着急,也无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咸阳的落伍,未来咸阳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咸阳曾经的高光时刻

咸阳位于关中平原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就名称而言,它继承了“大秦帝国”的雄风和霸气。

无论从城市底蕴,还是地理位置,咸阳都是一个有实力的古都。

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咸阳这座城市逐渐衰落,地位逐渐边缘化。在现今中国城市梯队中,咸阳已属“三线城市”。

从历史上的第一帝都,如今沦为三线城市,咸阳颇有些失落与无奈。

事实上,在新中国建立后,咸阳也曾有过高光时刻。

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0年这30年间,可以说是咸阳的一个高光时刻。

此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咸阳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棉纺织基地,纺织业水平驰名全国。从西北国棉一厂走出来的纺织工人赵梦桃,她的名字曾家喻户晓。西北国棉一厂后来改制为咸阳纺织集团一分厂,以赵梦桃名字命名的“赵梦桃小组”,充分体现了咸阳的纺织业实力和水平。

不仅如此,咸阳还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咸阳彩虹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子产业领域几乎无人不知彩虹厂,它是国内第一、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基地,曾年产96万只彩色显像管。据统计,1991年,以彩虹集团为主的电子工业产值占到陕西省电子产值的49%,彩虹集团曾跨入全国500强,位居第26位。

20世纪90年代,咸阳又因保健产业而闻名全国,以“神袋”、“神针”、“神刀”、“神脉”和“神医”为代表的“咸阳五神”,以“医疗”、“药疗”、“食疗”、“水疗”、“足疗”和“茶疗”为代表的“咸阳六疗”,让咸阳的保健产业风光神州大地。

在此期间,咸阳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名号。

彼时,咸阳人的自信心并不比当今的西安人差,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矗立在西安交大医学院里的“505体育馆”,是咸阳企业在省城留下的辉煌印记。

“第一帝都”的跌落

不过,烟花易冷,好梦易醒,像“神医”“保健”这种“虚头巴脑”的时代产物,很容易盛极而衰。无论是“五神”还是“六疗”,都未能给咸阳的产业带来长足发展。

21世纪后,咸阳的发展不尽人意,经济指标排名逐渐落后于同省兄弟城市。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陕西各市的经济体量中,“老大哥”当属省会城市西安,长年领跑,稳居第一。紧随其后排名第二的则是咸阳,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2007年。

第一次跌落:2007年被榆林超越

2007年是一个分水岭,当年咸阳GDP为586亿元,而榆林高出了咸阳86亿元(榆林当年GDP为672亿元)。从此以后,榆林便牢牢盘踞陕西城市GDP第二的位置。

不可否认,榆林的超越是凭借资源优势,适逢中国能源产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在“风口”上加速奔跑,将陕西省多数地市甩在身后很长距离。

第二次跌落:2019年被宝鸡超越

2019年又是一个分水岭,咸阳失去了陕西经济第三的宝座,被宝鸡超越。当年宝鸡GDP为2223.81亿元,居全省第三;咸阳GDP为2195.33亿元,居全省第四。2019年咸阳经济增速在全省10个城市中排名最后。

2020年上半年,宝鸡GDP为1025.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咸阳GDP为955.5亿元,同比下降4.8%。

从近年来的经济增速来看,在2010年到2019年,10年时间里有7年时间宝鸡的GDP增速都超过咸阳;从2015年到2019年这5年时间,宝鸡每年的GDP增速都超过了咸阳。

近年来咸阳主要经济指标都处于低位运行,在全省排名靠后。如在2019年上半年,咸阳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排名全省第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排名全省第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3%,排名全省第九。

事实上,城市之间的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咸阳目前的经济数据表现而言,要想超越宝鸡,重回陕西三强,将会是越来越难。

这些年来,无论是经济数据还是市民观感,咸阳的发展速度都变慢了。

曾经的“中国第一帝都”,如今被后起之秀的榆林和宝鸡超越,历史的辉煌和现实的尴尬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由唏嘘。

咸阳为什么落伍了?

