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斌圣:要想好好活,房企必须把路走“窄”

作者 | 滕斌圣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来源 | 公众号“商业模式观察家”  

2020年12月01日 10:37  

本文1637字,约2分钟

在整个经济发展逐渐重质轻量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不应再一味求大,而应系统性地思考业务增长的结构性改变,从土地资源变现到“地产+”经营资产实现增值,围绕“内容经营”打开成长空间。

即使经济形势空前复杂,房地产行业的业绩依然亮眼:2020年1-9月有21家房企的销售额超过千亿元,前100名的房企销售额均值为864.6亿元,增长率均值为7.6%,发展态势相当不错。

但出于对行业未来的隐忧,即使营收规模持续增长,不少房企仍选择多元化发展,用多元收入和业态组合抵御风险。

从各大房企未来十年的布局来看,大家明显在从地产开发向地产服务及其他领域延伸。

在产品层面,从关注房子到关注社区;在用户层面,从一次交易到持续消费;在企业层面,从投资土地到投资资产。

通过寻找“第二曲线”,房企希望将传统开发业务逐步下降,以消费地产、产业地产以及延伸业务为代表的新业务群,将贡献额外数千亿级的营收,培育更多新业务,甚至独立上市。

例如,万科打造“睿服务”扩张物管面积,中海拆分物业在港上市,保利“5P”战略布局社区O2O,绿地试水商务O2O等。更多的房企多元化,正在脱离地产业务主业而展开。如碧桂园正打造新3驾马车:机器人、现代农业和地产,恒大则压注新能源汽车,一口气推出了6款新车。

总体而言,房企的多元化如雨后彩虹般斑斓,但还在路上,难言成功。

万科着力向下游进入住宅服务领域,是希望通过开发现有客户的需求,实现热带雨林式成长。但下游市场是分散的,大企业的规模优势难以发挥。最近,觊觎牧原和温氏等养猪企业的数千亿市值,万科选择大举进入养猪行业,但如果明年猪瘟结束,猪肉价格暴跌,结果又会如何?万科对此是否有长期坚守的思想准备?

反观恒大,经历了从“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收缩-非相关多元化”的循环演变。早先寻求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间的协同,然后体育、文化产业的投入,是为了配合地产业务的扩张,后来则进入了百货、超市、矿泉水、粮油、畜牧业、乳业、母婴、整形医疗等行业,多数与主业并无协同效应。2018年起大手笔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颇有毕其功于一役之势。

现在看来,此处各路诸侯云集,从传统车企巨头到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各擅胜场,遥遥领先。恒大的“买买买”策略,能否后来者居上,克服协同缺失,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多元化四处陷阱,主业又后劲不足,房企确实处于两难。

在整个经济发展逐渐重质轻量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不应再一味求大,从千亿元到五千亿元,再到万亿元,规模已经成为了众多房企“无处不在的枷锁”。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从强调规模向强调效益转变,从依靠资金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多元化的“宽门”走向更具挑战的转型“窄门”。

首先,要调整发展速度,提升经营效率。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房地产增速已难以为继,当前正在进入注重内涵、提升品质的发展阶段,数量的快速扩张已经不是主旋律。

从全要素指数生产率的分解来看,房地产行业已经没有了靠增加资金投入来获得更大产出的可能性,房企需要控制风险,避免陷入从债务上升到杠杆被动增加的新陷阱。

其次,要转换发展动能。今后几年,房企的增长压力很大,必须早谋划、早布局,推进新增长点的培育。如何获取新动能,中国房企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参考对象。科技创新,将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一方面,房地产业不能忽视新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应陷入追逐风口的机会主义。可能的出路是发扬地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新科技,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装配式、新材料的布局和转型,上下游联动,网络化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协同效应依然为王,房企需系统地思考业务增长的结构性改变,从土地资源变现到“地产+”经营资产实现增值,围绕“内容经营”打开成长空间,包括物业管理、养老、长租公寓、教育以及对应的“地产+”的主题领域。窄门不窄,这或是房地产行业未来的转型方向,将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发展格局。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