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人大代表杨元庆:不要“一刀切”关闭人工窗口|两会声音

《财经》新媒体 刘洋|文 编辑|蒋诗舟  

2021年03月04日 12:53  

本文2296字,约3分钟

3月4日,全国两会在京启幕。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关注科技赋能,他特别提出,不要一刀切地关闭人工窗口,同时也要发挥智能科技的作用,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

除此之外,他还提交了多项建议,包括:立足科技产业实践,围绕发挥科技力量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供应链金融,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职业教育,稳就业,促进“中国智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企业碳中和治理能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增长等。

如何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入各行各业,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逐步凸显。

例如,老人专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种类单一、产品设计尚不能契合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很多行业的智能应用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可操作性,比如在线挂号、移动支付、扫码点餐、网约车出行等;又如,老年人辨别能力弱、安全上网和防骗意识薄弱,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对象。

为此,杨元庆建议:第一,在产品层面,鼓励企业推出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终端产品;第二,在服务层面,统筹考虑各类互联网便民服务的线上线下整合,便利老年人使用。建议城市公共服务部门,如医院、车站、社区等在制度设计环节将老年群体的特征考虑进去,提供“线上”+“线下”的选择,不要一刀切地关闭人工窗口,保留实体咨询、现场指引、人工服务等项目,更好的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也让公共服务更加全面和精细;第三,在安全方面,加强针对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安全执法力度和个人隐私保护水平,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

“新IT”赋能实体经济

去年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以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推动数字经济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杨元庆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离不开“新IT”基础设施的支撑和赋能作用。所谓“新IT”,就是基于“端(智能物联网终端)-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智(行业智能)”技术架构赋能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

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数据总量呈爆炸式增长,只有通过“新IT”中的“边-云-网”协同发力,增强计算力,才能将数据生产资料转化数据价值。

杨元庆认为,近年来,我国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均大幅增长。算力的提升将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然而,当前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还存在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共享不充分、服务单一、能效不高等问题。例如,从行业来看,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以2019年为例,当前我国数据中心以互联网客户为主要用户群体,占60%以上份额,金融业和政府机构占30%份额,制造行业仅占3%。

为此,杨元庆建议,加强国家层面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引领算力基础设施整体有序发展;倡导建设多元化、智能化、高效能的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制定以应用效能为导向的算力评价体系和评测标准,引导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

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球化秩序重塑的历史时点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抓手。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突出。

杨元庆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供应链金融的支持力度;完善供应链金融贸易信用保险机制,建立多层次的保险市场;推动供应链金融领域应用金融科技,提高效率并防范风险;鼓励设立供应链金融领域基金,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企业解决融资及风险等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作为“六稳”、“六保”的关键一环,职业教育对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行业发展还面临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兼具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短缺、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意愿和动力不足等问题。

杨元庆建议:第一,应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拓宽职教学生就业渠道,适当放宽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中的限制性条件;第二,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高福利待遇;第三,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激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提高企业碳中和治理能力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

杨元庆认为,通过对电子终端产品和信息通讯行业的碳中和路线的推进,可以引导和带动整个产业链,甚至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绿色改造和可持续性发展。这对于企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他建议,首先应完善绿色低碳法规标准制定;二是鼓励企业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三是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四是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