咸阳经济发展为什么落伍了?究其原因,大致有六个方面,分别为产业不强、企业萎缩、投资下降、人口衰减、西咸新区冲击、大西安的“虹吸效应”,下文将作详细分析。

(一)产业落后:农业不优、工业不强、服务业不活

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些年来,咸阳的产业结构出现了较大问题。

第一产业(农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没有形成高效节能的体系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

第二产业(工业)仍以能源工业为主,且主要以原煤生产为主,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少,产业竞争力不强;传统的优势产业如电子工业、制药业、纺织服装早失去竞争力,新的优势产业又没能培育出来。

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产业链不长、发展质量不高,像泾阳茯茶、餐饮和传统保健业,都是依附性比较强的产业,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独立创造产值的能力比较差。

就拿咸阳和宝鸡近10年来的产业结构对比来说:

从第一产业来看,咸阳的农业产值总量始终高于宝鸡。2019年咸阳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7亿元,增长4.2%,占GDP的比重为13.8%;2019年宝鸡第一产业增加值178.75亿元,增长4.6%,占GDP的比重为8.0%。从农业占GDP的比重来看,宝鸡第一产业占比也远低于咸阳。

从第二产业来看,两市的工业产值总量相差不大,但是宝鸡的工业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表现非常稳定;咸阳的工业增长则出现间歇性震荡,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2019年咸阳第二产业增加值1011.62亿元,下降2.3%,占GDP的比重为46.1%;2019年宝鸡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73.88亿元,增长2.1%,占GDP的比重为57.3%。

从工业占GDP的比重来看,宝鸡明显高于咸阳。所以,宝鸡是一座工业型城市,2019年宝鸡超越咸阳主要是第二产业占有较大优势。

从第三产业来看,咸阳的服务业产值高于宝鸡。2019年咸阳第三产业增加值879.54亿元,增长6.0%,占GDP的比重为40.1%;2019年宝鸡第三产业增加值771.18亿元,增长5.7%,占GDP的比重为34.7%。

因此,从产业结构的对比来看,宝鸡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一些,尤其是第二产业表现良好,这也是近年来宝鸡超越咸阳的底气所在。

而咸阳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产业结构存在“农业不优、工业不强、服务业不活”的问题,特别是第二产业(工业)增长乏力,近年来出现了“颓势”,对整体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

(二)企业萎缩:大型企业衰落,大型项目推进缓慢

咸阳的城市经济除了受产业因素影响外,企业因素也格外重要。近十年来,咸阳的一些大型企业逐渐走向衰落。

例如作为咸阳第一家上市公司的彩虹股份,是咸阳工业的一张名片。后来由于液晶显示器出现,技术更新迭代,彩虹厂在发展的重要节点错失了转型机遇,咸阳电子工业一蹶不振。据统计,近年来彩虹股份营收不断下降,曾连续10年出现亏损。

除了彩虹电子,像偏转集团、如意电视……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几乎都全军覆没;数万人的西北国棉厂破产改制;享誉全国的“505神功元气袋”销声匿迹;成长起来步长药业,却又出走山东……

受产业政策、技术更新、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这些年来咸阳的大企业、大项目推进都比较困难,加之一些项目前期准备不足,风险评估不充分,企业投资信心不够坚定,导致项目开工迟、已开工项目推进缓慢。例如,2019年初确定的334个重大项目,上半年仅完成投资计划的48.8%,仍有42个项目未开工。

由于产业经济落后,企业发展缓慢,“电子城”“纺织城”“地热城”“保健城”相继梦碎,近十年来,咸阳经济出现了很大程度的“空心化”。

(三)投资弱化:投资信心不足,投资规模偏小

当出口、消费受到较大制约时,投资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而近年来咸阳的固定资产投资却呈持续下降趋势,严重影响经济增长。

2019年咸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5%。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7.3%;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26.4%;基础设施投资下降8.1%;文化产业投资下降10.9%。

反观近年来超越咸阳的宝鸡市,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6.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5.9%。

从固定资产的投资看,不难发现,宝鸡的增速要远远高于咸阳。

2020年上半年,咸阳重大项目缺乏,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下行压力大和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合作意向减弱,项目招引难度增大。上半年咸阳新建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仅有33个,且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咸阳的库存项目1792个,同比减少710个,且亿元以上的项目仅占11.9%,投资后劲乏力。

(四)人口衰减:结构不合理,老龄化加剧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咸阳市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社会抚养压力增大。根据统计,咸阳市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占比持续下降,2017年相对2010年下降1.35个百分点,劳动力总数减少5.85万人,加之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空巢、失能等特征明显,养老、照护、殡葬等公共服务需求明显增加,造成社会抚养压力加大。

2017年咸阳市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为60.0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72%;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327.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4.76%;65岁及以上人口50.4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52%。

与2010年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1.5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下降1.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2.95个百分点。

