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迈入经贸“黄金时代”,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区域价值链中地位?

文 |《财经》记者 张明丽 实习记者 彭永强 编辑 | 王延春  

2021年04月09日 22:30  

本文2991字,约4分钟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RCEP的落地生效将进一步深化区域供应链的协作,提升中国在东亚及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需从创新等方面综合发力。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7862亿元人民币,增长32.9%,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4%。其中,对东盟出口4398.3亿元,增长43.2%;自东盟进口3463.7亿元,增长21.8%;对东盟贸易顺差934.6亿元,增加310.4%。

自2020年起,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迎来了历史性成就,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尤其在外贸进出口整体呈下降态势下,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显著好于外贸整体,贸易额突破6000亿美元,一季度同比增长6.1%,全年增长6.7%。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在这一阶段将呈现哪些新突破与新亮点?未来合作的方向与趋势是什么?

3月25日,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何亚琼在政策吹风会上表示,中国将积极谋划与东盟产业链互联互通,双方在装备纺织、服装、制造、轻工等方面会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具体来看,中国鼓励国内产业向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同时也会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产业链垂直分工协作。例如,中国可以通过设立境外产业合作园区、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等形式,和东南亚国家在中低端产业链合作,提升产业附加值和产业链融合能力。东南亚国家产能的成本优势和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配套完备的优势将得到互补。

一、贸易伙伴排名易位,东盟跃升第一

《财经》记者通过梳理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发现,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加速走深,潜力不断释放。2018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排名前三分别为欧盟、美国、东盟。2019年,名次更迭为欧盟、东盟、美国。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逆势增长,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全年贸易额6846.0亿美元,同比增长6.7%。

东盟方面,中国自2009年起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首席东盟商务专家、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贸易、投资均逆势增长。

究其原因,许宁宁认为,一是政和商通,双方相互有需要是合作基础,增进合作符合各国和地区发展利益。在增进合作中,国家领导人引领起了关键性作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巩固为经济合作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关于构建中柬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等正在实施,许宁宁表示,双方共同反对贸易保护、单边主义,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以进一步开放市场、密切合作关系来相互依靠、谋求发展。

二是注入活力。东盟国家近年不断为自身发展和东盟经济一体化注入活力,包括泰国建设东部经济走廊、菲律宾实施“大建特建”计划等。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双方近年在互联互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面,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和中国—东盟东部经济增长区建设合作方面,在中国与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方面,在产能、农业、金融、数字经济等方面,合作均更加密切。

三是优势互补。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合作区位优势,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潜力大。中国与东盟十国政府分别实施发展规划和政策对接,开发经贸互补性,结合各自发展需求开展合作推进工作。双方贸易增长与相互间生产、生活需求有着直接关系,与双方企业的相互投资增长、跨国公司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分工亦有密切关系。

四是开放发展。双方在相互开放中合作,以合作应对挑战和获得新发展。例如,中国-东盟、中国-新加坡的自贸协定实施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取得成果;中国在与东盟国家邻海接壤的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云南分别设立了扩大开放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

此外,地方政府与双方商(协)会发挥的积极作用、去年双方合作抗疫均为两地合作搭建了良好基础。许宁宁认为,之后中国与东盟将在抗疫、扩大贸易投资、加大互联互通、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农业开发、产业结构升级等领域开展深入紧密合作,这一系列合作将使步入而立之年的双方关系更加成熟,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广阔。

在这一阶段,中国-东盟合作也呈现出更多亮点。许宁宁举例,合作抗疫将成为重中之重。双方在紧抓RCEP带来的新商机、构建新发展格局同《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对接,以及深化产业合作,着力合作补产业链短板方面都将有所作为。

二、“全球生产基地”助力双方合作长期向好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刚告诉《财经》记者,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内含必然因素,即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延伸。

“产业链的延伸不是转移,链条另一端没有脱离中国,很多工厂迁移到东盟之后,依然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原料、技术、零配件设备等。”丁刚表示,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工厂还会迁出,东盟的工厂不断加入到产业链条中,产业链在延伸与扩大。

丁刚认为,中国与东盟同属强大制造业基地,即便在疫情情况下,全球医疗用品等需求依然要靠制造业基地来提供,它促进了中国-东盟双方链条的联系密切程度。

联合国工业体系分类及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超过220种的工业产品,产量占据全球第一。

而RCEP的落地生效将进一步深化区域供应链的协作。许宁宁举例,RCEP成员国中,有世界第一(中国)、第三(日本)和第五(韩国)的制造业强国,加起来的工业产值全球占比超过50%。RCEP成员产业发展多样性、互补性较强,覆盖了从原材料、中间零部件、到产品总装的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受疫情波动与阶段性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未来外贸走势如何仍然值得关注。丁刚认为,短期来看中国对美国与欧盟外贸有所下降,但看长期走势,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受市场推动影响,中国对欧美国家外贸不会下降太多,对欧盟甚至可能上升。

三、提升中国在东亚及全球价值链中地位

随着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也将进一步融入区域及全球经济,如何提升中国在东亚及全球价值链中地位?

丁刚认为,大而全是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基础。先要保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完备,才有可能获取更多价值。中国靠制造业立足,不能因为大而强削弱大而全,在完备的工业体系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推动双循环。

此外,品牌意识很重要,制造业要上台阶,就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着力发展高精尖技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告诉《财经》记者,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首先是创新,打造中国大脑、世界大脑。中国大脑是把中国最聪明的人才、企业、大型研究机构、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成一个网络。世界大脑是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大脑、人才、企业、研发机构、大学,共同推动我们未来的发展。

还要考虑:一是如何沿着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实现空间跃升,从低端转向高端。二是怎样从代工贴牌转向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同时成为研发创新的发包方。三是如何从汗水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张燕生说,过去十年在强调这三点,未来同样要做好这三点,以此提升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水平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