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投资协定下,中德双向投资酝酿哪些新机遇?

文|《财经》实习记者 薛敏 编辑|王延春  

2021年03月30日 18:36  

本文4295字,约6分钟

通过中欧投资协定中的各项协议,德国企业有望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环境。中欧双向提高市场开放度、优化竞争条件,对德国、欧洲和中国企业都大有好处。

近年来,中德经贸合作愈发密切。此前,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即使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德双边贸易总额仍实现了同比增长3%至2121亿欧元 ,至此,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德国北威州国际商务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表示,随着中德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双方合作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双方在信息通讯、电子设备、金融和保险、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环境保护等领域拥有巨大合作潜力。

近年来中德的双向投资也持续活跃,双向投资的潜力巨大。封兴良告诉《财经》记者,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下称“北威州”)近年来成为德国吸引中资企业最多的地区,是近三分之一中资企业在德的投资地。目前,已有华为、中兴、OPPO、vivo和小米等中国通讯领军企业落户北威州。

此外,去年年底,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而德国一直是积极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重要力量。相关专家表示,通过中欧投资协定中的各项协议,德国企业有望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环境。欧中双向提高市场开放度、优化竞争条件,对德国、欧洲和中国企业都大有好处。

中欧投资协定将给中欧跨国公司带来哪些新的投资机会?中德未来将如何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北威州有何优势能够吸引大量中国企业前去投资?针对这些问题《财经》记者专访了封兴良。

北威州——中德双向投资“双料冠军”       

《财经》:德国拥有众多世界一流企业,北威州是近三分之一中资企业在德投资地,为何北威州成为了中国众多企业的投资青睐地?北威州有哪些优势?

封兴良:从地理条件来看,北威州位于欧洲心脏地带,比邻荷兰和比利时,面积3.4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两倍。从人口数量来看,北威州人口约1790万,占德国总人口数的近22%,是德国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州。同时,北威州是中国在德华侨华人、留学生和中资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据德方统计,近3.6万名华侨华人在该州居住生活,占全德华侨华人总数的四分之一。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北威州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各联邦州中排名第一。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114亿欧元,占全德20.71%。

 从产业来看,第一,北威州拥有高度发达的物流业。北威州拥有密集的交通网络,同时也是欧洲的中心交通枢纽之一,因此有众多闻名世界的物流企业落地北威州,例如,著名的德国邮政敦豪快递、德铁申克物流都位于北威州。第二,北威州机械设备制造业发达。机械制造是北威州经济的核心领域,同时也是提供就业职位最多的工业行业,全行业雇用了约20万名员工。第三,北威州的化工业发达,化工业世界10强中有四大企业在北威州。第四,能源业发达,北威州提供的电能占到了德国用电总量的30%。在世界能源公司中,名列前茅的意昂集团和莱茵能源集团都在北威州。其他产业如食品饮料、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电子技术等也在德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财经》:随着中国“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快速上升期,德国以其独特优势成为中国企业立足欧洲、布局全球的投资目的地。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德国北威州的投资情况如何?

封兴良:北威州是全德对华贸易和双向投资“双料冠军”。据德方统计,2019年中国(不含港澳台)与北威州贸易额达427.27亿欧元,同比增长6.69%。其中,北威州对华出口121.07亿欧元、同比增长2.15%,自华进口占306.19亿欧元、同比增长8.59%,中国已成为北威州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北威州正日益成为中国赴德企业投资的首选地。近年来,中资企业在北威州的投资呈现出增速快、实业多、成功率高等特点。目前,已有包括华为、中兴、三一重工、五矿、徐工在内的1200多家中资企业在北威州落户。

目前,中国长三角地区是德资企业活跃的重点区域。其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下辖县级城市太仓市被誉为“中国德企之乡”,太仓已有300多家德资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在太仓形成了配套的长三角产业链。地理交通方面,太仓正全力构建由沪苏通铁路一期和沪苏通铁路二期等线路组成的“5+1”轨道交通网络,打造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实现半小时到达上海虹桥枢纽站。教育资源方面,太仓已集聚了中科院计算所、技物所等研究机构搭建产业孵化平台,为培养科技企业人才提供储备资源。

《财经》:北威州吸引外国投资和海外投资的数量在德国各联邦州中排名第一,目前都有哪些中国企业在北威州投资经营 ?

