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幸福顾强:“创新尖峰+产业高地”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力

2020年12月11日 17:56  

本文1506字,约2分钟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同时又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不平静的外部条件,中央作出了"挑战前所未有"的重大判断,提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那么,未来将怎么走?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现代都市圈的培育正在成为推进十四五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培育优化空间,构建发展新动能,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正在成为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日前,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表示,“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呢?至少有几条理由:发展都市圈可以疏解原有城市过于拥堵的问题;缓解大都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过高的问题;降低制造业成本等。”

他强调,最近几年人口的流动真正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大量人口是从其他城市到了一线城市,到了全国几个大的都市圈,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流动。“最近几年一个大趋势是大的都市圈在发展,人口增加,我们正面临着很大的城市结构的调整。”刘世锦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提到在培育和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过程中,理论认识与实践推进层面均有不同认识和做法,比如,在因地制宜推动都市圈建设的基础上,依托传统基础设施、先进数字技术以及务实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各种适宜的经济模式等来推动都市圈联动协调发展。

陕西省西咸新区原党工委书记王军则具有创造性地提出,城市化要“梯度”发展,城市化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过程应“梯度式”进行,“第一轮城镇化取得伟大成功,但也带来了后遗症,激烈的城镇化应该过去了,温和的城镇化要开始了。”

深圳市政府原副秘书长赵鹏林认为,“第一个阶段以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竞争为主。今后可能会变成都市圈或者是城市群之间的竞逐为主,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新的主战场’。”

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顾强表示,都市圈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把握中国独特的超大规模人口城镇化特点,依托“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的空间发展范式,形成产业体系能力,提高都市圈整体竞争力。“创新决定未来,创新决定高度。中国都市圈在未来发展靠什么进阶,如何进入全球都市圈发展第一梯队?我们认为需要创新尖峰及周边的产业高地相协同的空间范式,来形成产业体系能力,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力。”

在都市圈建设与市场化实践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产业升级的践行者华夏幸福蹚出一条自己的路子。二十年来,华夏幸福围绕核心都市圈布局,坚持以产业推动区域新旧动能转换,重视创新集群打造。以创新龙头企业为抓手,华夏幸福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产性服务业等十个重要领域,谋划了近百个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溧水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大厂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香河有机器人产业集群等,通过创新集群打造,华夏幸福极大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为区域发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华夏幸福自身也是实体经济,并因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