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本书透视美国亚裔的挑战与焦虑 | 《财经》书单

文 | 臧博 编辑 | 何刚  

2021年03月29日 18:10  

本文4496字,约6分钟

近期发生在美国的亚裔遇袭事件,以及频繁见诸报端的针对亚裔的歧视与攻击,在中美社会均外引发广泛关注,也让更多国人好奇亚裔这个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在该国社会中的生存境遇,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所面对的挑战与焦虑。

美国亚裔,尤其是华人,常被视为模范族裔。他们奉公守法、吃苦耐劳,信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哲学。但温和息争的性情,也易于令特定族群缺乏彼此团结,以应对挑战的聚合力。年来之种种怪象,也迫使美国亚裔族群勇敢地站出来,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或将成为在美国亚裔族群走向团结,并作为一个族群共同体趋于成熟的标志性转折点。

本期书单聚焦这一话题,共推荐六本书。这些作品概括了华裔乃至亚裔族群的独有特征,回顾他们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发挥的作用和承受的挑战,并关注这个族群力图融汇两种文化并建构共同体的努力与方向。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是了解美国华人移民历史的必读书。孔飞力先生作为美国汉学巨擘,完成《叫魂》之后,从政治史进入移民史、社会史研究。推出的力作便是《他者中的华人》。此书虽将华人作为一个“共同体”研究,但在具体行文中,则又充分照顾到不同地域、不同移居目的地的华人群体之个性特征,同时特别照顾到海外华人在文化、宗族、信仰等方面的联系和共鸣,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考察点,因为早期华人群体的认同感主要依赖宗族、信仰等纽带加以连接。

华人群体还面临多重认同的融合难题,一方面中国人不论身在何处,始终眷恋着传统文化和家族纽带,步入美国社会这个民族大熔炉,保持认同是一大挑战。随着时间推移、代际更替,形成新的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必然趋向。著名美籍华人作家张纯如的《美国华人史》,以及林语堂的虚构小说《唐人街》,都从这个角度呈现出各自的独特思考。张纯如借跨度长达150年的研究,呈现了华裔在美国的生活和奋斗历程,讲述华人在美国探索美好生活、在既有文化联系基础上形成新的认同,以及在此过程中克服的种种困境。在她看来,即便华人仍守护着强烈的儒家文化归属感,宗族、家庭观念仍旧无比强烈,但他们作为美国的一个族裔分支,已成为美国人的一部分,并同样为美国社会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雄心与焦虑》是一本很具新意的著作,它聚焦在美国开启人生新征程的当代中国青年。早几代的华人初次踏足新大陆,更多是怀揣“美国梦”。如今大量的中国青年,刚刚走出中学校园便前往美国留学,面对着他们的前辈所未曾经历过的新困境和机遇。作者指出,这一代小留学生身上的精神特质,实际是当下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缩影。留学生及其家长都不乏游走于两种文化并取得成功的雄心,与此同时,跨越文化鸿沟以及留学本身所带来的压力,又让他们时刻处于焦虑中。

本期书单:1.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美)孔飞力著,李明欢译2. 《美国华人史》,(美)张纯如著3. 《雄心与焦虑:中国大学生在美国高等院校中的成就与挣扎》,Yingyi Ma著4. 《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美)李漪莲著,伍斌译5. 《何以为我》,(美)阿列克斯•提臧著,余莉译6. 《唐人街》,林语堂著,唐强译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美)孔飞力著,李明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

孔飞力先生是美国汉学界重镇,被誉为“汉学三杰”之一。他早年的著作《叫魂》就曾在中国引发深远反响,《他者中的华人》是他的另一力作。

《叫魂》由一次“猎巫”事件起手,深入剖析清代社会政治三个层面(普通百姓、地方官僚、乾隆皇帝)对该案的应对,进而通过对三者间围绕案件的复杂互动,展现出乾隆朝潜滋暗长的社会危机。到《他者中的华人》时,孔飞力的写作更多偏重于社会史分析,考察层面和研究格局也大为拓展,摆脱了“冲击-回应”和“中国中心观”等既有范式,耦合中国近代史和海外华人史两种研究路向,展现近代海外华人面对他者的适应过程,以及移民、移居过程中的宏大画卷。

书名所谓“他者”也具有丰富意涵,即华人移民与本地人互为“他者”,彼此之间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竞争和对抗。还原这个过程也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近代历史的推动力量中,海外华侨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本书涵盖宏大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仍兼顾了细节的生动和考证的准确,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500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大框架。

《美国华人史》
(美)张纯如著,Penguin Books,2004年3月

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在上世纪90年代已初具文名,并以《南京大屠杀》一书享誉海内外。此后陆续推出《美国华人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等著作,先后斩获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项目奖、华裔美国人组织年度女性奖等。作为一名以史学研究之严谨态度著述的作家,她的作品兼具学术性和故事性。另有大量作品刊登在《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

本期书单推荐她的《美国华人史》,初版于2003年。面世后赢得广泛赞誉,被认为超越了作者前作。翌年张纯如便自杀身亡,此书成为这位华裔作家的绝唱。更可惜的是,此书至今尚未见简体中文版。

