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做成两个世界500强,这5段话对我影响至深

口 述 |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2021年03月23日 17:08  

本文5858字,约8分钟

本文为2019年9月27日,宋志平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2019级新生入学典礼上的演讲,摘自其著作《企业心语》,原标题为《一生做好一件事》。

记得有媒体采访我时问了一句话,“宋总,如果请您告诉年轻人一句话,您最想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说,“一生做好一件事”。

一生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我40年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企业,做了两个世界500强。

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我在工厂开始做技术员、销售员,然后做科长、处长,做副厂长、厂长,一路走过来,企业里几乎每个岗位我都做过。

1993年我做了北新建材的厂长,北新建材1997年就上市了。后来我到中国建材集团做“一把手”,做了近18年。2009年至2014年,国务院国资委让我同时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的董事长。5年时间里,国药集团的收入从360亿元做到了2500亿元,2018年是4000亿元。而中国建材的收入从2002年的20亿元做到了2018年的近3500亿元。

影响我的五段话

大家看看这张图片,很有意思。左边是1979年我大学毕业刚工作被公派到瑞典实习时的照片,右边是我前些天去瑞典考察时的照片。我在同一个位置照了这两张照片,时间跨度40年。

在这40年里,我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企业。一路走来,我受到很多格言的鼓舞,其中有五段话对我影响很大。

第一段话

高中时代和插队时候,我很喜欢歌德《浮士德》里的一段小诗。很多人说,“宋总,您好像没有多大的忧愁,一天到晚都高高兴兴的,到底是什么鼓舞着您?”我在这里给大家朗诵一下这段诗:

“辽阔的世界,宏伟的人生,长年累月,真诚勤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常常周而复始,从不停顿。忠实于守旧,而又乐于迎新。心情舒畅,目标纯正。啊!这样又会前进一程。”

这段小诗鼓舞了我40多年,每当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这段诗,始终保持心情舒畅,目标纯正,再往前迈一步。

第二段话 

大学时代,我读到了玛丽·居里夫人的名言: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那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一生能做些什么,那就一直努力直到成功。”

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和我当时应该是一样的,都想知道我们未来究竟会做成什么。玛丽·居里夫人说那就一直努力到成功,她的意思是,不要总是想,要一直做下去,最后才知道能做成多大的事情。

我在大学的时候,不知道企业是何物,也不喜欢做工厂,可是毕业后就去了工厂,而且在工厂一待就是40年,做了两个世界500强,就做成这一点事业。

第三段话

大学毕业来到北京,我在《人民日报》读到冰心老人的座右铭是西方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

“忙碌的蜜蜂没有悲哀的时间。”

蜜蜂一天到晚忙着采蜜,没有想着蜜该归谁,一直在飞。这句名言让我很受触动,后来也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第四段话

在当厂长之后去学MBA,我是中国第一届MBA的学生,我读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里引用美国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的话:

“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

第一个business是事业,第二个business是企业,意思是“美国的事业是企业”,给我很大的震动,看来企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这坚定了从事企业工作的信心。

第五段话

在2012年央视“经济年度人物”颁奖会上,我获评“经济年度人物”,郭鹤年老先生荣获“终身成就奖”,他送给年轻人的几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一是要专注;二是要有耐心;三是取得成绩后要当心,因为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四是有了财富要回馈社会,越多越好。”

这些年,我一直是在这些启发中成长,这些话也指引了我人生的方向,就是“一生做好一件事”,也是我今天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围绕这个主题,接下来我与大家分享三个观点,一是中国的事业是企业,二是做企业要专注和痴迷,三是学商科要知行合一。

中国的事业是企业

美国人说美国的事业是企业,我们中国的事业也是企业。中国有3000万家企业,有近7000万个体工商户,这意味着中国有上亿经济主体,这是我们经济的全部。

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都是靠这些企业做出来的,都是靠这些企业做出来的。

中国现有370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58万亿元,仅次于美国。美国的上市公司有270年历史,而中国的上市公司仅有29年历史,是成长中的一个年轻群体。

大家一方面要对上市公司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给与一定时间,假以时日,中国的上市公司一定会发展成为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更好地回报股民、回报社会。

在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企业有129家,首次超过美国的121家,中国大陆比美国少3家,明年将会超过美国。

