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技术向善与社会共治

文 | 《财经》E法  刘畅 编辑 | 张有义  

2020年12月04日 18:22  

本文1295字,约2分钟

人们的各类需求被激活以后,就需要相应的平台进行技术开发,做好需求匹配,算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的向善不仅由技术决定,同时应取决于平台机构、资本、管理者的复合型演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对算法与社会的共治共生关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12月1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主办、《财经》E法协办的“算法的治理与发展:以人为本、科技向善”专家研讨会上,他就公众对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需求、算法与人的认知路径及算法社会共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张涛甫在研讨中表示,面对互联网过载信息量,海量人群对互联网信息有多元需求,算法技术从中扮演了“信息导入者”中介角色,通过可控的技术实现便捷、人性化的信息导流服务。算法技术可最大扇面覆盖人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刚需、边缘需求乃至于被制造出来的泡沫化需求,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算法技术所承载的信息导流引发的伦理问题,目前更多关注点是把“原罪”责任聚焦在技术和平台上。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现场分享

算法与人的认知路径密不可分

从算法与社会的互动角度分析,张涛甫认为,人类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将自我感知传递给平台,平台推送信息使人类注意信息,进而实现对价值和知识的获取。“过去,很多技术不人性化,达不到人某些特定需求。如今,技术可以高度体现人性需求。但人性是个复杂的概念,海量人群需求的复杂性自然十分多元。”

“市场一定基于需求存在。”张涛甫指出,当海量需求出现时,算法技术扮演“信息导入者”的角色,通过技术上的可控性实现便捷、人性化的需求。

张涛甫强调,技术的进步可以唤醒甚至制造人类的需求。与过去狭义的需求概念相比,今天特指的需求是把与所有人性基本面的部分全面激活:“各类需求被激活以后,就需要相应的平台进行技术开发,做好需求匹配。我认为,算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向善要靠多方合力

张涛甫认为,随着技术发展,平台促进信息生产和信息分发与传统“专业化、机械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有所不同,前者更加泛社会化,运作更加复杂。与此同时,出现了信息秩序的问题。

张涛甫强调,技术会出现双向效果。“在社会运作中,技术向善的问题值得社会重视,同时,资本和权力的向善问题也应得到关注。”他指出,权力和资本同样有双向效果,技术的向善不仅由技术决定,同时应取决于平台机构、资本、管理者的复合型演化。他强调,算法要强调彰显技术的价值理性,“我们过去强调工具理性,现在要强调价值理性。”

张涛甫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称,当前外部性约束加大,“一厢情愿”的市场冲动受到抑制,多种原因造成整个内容市场向善需求周期性回归,下沉需求受到抑制。一方面,要将算法技术与价值理性上行的需求相匹配,缩小“颗粒度”,在技术价值向度上通过人工达到对技术纠偏,依靠技术本身达到算法的“自我导向”。同时,需要算法本身之外,社会、行业的外部性力量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