封兴良:首先,中国的钢铁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在北威州较多,例如中国的五矿、首钢、本钢、鞍钢、武钢、太钢、攀钢等都在北威州,甚至沙钢的发家也归功于北威州。机械制造企业中,三一重工、徐工这两家龙头机械制造企业带动了很多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

第二方面是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北威州是德国通讯产业的领先基地,四大龙头企业如德国电信T-Mobile、沃达丰、Telefonica和E-Plus都坐镇北威州的莱茵沿岸。目前,中国落户北威州的信息通讯企业包括华为、中兴、vivo、OPPO和小米等。

第三方面是物流业。物流业是北威州领先的增长行业之一,北威州拥有密集的交通网络,同时也是欧洲的中心交通枢纽之一。目前在北威州的中国物流公司有京东物流等企业 。

新能源成中德合作“新引擎”      

《财经》:近年来,中德经贸合作越发密切,您认为当前中德经贸合作有哪些新机遇?中德在哪些领域有较大合作潜力?

封兴良:我认为,中德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德国对新能源的需求非常高。2011年6月,德国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17座核电站,并大幅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为保持和拓展该领域的强势地位,德国政府投入资金支持技术革新,其中大部分资金用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再生原材料生产和能源效率提高方面。德国不仅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确保能源安全、能源多元化供应的重要战略选择,而且也视之为减少碳排放、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德国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可再生能源在最终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2019年增至17.1%。德国计划到2050年80%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这刚好与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相对应,促进能源合作。

汽车工业方面,电动汽车是中德合作的最新亮点所在。北威州是欧洲汽车行业的核心区域,目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子信息技术是北威州的技术优势。对中国来说,德国是完美的技术合作伙伴,而对德国来说,中国则是世界工厂,有能力制造生产各种机器和化学品。在汽车行业的子行业中 ,德国电子和传动系统制造商现在非常热门。德勤调查表明,受近来效率提升、混合氮化技术等行业趋势的影响,这些板块的德国供应商的收益增长和资产回报率远胜过他们的欧洲同行。此外,德国现在没有成熟的电池厂家,中资企业可以开拓德国市场。目前宁德时代、蜂巢电池等中资企业已经落户德国。

德国北威州国际商务署在世界上十几个代表处分布在各个大洲,我们要把中国的企业招到北威州投资,同时也要把北威州企业带到中国来投资。我认为,未来中德经贸合作还有巨大潜能,随着工业4.0的推动,中德将在智能技术系统等方面有很多合作机会。

《财经》:多年来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发展实体经济,重视工业技术研发创新,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打造“德国制造”高质量口碑。现在中国也提出科技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战略,您认为中国应该向德国学习什么经验?

封兴良:制造业作为德国的重要支柱,在德国GDP中的占比为22%,在北威州甚至达到28%。正是由于实体经济非常强,所以德国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未来要向德国的制造业学习。首先要把自动化做好,现在中国工程机械方面还没有实现自动化,先把自动化做好了之后再去讲工业4.0。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在多次中德两国领导人会谈中,均强调了此点。实现工业4.0的基础是自动化。

此外,德国制造业还有一个重要启示,德国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约54%的增加值,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德国的中小企业发达,隐形冠军众多,其有三个典型特点:一是规模小,家族企业居多,因此也很难像英美制造业企业那样离岸外包;二是某一个细微领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三是关注长期利益,人员与经营战略比较稳定,管理灵活。

中德双向投资合作迈向新台阶        

《财经》:近期,欧盟和德国通过修订颁布《外资审查条例》和《对外贸易和支付法》等方式,提高了投资门槛并加大了投资的审查力度。您认为这些举措是否会影响中国企业对德投资?

封兴良:回顾德国对外投资相关政策,2009年以前,德国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德国政府在2009年修订《对外经济法》时,新增对外资并购审查条款,规定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对欧盟以外的外来投资者收购德国企业股权比例达到25%的项目拥有审查权。前两年甚至把需备案审查的股权比例降到了10%。在这之前除军工等敏感行业不能投资外,其他领域都是放开的。

 我认为,中国的投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在绿地投资方面,德国没有设置障碍,所以中国的投资还会继续增加。相应的,中国也采取了相关措施,特别是对外汇的严格管制。在2016年之前,外汇管制是比较宽松的,后来德国的银行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限制洗钱,甚至中国的企业出去的时候开户都很困难,无法开户。因此,中资企业在德并购的限制条件的确增加了。

《财经》:去年年底,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德国一直是积极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重要力量。您认为中欧投资协定将对中欧和中德双向投资带来哪些机遇?

封兴良: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德一向关系很好,中国跟德国没有地缘政治纷争。从贸易角度来看,中国连续第五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我认为,特别是中欧投资协定签订之后,为欧洲公司进入中国开放了更多的市场,在中国内部创造了更多良性竞争,也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打开通道。

同时,放宽的市场准入承诺将为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为双边投资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竞争规则方面,双方立足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就国有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制度方面,以及环保服务、建设服务、强制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等领域,乃至劳工权利保障、公司社会责任和执行《巴黎协定》环保义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