回想过去,我们出国时如能到世界500强企业参访,就会非常高兴,但想见世界500强的掌门人,几乎比登天还难,他们会告知,CEO三个月以前时间就都有安排了。

现在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我们也慢慢理解了,有时国外企业联系见面事宜,因时间冲突,我们也会告诉对方,公司领导有其他安排了。

今天中国的企业真的发展起来了,在全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2019年中国建材首次跃居全球5家世界500强建材企业的第一名,国药集团在全球的制药500强中也排在第一,我特别高兴。

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要靠企业,企业强国家就强,企业弱国家就弱,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华为在国际上一些国家遭到制裁,就是因为它的实力强过了当地的通讯企业。

商学院的老师说很多同学毕业以后不愿意去企业工作,我很纳闷。在我看来,大家毕业后应该去企业,比如可以先到中央企业历练10年,知道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在哪里,知道中国银行、进出口银行是什么单位,10年以后,大家可以在央企大展宏图,也可以在市场中去创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刚毕业缺乏实践经验,如何去创业呢?大家可以考虑去央企,比如可以到中国建材,经过一番训练再去创业。

做企业需要专注和痴迷

做企业挺难,企业的成功是九死一生,其实成功都是“熬”出来的,是“炼”出来的。

现在看马云是成功了,但2000年左右他也历经各种困难;任正非是成功了,但一路走过来他也有很多艰难,甚至好几次连跳楼的想法都有。

关于企业家精神,我概括了三条,一是创新精神,二是坚守,三是责任、家国情怀。这三条里最难的就是坚守。

我在企业40年,一直坚守在建材企业,这是不容易的。做成一个好企业是很难的,做好一个企业大约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想做到极致、做到世界一流,没有三四十年不行。

大家可能会问我,“宋总,您是怎么算出来的?”其实我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做过的北新建材,是深交所的绩优股;我做过的中国巨石,是上交所的绩优股。这两家企业都是做了40多年。中国建材也做了40年,做到世界500强,做到全球建材行业的第一。

没有实践的磨炼不可能成为“家”,企业家的“家”字是时间磨炼出来的,是“熬”出来的,是“炼”成的。

我在企业里比较重视寻找痴迷者。什么叫痴迷者?就是那些早晨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全想一件事,半夜醒了去洗手间还想这件事的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刘纪鹏院长对商学院的事业就是痴迷者,60多岁到商学院,让商学院再创辉煌,中国政法大学的领导很厉害,找到了这样的痴迷者。

我也是一个痴迷者,我很痴迷水泥。水泥是因为一个意外而产生,在英国的波特兰岛上有一座监狱,监狱的工人们在烧石灰的时候遇到了下雨,粘上了很多泥,他们没有清理就拿去烧,结果烧出了一个新物种——水泥,它的强度远远高过碳酸钙。

水泥好像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产品,中国的水泥使用量占世界水泥的60%,如果没有水泥,港珠澳大桥就没有办法建设。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个建设过程,其中80%以上用的都是水泥。水泥是个好东西,也值得为它痴迷。

做企业不仅要寻找那些痴迷者、专注者,还要有好奇心。我就是很有好奇心的人。

做水泥,大家都说要建工厂,但这么多水泥厂还用建吗?我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整合,进行联合重组;因为有很多民营企业,我又想到第二个办法,就是搞混合所有制,大家一起混合都重组起来,就有了中国建材。

国药也是如此,中国的医药分销企业有2万家,美国有3家,企业多了就可能出现销售假药的情况。我想起了中国建材重组水泥的办法,在国药把290个地市级的医药企业重组起来,形成了今天4000亿元营业收入的国药集团。

好奇心非常重要。我去以色列参访时,到希伯来大学的爱因斯坦博物馆参观。

希伯来大学85岁的老校长是馆长,那天拿出相对论的手稿给我们看。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充满了好奇心。”做企业也是一样的,我们也应该充满好奇心,才能做好企业。做企业要痴迷,要坚守,还要充满好奇心,真的不容易。

学商科要知行合一

1. 商学院的教学应该和实践结合

商科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实践,德鲁克就是做案例教学的。商学院应该向医学院学习,医学院有临床制度,老师们上午上课,下午到医院临床看病,如果老师不会看病,学生不敢向这样的老师学。

医学院还有一个好的制度,就是会诊。对同一个病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可以一起进行会诊。这正是我们商学院、企业所缺少的。

过去商学院希望学生来学理论,把企业管理概括成理论,认为大家学完理论就可以去做企业,其实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商学院应该把企业的案例进行研究、反思、讨论,这是学生在商学院学习的根本意义。