《美国华人史》用创新视角呈现了华裔在美国的生活和奋斗历程,通过跨度长达150年的研究,讲述了华人在美国探索美好生活、在既有文化联系基础上形成新的认同,以及在此期间克服的种种困境,也呈现出华裔在美所受的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歧视。张纯如高超的写作技艺,以及精湛驾驭史料的能力,让这本书精彩纷呈。全书糅合了围绕华裔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史学维度,更不乏令人动容的个体故事。张纯如曾表示,写作《美国华人史》的落脚点之一,便是让更多世人认识到,华人也是美国人的一部分,为美国发展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雄心与焦虑:中国大学生在美国高等院校中的成就与挣扎》
Yingyi Ma著,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0年2月

讲述华人在美奋斗历程的史学著作有很多,可归入经典者亦复不少,但研究当代中国人在美国奋斗历程的作品则比较鲜见。从这个意义上说,《雄心与焦虑》是一本极具创新价值且别开生面的著作。此书出版于新冠疫情暴发后不久,中美之间的文化与学术交流几近停滞,书中所描述中国大学生在美国的奋斗历程与困难,更引发广大留学生群体的思考与共鸣。

美国华人面对的是与母文化迥异的环境,以及生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为其分支之一的留学生则面对额外的艰难与挑战。一般而言,大学生赴美留学,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动辄长达四五年的求学时间,顺利毕业后也要经过实习、办理工卡、签证抽签等等复杂程序,等到能融入美国社会,可能已耗去了十年以上时光。这个群体的生活境遇和他们如何打拼出成功事业,以及其间经历的苦闷与“挣扎”,都在本书中得到生动描述。

仅从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间,中国大城市的中产家庭送孩子赴美留学已蔚然成风,赴美就读大学本科的中国留学生从2005年的不足1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3万人,为美国高等教育注入大量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中美两国的长远沟通与交流作出巨大贡献。作者以社会学家的研究思路,试图在本书中勾画这些留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其调查范围不限于美国高校,而是奔赴留学生们的来源地,去一些中国著名高中调研。作者进而指出,这一代留学生身上的精神特质,实际是当下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缩影。留学生及其家长都不乏游走于两种文化并取得成功的雄心,与此同时,跨越文化鸿沟以及留学本身所带来的压力,又让他们时刻充满焦虑。

《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
(美)李漪莲著,伍斌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0月

李漪莲(Erika Lee)是美国著名移民和亚裔美国历史学家、明尼苏达大学移民史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多个国家奖项,被评为25位“在学术界和其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之一。《亚裔美国的创生》是目前研究亚裔美国人历史和现状最权威的著作之一,饱受赞誉、广为征引。李漪莲另著有《美国之门:1882—1943年排外时代的中国移民》《安吉尔岛:美国移民之门》等。

在过去的50年里,亚裔美国人逐渐走出低调而无声的状态,转变为美国成长迅速的族群,也大大改变了美国的面貌。《亚裔美国的创生》中讲述了亚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上所扮演的富有争议的角色,展示了亚裔移民和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后代在美国成长的历程。在过去数十年里,新的亚裔族群因更多新移民到来而形成、崛起,已不再是一个“受歧视的少数族裔”,成为美国的“模范少数族裔”,他们的境遇也成为今天美国仍十分复杂的种族问题的缩影。

本书考察了亚裔美国人在过去数个世纪如何创造和重塑美国,提供了这一重要且多样的共同体的全新历史叙述。更重要的是,本书还为理解美国本身,其种族与移民的历史,以及它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此外,作者也在书中告诉我们,亚裔美国人怎样挺过了长期制度化的歧视,以及如何赢得如今在美国的地位。

《何以为我》
(美)阿列克斯•提臧著,余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9月

作者是普利策获奖记者、《洛杉矶时报》西雅图分社社长、俄勒冈大学教授。本书材料丰富,论述细密扎实。作者为探寻亚裔融入美国的艰难历程,寻找作为亚洲人的自我认同和文化之根,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考察,足迹从美国到中国,再到日本、菲律宾。

在《何以为我》中,作者自我撕裂式地检视了作为亚洲人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时的复杂心理,从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出发,揭露了美国种族歧视的种种形式和问题,真实呈现了亚洲人在美国的生存境况。从最初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时身为亚洲人的自卑感,获得美国社会认可后的胜利感,到最后真正找到属于亚洲人自我认同感的经历,让这本书在当前形势下阅读别具意味。

《唐人街》
林语堂著,唐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9月

林语堂先生是近代中国少有的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家。他曾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诙谐说法,总结自己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在其作品中,虚构小说《唐人街》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早期“移民文学”的拓荒作品之一。

《唐人街》的故事框架源于林语堂童年时故乡的亲身经历,而具体的场景和人物设定则放在了“光怪陆离”的纽约唐人街。小说讲述第一代华人追寻“美国梦”的共通经历——来自中国福建的老汤姆一家在纽约唐人街同舟共济“创业”,并通过辛苦劳作和诚实努力,最终实现了“美国梦”。小说构思于“七七事变”后,作者深受当时旅美华侨的抗日救国热情所鼓舞,便借这部小说来描写华侨们的爱国情怀。此外,《唐人街》的创作,也展现了最早一批华人知识分子试图融通中西文化差异的初步尝试。

(作者为《财经》文化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