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是谁?”——英国人也流行修家谱

文 |《财经》特约撰稿人 魏城 发自伦敦   编辑 | 郝洲  

2021年02月19日 13:29  

本文3835字,约5分钟

“如果你在寻祖的时候发现你的祖父或外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作战时挺过了可怕的战壕战,那么,你一定会对自己能够挺过疫情封锁期充满了信心”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在英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全世界也广为人知,因为他曾经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扮演男主角哈利·波特。

他的曾外祖父似乎也喜欢“表演”,却是一个不那么光彩的“演员”——至少这是80多年前伦敦警方的说法。

一年前,丹尼尔在英国热播的纪录片系列《你以为你是谁?(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中挖掘家史,结果挖出了他预料之外的“家丑”:1936年,他的曾外祖父塞缪尔(Samuel)在伦敦开的珠宝店被盗,相当于今日价值25万英镑的珠宝不翼而飞,但警方的结论是:这家珠宝店根本没有发生入室行窃案件,实际发生的事情是——珠宝店老板监守自盗,目的是为了诈取保险公司的赔偿款,以支付老板的欠债。

丹尼尔几乎相信了80多年前的警方结论,直到他读了当时一个告密人的信件。这个人在给警方的告密信中如此写道:“塞缪尔是一个犹太人,犹太人经常监守自盗。”

193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反犹主义盛行于整个欧洲,法西斯政党也在英国公开活动。也许,塞缪尔并没有“表演”监守自盗,也许警方是出于反犹偏见而做出那个结论的,也许……

5个月后,负债累累的塞缪尔自杀了,留下了一封让80多年后的曾外孙丹尼尔难以卒读的绝命信;塞缪尔死后不久,他的遗孀不得不把她孩子的犹太姓氏改成了英国化的姓氏……

谈到告密信中的那句话“犹太人经常监守自盗”,丹尼尔说:“短短一句话,背后却有很多东西值得深挖。”

疫情助推英国寻根热

丹尼尔虽然无法证明曾外祖父没有“表演”监守自盗,但他的寻祖之旅却揭示了远比侦破陈年旧案更重要的东西——英伦三岛的修家谱热仍然方兴未艾。

修家谱?没错,是修家谱。这些年,修家谱不仅复兴于中华大地,也在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世界蔚成风气。

《你以为你是谁?》这套寻根系列纪录片,早在2004年就开始在BBC播放了,迄今已播放了17季、150集,16年来长盛不衰,一直深受英国观众的喜爱,每集新的片子播放时都能吸引600万观众收看,节目如此受欢迎,以至于BBC还趁热打铁,出版了同名的杂志,并进一步带动了英国人的修家谱热潮。

更准确地说,是英国人的修家谱热潮,激发了电视制作公司的灵感,导致了这套节目的诞生。

早在12年前,英国《旁观者(Spectator)》杂志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2008年5月3日出版的《旁观者》杂志指出:“10年前,英国只有一本主流的修家谱杂志,现在有7本。”

“曾几何时,修家谱是贵族的爱好,如今却成了英国普罗大众最喜欢的活动。我们正在成为一个过分迷恋修家谱的国家。” 那一期杂志如此感慨。

12年过去了,英国人的这一迷恋似乎有增无减。一篇名为《2021年家谱学指引》的文章说:“今天,我们所有人都会认识一些热衷于修家谱的熟人,寻根如今已经成为我们越来越痴迷的爱好。”

因新冠疫情封锁导致的百无聊赖的居家生活,则促使更多的英国人加入了网上寻根的业余侦探大军。

在疫情封锁期间,许多英国人在社交媒体上组织了寻祖的群,如Facebook上的“历史始于家庭”群(@historybeginsathome)、推特上的“家史时光”群(House  History  Hour)、英国《家族之树(Family  Tree)》杂志网站上的“我们街道的故事”(Story  Of  Our  Street)群等,互相探讨、互相交流寻祖和修家谱的经验。

英国一些档案资料馆也在疫情封锁期间为寻根爱好者提供方便,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在整个疫情期间免费提供可以在网上下载的文献档案,英国许多公共图书馆也都扩大了图书馆相关资料的访问权限,以便本图书馆的注册成员们可以在家中访问其网站,而不像通常那样只能在图书馆内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英国寻祖网站“寻找我的过去”(Findmypast.co.uk)发现,疫情封锁后,无论是该网站的用户,还是用户使用该网站的时间,都比疫情前同一时段增长了46%左右。

该网站还发现,利用居家时间修家谱,还有利于克服疫情封锁期间人们常有的心情低沉、沮丧、抑郁等负面情绪,因为“如果你在寻祖的时候发现你的祖父或外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作战时挺过了可怕的战壕战,那么,你一定会对自己能够挺过疫情封锁期充满了信心。”

“不爱国”的英国人

为什么英国人这么热衷于修家谱?