有人说读MBA读了还不如不读,有人说越读越傻,为什么社会上会有这些看法,就是因为商学院没有做到真正与实践相结合。

商学院教学如何和实践相结合?有三个渠道:

一是开拓视野,让老师“走出去”。

商学院的老师们可以深入企业,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就有老师分别在上市公司山水水泥、中国巨石出任独董,请他们做独董,就是希望他们能深入了解企业,希望商学院和企业之间有一个纽带,希望老师们能“临床”。

二是校企融合,让学生“走出去”。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到了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是一家做薄玻璃的企业,大家在实习过程中收获很大,最近又去了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我们的企业为商学院广开大门,欢迎大家去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能多接触企业,变得更加热爱企业。

我在德国斯图加特一家工厂参观时的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小学生在那里参加培训,学习机械知识。

德国人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这种制造情结,我们常讲工匠精神,现在连工匠都没有,哪里来的精神呢?斯图加特有个镇,那里居然95%的人都是工程师,奔驰、宝马等企业做得很好是有原因的,他们都是双轨制教育。

三是敞开大门,让企业家“走进来”。

我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都讲过课,都是利用周末时间,为什么要去讲呢?

我是三届MBA指导委员会的委员,我深感我们的商学院离实践太遥远,应该挑一些优秀的、擅长讲的企业家来课堂给大家多分享多传授,美国、欧洲是这样,我们中国也应该这样。

2. 知识面要丰富,专业面要深入

知识面广和专业面深入并不矛盾,德鲁克认为读商科的学生应该增加一些文学知识,一是要学习短篇小说,提高写作能力,二是要学会诗歌的赏析。

短篇小说是刻画人的,诗歌赏析是关注情感的,管理的核心正是关乎人和情感的。

刘纪鹏院长讲到智商和情商,这也是我每次讲完课都要提问同学们的问题,什么是智商,什么是情商。智商就是辩证分析问题、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情商是理解他人的能力,如果只理解自己就没有情商。

我是个文学爱好者,我也提倡大家多读些文学书。其实文学和做企业是相通的。

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讲战略的;

《西游记》是讲创新的,里面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宝贝,都是从0到1,想象力无穷;
《水浒传》是讲联合重组、并购的,宋江没有什么特别本事,十八般武艺样样不会,但他为人忠义,人格厚重,把鲁智深、林冲等聚合在一起。

《红楼梦》是讲大企业病的,讲的是宁荣二府大家族的盛衰。“大有大的难处”,企业做大了就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所以我们要反对“四风”。

柯林斯讲过,很有趣的是,很多大企业家都喜欢某一门艺术,看来艺术和企业是相通的。我觉得他讲得很对。大家做专业要做得深,涉猎面也要广。

我在大学学高分子化学期间,读了大量文学书、历史书,还读了逻辑学,总之见书就读,读了好多。

当年我们化学系只有一个分配到北京的名额,因为我的成绩在年级是第一名,所以才被分到北京的。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把专业学好,知识面要宽,专业面要深。

3. 要加强自我管理

10年前,我曾到一所学校去,学校的校长邀请我到管理学院去看看,我就去了。校长让我指导一下。我说:

“要说真话就是学院的管理水平还要提升。我今天到了教室,教室里都是纸团,学生宿舍楼道全是水,一片狼藉。学管理的、学商科的,在学校里应该是最好的管理者,首先要能管理好自己,让人一看就是商科的学生。学院的学生如果到企业,都要接受再管理教育。”我认为那个管理学院并没有做好。

在美国,西点军校出来的著名的企业家超过哈佛大学。我最近去以色列,以色列的创新很厉害,这个国家有850万人,其中650万是犹太人。他们周围非常危险,但仍在那里顽强地生存,而且创造了科技创新的奇迹。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服兵役。

以色列的年轻人,男性要服兵役三年,女性要服兵役两年,最优秀的学生要到最好的地方,像空军那些高层次的部队服役,在部队里得到很好的训练。我们在研究以色列的时候,要认识到以色列的变化和发展源于服兵役对年轻人严格的教育。

大家是商科的学生,应该加强自我管理。商学院在中国政法大学要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星,就要从每一位同学做起,在学校里能看到商学院学生的与众不同,就是商学院教育成功的表现。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需要大家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是做什么的,时刻记着我们是商学院的学生、我们是商科的学生。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