2017年咸阳市常住人口总抚养比为33.76%,其中,少儿抚养比为18.35%,老年抚养比为15.41%。与2010年人口普查相比,总抚养比提高2.48个百分点,其中少儿抚养比减少1.67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提高4.15个百分点。

另外,近年来咸阳的常住人口在持续减少(不包括已经被划转到西安市的西咸新区)。2018年,咸阳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01万人。2019年末咸阳市常住人口435.6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99万人。

目前咸阳的产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对年轻人吸引力有限,加之西安的虹吸效应(详见下文论述),人才流失量大,而能留下来的年轻人,大多是公务员、国企或事业单位,这就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五)西咸新区建立带来的冲击

咸阳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落后的原因,当然也受到西咸新区设立的影响。

201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西咸新区,原咸阳下辖的秦都区、渭城区、泾阳县、兴平市等部分街道城镇共计657.16平方公里面积划拨至西咸新区。辖属面积的缩减,对咸阳的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影响。

这些年来,咸阳对西咸新区的实质性贡献颇多:为西咸新区提供70%的土地;积极建设西咸新区处于咸阳辖区的空港、秦汉、泾河、沣西四个新城,拿出最好的干部,给予最优惠的政策支持。

西咸新区的设立,对咸阳来说,短期来看是失去了大量土地、人口,从长期来看,包括产业、企业、资本等方面,都会受到深刻影响。

尤其是2017年西咸新区交由西安代管之后,统计数据全部进入到西安,这对咸阳经济体量和后续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当然,这也是陕西全省发展的战略需要,就此方面而言,咸阳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咸阳新近几年的发展略显尴尬。过去三四年间,西安疾风骤雨式招商引资的“虹吸效应”,让咸阳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无法逃避的虹吸命运

论及咸阳落伍或者说被追赶超越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得不谈及的原因,那就是逃避不了被西安所虹吸的命运。

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咸阳距离西安最近,地缘优势最明显,工业基础不差,文化积淀也不逊于西安。

2000年“西咸一体化”刚提出时,咸阳与西安在不少领域还有平起平坐的实力和机会,彼时的咸阳对此是积极面对和相当欢迎的。

随后的十几年里,西安的实力增长不断,咸阳经济逐渐落伍。不断萎缩的咸阳,在“西咸一体化”战略中的话语权也日渐弱化。

与西安的距离太近,经济发展的差距太大,咸阳很难不受西安“虹吸作用”的影响。毕竟,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老大”,整个西北的人才、资本等要素,都在向这里集中,而咸阳作为西安最近的城市,逃避不了被“虹吸”的命运。

从招商引资来说,现今咸阳根本无法与西安甚至是西咸新区相匹敌,引进大项目、好项目都比较困难。西咸新区及其下设新城在招商和固定资产投资上,可以说是近年来陕西投资最热的区域,再加上西安市各个区县的竞争,咸阳在招商引资方面,没有与之同台竞技的能力。

在同等优惠条件下,大型企业和项目在选择落户时,当然会选择投资环境更好、基础设施更完善的西安,而不是咸阳。

这些年来咸阳市原有的一些重大企事业单位,也迁到了西安,如原属咸阳的陕西科技大学、中铁二十局等,主体都迁到了西安。

当年的咸阳曾有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陕西重要的能化工业、轻纺工业基地。而这些现今已被西安的产业结构模式所替代,西安的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汽车等产业,几乎完全覆盖了咸阳的优势。

就像没落的彩虹厂一样,如今咸阳的很多产业在陕西丧失了支撑地位。

另外从旅游资源来看,咸阳的旅游资源丰富,坐拥众多汉唐帝陵,然而由于距离西安太近,外地游客都以西安为中心安排行程,即使时间允许到咸阳旅游,也是当日往返,夜宿西安。这使得咸阳变成了“旅游飞地”,旅游收入只能依靠门票,旅游产业带动的吃、住、购、娱等消费都流向了西安,咸阳旅游资源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性不强,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产业收益。

在西安这棵大树的笼罩下,因为体量的差距和如此之近的距离,就咸阳自身来说,被西安虹吸效应的命运,它是没有选择权的。咸阳既摆脱不了被西安虹吸的命运,又无法真正地融入“大西安”,两座城市合二为一的进展又很缓慢。故而,当下的咸阳陷入了既难以独立发展,又很难实现与西安错位发展的困局之中。

可以预见的是,面对未来更为发达的“大西安”,伴随着银西高铁、关中城际铁路的开通,西安的辐射、虹吸效应会延展的更深、更远、更强,未来咸阳受西安虹吸作用也将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