当然,修家谱这一爱好并不局限于英国。寻根大概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和冲动,修家谱更是中国人几千年的重要传统之一。

但英式寻根热又有自己的特点和独有的原因。

同样都是西方国家,同样都属于英语文化圈,英国不仅不同于反叛的前殖民地美国,也不同于保皇的前殖民地加拿大。

我在加拿大生活过6年,通过在多伦多上小学的儿子,我知道,加拿大小学生每天是以唱国歌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的;我去过美国采访和旅游,我惊奇地发现,在美国,不管是纽约这种大城市,还是不见经传的小村镇,普通人家在门前悬挂美国国旗是常见的现象;我在英国生活了20多年,我却很少看见英国人在家门口悬挂英国国旗,通过在伦敦多个小学、中学、大学读过书的儿子,我得知,英国学生并没有唱国歌或向国旗敬礼的习惯。

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往往很自豪地宣称自己爱国,英国人则不同,很少宣称自己爱国,英国媒体提到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通常是在报道某个极右翼组织时,似乎这两个词是负面的、肮脏的。

为什么?我觉得,可能至少有两个原因:

首先,英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相对独立的地区组成的联合王国,英国媒体和官方文件甚至用中国人翻译为“国家”的country或nation这两个词描述这四个地区,相应地,人们的身份认同也更多与自己所在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如果家门口挂旗,也往往会挂各自地区的旗帜,很少挂代表整个英国的米字旗。英国的民族主义,其实更多地是与分离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英国如今关于大英帝国的记载,绝大多数的篇章,与其说是让英国人自豪的荣光,不如说是让英国人难堪的恶行,今日英国人对那段历史的感情也很复杂,有些人无比怀念,有些人深恶痛绝,更多的人则是爱恨交织,但此爱非热爱,是掺杂着怀念和惋惜的感性的怀旧,此恨亦非仇恨,是混合着自责和忏悔的理性的告别。英国官方对大英帝国那段历史的描述和评价,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暧昧,这导致不少英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视毫无保留地拥抱大英帝国为政治不正确。

恰恰因为那段欲说还休的帝国历史,许多英国人往往下意识地回避集体叙事和爱国主义,但为了给自己的怀旧情绪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存放,他们就找到了颇为个人化的家史之溯和寻根之旅,许多英国人乐此不疲,把修家谱当作一种寄托感情、寻找慰藉、打发时光的爱好,当作一种最理直气壮、最政治正确的追求。

英国首相鲍里斯·凯末尔?

但追溯家族历史,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惊奇,有时这种惊奇不一定是你所希望看到的,就像《哈利·波特》的男主角所发现的曾外祖父的故事。

席卷全英国的修家谱热潮,甚至也把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裹挟进来了,或者说,约翰逊也未能抵御住英国寻根热的诱惑,主动、积极地加入了英国寻祖者大军。

2008年8月20日,BBC播放了关于约翰逊寻祖故事的那集电视纪录片《你以为你是谁?》。当然,那时约翰逊还不是首相——电视片播出时,他刚当了4个多月的伦敦市长。

看着约翰逊那标志性的一头金色乱发,你不会想到他还有亚洲人血统。那集电视纪录片最让观众吃惊的,就是关于他曾祖父的故事。

他的曾祖父不是英国人,是地道的土耳其穆斯林,叫阿里·凯末尔(Ali  Kemal),如果这还不让你感到意外,那更让你吃惊的是:阿里·凯末尔是土耳其有名的“土奸”,后来被暴民乱石砸死,悬尸树上。

英国占领土耳其期间,阿里·凯末尔曾短暂担任内政大臣,但因其亲英国的立场,被国人视为卖国贼,又因为后来他与土耳其民族英雄、国父凯末尔(全名为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作对,1922年11月4日,阿里·凯末尔在一个理发馆里被该国民族主义愤青绑架,群殴至死,死状甚惨。

阿里·凯末尔曾在流亡英国期间与英瑞混血的妻子生下次子奥斯曼·凯末尔(Osman  Kemal),阿里·凯末尔惨死后,奥斯曼·凯米尔被外祖母改名为威尔弗雷德·约翰逊(Wilfred  Johnson),他就是鲍里斯·约翰逊的祖父。

倘若奥斯曼没有改换姓氏,那么,现任英国首相的姓名,大概就是鲍里斯·凯末尔了。

(作者曾在英国多家知名媒体担任资深记者、编辑。作者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