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南北差距还会扩大,未来15年城市化进入2.0阶段

文 |《财经》记者张寒 编辑 | 王延春  

2021年03月24日 18:47  

本文1585字,约2分钟

未来的中国县域和农村地区是一副什么样的图景?就是村庄变成了宜居之所,县城变成了方圆三四十公里的一个经济中心。

“未来30年,中国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怎么把头5年完成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其中,未来15年中国的城市化,或者叫城市化2.0路径,是重要的切入点。”3月20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联合主办的“新形势 新战略 新硬仗”2021企业战略落地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作出上述表示。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城市化阶段,新的城市化和旧的城市化有所不同。姚洋认为,过去的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有两方面的贡献: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两个优秀的人在一起会产生“1+1>2”的效果,城市也有这样的效果,产生集聚的效应。城市本身会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过程。即使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没有提升,仅仅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来,这个人的生产力也会提高,因为城市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更有利的基础设施和资本等。

据测算,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中国的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是在10%左右。也就是说,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只是把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来,就能获得10%的经济增长。

二是促进消费。在同等收入水平的情况下,城里人的消费要比农村人的消费高,因为在城里很多东西是必须消费的。现阶段,中国想要提振国内消费,城市化的作用是最明显的。据估计,一个城里人的消费大概是一个农村人的2.3倍以上。由此可见,城市化带来的消费增长足以弥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费降低。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怎么走呢?姚洋认为,城市化2.0的路径应该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城市之间人口的再集中。目前,中央已经确定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围绕这9个中心城市,应当会形成7个大的城市化区域,包括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郑州、西安、京津冀等。到203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概达到75%,这7个区域大概能占到中国城市人口的60%。

可以想象,未来的珠三角和长三角承载的人口可能都会过亿,这样就会对中国经济的地理分布产生巨大的影响。7个城市化区域中,有4个都在南方,而且南方的城市群都比较大,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等。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南北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姚洋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也要出台一些配套措施,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公共品的均等化等,这也是“十四五”期间要做的一篇大文章。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之所以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所附带的公共服务太多了。比如,一些地区如果不解决高考问题,开放户籍是有难度的。以人口大省江苏省为例,学生非常多,考大学又很难,国家要出台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也是城市化2.0的一部分。

第二,县域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农村居民到县城去买房子,县域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脱贫攻坚也联系在一起。虽然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不能让脱贫的人再返贫,所以县域和农村还要继续发展。

截止到2035年,中国还有1/4的人要居住在农村,大约三四亿人。即使最终中国城市化完全停止了,中国还有大约1/5的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这是一个非常正确和伟大的决策。

下一步,怎么实现乡村振兴?姚洋认为,不能只依靠农业生产,而是要为农村居民提供相对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三四线城市和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因为高科技产业是一二线城市侧重发展的领域,三四线城市和县域要发展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接受一二线城市的产业转移。有了产业,脱贫攻坚的成绩才能有所保证,乡村振兴才有基础,中国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

未来的中国县域和农村地区是一副什么样的图景?在姚洋看来,就是村庄变成了宜居之所,县城变成了方圆三四十公里的一个经济中心。他认为,只要中国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城市化2.0道路,十五年之后,中国城市化面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