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长王江首谈建行业绩:息差管理有难度,资本充足率有压力

文/《财经》记者 张颖馨 编辑/袁满  

2021年03月30日 18:33  

本文4040字,约6分钟

建行2020年净息差下降13个基点,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态势。行长王江透露,将适当加快外部资本补充节奏,于2022年3月底之前发行人民币1600亿元额度以内的二级资本工具。

“息差管理是当前建行资产负债管理重中之重的问题……有压力,有难度。”3月29日下午,不久前刚履新建设银行(下称“建行”,601939.SH,0939.HK)行长的王江首次亮相建行业绩发布会,直言建行2020年净息差下降13个基点的几大动因,并表示疫情引发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压力。

王江透露,建行将适当的加快外部资本的补充节奏,于2022年3月底之前发行不超过等值人民币1600亿元的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

在息差管理、资本充足率两大压力下,建设银行交出了2020年业绩答卷。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建行2020年报致辞中将其总结为“中长期战略落地的系统性成果逐步显现。”

所谓“中长期战略”,即建行自2018年全面推行住房租赁、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战略”,以及2019年开启的“第二发展曲线”。

伴随“三大战略”深入推进,截至2020年末,建行资产总额达到28.13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10.6%;实现净利润2735.79亿元,较2019年增长1.62%;ROA(资产回报率)、ROE(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02%和12.12%,位居同业前列;不良率为1.56%,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息差下降13基点,管理有难度

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疫情下加大向实体经济让利力度等多重因素影响,多家银行2020年净息差均呈现收窄之势,建行亦不可避免:2020年净息差为2.19%,同比下降13个基点。

“息差管理是当前建行资产负债管理重中之重的问题。当前整个世界经济环境出现低增长、低利率、低投资的现象,息差收窄是商业银行一般性、普遍性的特征。”王江直言,建行2020年净息差下降13个基点符合国内银行业的基本趋势。

对于净息差下降13个基点,王江详解了其中的影响因素:首先,生息资产收益率的下降,2020年拉低净息差15个基点(注:1个基点即0.01%),这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从资产端看,贷款主要受LPR下行和加大对实体经济让利等因素影响,贷款的收益率同比下降。整个新发放非贴贷款定价是4.38%,拉低了净息差10个基点。同时,债券及同业存拆放收益率的下降,拉低了净息差5个基点。

其次,从负债端来看,负债成本的分化,对整个净息差的影响不同,整体推高了净息差4个基点。受市场竞争,客户存款定期化、理财化等因素影响,一般性存款的付息成本同比上升,拉低净息差2个基点。不过,同业存款、发行债券等成本同比下降,拉高净息差6个基点,“一高一低”推高净息差4个基点。

再者,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了贷款投放的力度,在加大存款业务发展力度的同时,主要是通过货币市场的运用,对同业存拆放进行有效的应用,拉低了净息差2个基点。

“去年有一个特殊因素,财政部对信用卡分期收入核算体制发生变化。分期收入,从手续费收入调整到利息收入中,这也推动了我们净息差的拉高。但这些因素在上一年度进行了调整,剔除信用卡分期的影响,我们的息差下降13个基点。”王江说。

对于未来净息差走势,王江直言,2021年贷款利率预计能够保持一个平稳和适度的下调,存款受市场竞争和存款定期化的影响,近期也出现了利率上扬的态势。此外,货币市场利率将维持波动。“2021年的整个息差管理,应该说有难度、有压力,但我们认为总体保持平稳状态,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资本充足率承压,不良处置新高1904亿

值得注意的是,在净息差收窄之外,包括建行在内的多家大行,2020年资本充足率均呈现下降态势。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建行资本充足率为17.06%,一级资本充足率14.2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62%,同比分别下降0.46个、0.46个和0.26个百分点。

“2020年面对疫情挑战,各行的资本充足率出现了下降的态势。一个原因是对抗疫需要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不断加大,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贷款的投放力度。另一个原因,受疫情影响,我们的客户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难。建行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对存量资产不断夯实基础,加大了拨备力度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这些都使得当期利润受到影响,未来资本的积累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王江说,2021年会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包括建行在内的重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然会面临一定的压力。

另据建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透露,2020年建行不良资产处置达到历史新高。“2020年完成了1904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同比增长20%,这是前所未有的。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处置的情况下,在后面三个季度实现了。2021年还是将继续拿出准备充足的资源继续消化处置,保持水平。”

对于未来资本充足率可能面临的压力,王江表示,建行董事会高度重视资本管理,审议通过建设银行未来三年的资本规划,明确了坚持内部积累和外部补充并重的资本补充策略。

“我们首先坚持内部的积累,靠自身的价值创造,靠提升利润适度增长的能力来坚持内源性的资本补充机制。”王江透露,另一方面,建行将适当的加快外部资本的补充节奏,于2022年3月底之前发行不超过等值人民币1600亿元的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建行要强化资本的管理,逐步改变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走一条轻资本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之路。

普惠金融贷款1.45万亿,风险可控

事实上,在建行2018年提出实施普惠金融战略之际,市场疑虑重重:这家深耕基础设施、住房金融等领域多年,习惯于服务大企业、大客户的国有大行,能否服务好小微企业?

此后,围绕既定战略,建行在体制机制、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用实际成绩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根据年报,普惠金融战略实施当年(2018年),建行普惠贷款新增居六大行之首;2019年亦遥遥领先,报告期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9631.55亿元,较2018年增加3530.81亿元。

2020年,建行普惠金融再迈一步,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大关。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45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4892亿元,增幅超过50%;同时,2020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31%,较2019年下降0.64个百分点。此外,普惠金融贷款客户达到170.03万户,较2019年新增37.52万户。

近年来,为了避免银行在实际展业中出现“垒小户”现象,监管将“首贷户”新增情况单列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评估指标。《财经》记者此前从接近建行的相关人士处了解到,建行普惠金融贷款客户中,至少一半以上均为首贷户。有银行业人士据此指出,这是建行在普惠金融市场持续下沉的结果。

但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是,下沉市场的客户相对风险较高,伴随疫情下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政策,这部分贷款是否将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压力?

“疫情期间,我们对符合条件,特别是流动性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贷款给予延期还本付息的安排。基本上做到了市场化的原则,应延尽延,成效也比较明显。2020年安排3540多亿元,1万多户,一半都属于小微企业。经过跟踪,这些企业贷款得到延期后,生产经营都得以延续。我们一直保持着风险监测,目前看整体风险是可控的。”靳彦民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靳彦民进一步指出,随着经济好转,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在逐步恢复。近期,国常会提出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至2021年底,建行通过监测发现,客户申请延期的已经越来越少,基本上都可以保障到期还款,少量的申请延期。

从整体数据看,建行2020年保持了资产质量的稳定:2020年末,不良贷款余额2607.29亿元,较2019年增加482.56亿元;不良贷款率1.56%,较2019年上升0.14个百分点。

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挑战。靳彦民表示,从2020年具体情况看,零售业务(包括信用卡)、普惠信贷等资产质量稳定,但基础设施领域的不良略有上升。同时,海外和子公司受疫情的影响资产总量压缩,不良率有上升趋势。“但总体都是可控的,预计2021年的资产质量仍将保持平衡可控,各项指标均衡协调。”

住房贷款存量超标部分逐渐消化

近年来,监管部门高度关注房地产领域风险,自2020年以来,先是划定房企融资“三道红线”,后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具体而言,中资大型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建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5.83万亿元,增幅9.91%,占比为34.73%,略高于32.5%监管红线。同时,该行公司类贷款中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6875.04亿元,占比4.11%。

基于上述背景,建行将如何平衡好业务发展和监管的要求?

建行副行长吕家进透露,建行将对房地产开发贷继续实施从严的名单制管理,专注于为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客户提供支持,开展项目合规审查,严格把关贷款的投向和项目用途。对于个人住房贷款,优先支持刚需群体,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一般住房需求和住房改善的需求。

“将在符合监管要求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稳妥推进对公房地产业务平稳的发展,保持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合理适度的增长,有序降低房地产相关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总体看,过渡期较为充裕,预计新规对贷款规模增长影响较小,存量超标的部分会逐渐消化。”吕家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