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正面临转型关键期

文 | 韩毅 编辑 | 金文丰  

2021年04月13日 15:10  

本文3061字,约4分钟

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突围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位于山东北部的东营市是胜利油田东部油区的主阵地,被誉为“滨海油城”。依托石油资源,东营形成了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石油及相关产业经济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甚至一度超过70%,成为多年来带动东营经济发展的引擎。

2020年,东营市实现GDP2981.19亿元,位列山东各市第11位,以2019年末常住人口217.97万人为基数计算,东营市人均GDP为13.67万元,不仅远高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7.2万元),也超过了省内GDP排名第一的青岛(13.05万元),居全省第一位。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东营力压烟台、威海,以4.22万元位列第三,排在青岛、济南之后。

尽管多年来拥有山东人均GDP最高城市的光环,东营在全省来看存在感依旧十分微弱。在兄弟城市看来,东营颇有些“老天赏饭吃”的幸运。石油产业的布局,让东营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快速发展,但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也带来一系列弊端: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弱,城市发展潜力逐年降低、易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城市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等。随着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国内很多资源型城市陷入发展困局,东营也是如此,城市的转型突围成为东营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被石油改变命运的城市

“中国地炼看山东,山东地炼看东营”,身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是一座被石油资源改写了命运的城市。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东营,荒无人烟、盐碱覆盖,被誉为山东“北大荒”。颠覆性的变化始于1961年,勘测人员在黄河三角洲一望无际的盐碱滩上,打出第一口工业油流井——华八井,该井日产油8.1吨,位于东营市东营村附近,华八井的诞生标志着胜利油田正式被发现,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

胜利油田工作区域分为东部油区和西部油区,其中东部油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东营、滨州、淄博、德州、潍坊、烟台、济南、聊城8个市的28个县(区)内以及海上辽东东地区,主体部分位于东营市。胜利油田的开发标志着我国原油生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1996年到2015年,胜利油田连续20年年均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2020年生产原油2340.1万吨。

丰富的石油资源,让东营得到了国家发展规划的多项青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69年京校外迁时,中国石油大学迁入东营。为运输石油,东营在省内率先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公路、铁路、火车站、机场,纷纷眷顾了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村庄。

1983年,东营被设立为山东省的地级市,依托资源优势,东营形成了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产业集群。2018年,东营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实现7220万吨/年,占山东省的36%、全国的10%。

资源禀赋让东营率先奔跑在小康之路上,在由竞争力智库等第三方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中,2018年~2020年,东营市均上榜“2020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名次分别为27、29、36。2020年,东营市广饶县入围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位居第35位。从这些排次来看,东营人民应是十分低调地富裕着。

而在山东企业百强榜单中,东营也显得非常强势。2018山东企业100强中,东营以19家企业入围稳居首位,济南、青岛以15家和13家企业上榜,尾随东营之后;2019年,济南以18家企业反超,东营居其次,入围企业数量为16家,青岛有11家企业入围,经济总量和东营在伯仲之间的威海、泰安仅各有1家省内百强企业。

除了石油之外,东营还有天然气、煤、卤水等矿产资源,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2020年,东营石油加工业增长19.8%,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业增长16.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0.2%。资源带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加快突破,PX项目一期投产,PX二期及PTA、中国振华丙烷脱氢及环氧丙烷等过百亿项目开工,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氧化铝纤维产业园等新产业园区快速建设,在项目的强力带动下,2020年东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居全省第1位。

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凭借石油资源这一要素禀赋,东营在几十年来的发展速度一时无两,但是随着传统产业饱和、资源环境的制约越发明显,城市发展潜力逐渐降低,加上人口红利减少,国际油价震荡等不利影响,东营经济面临转型压力。

东营依托石油资源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相关产业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带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然而在现阶段,部分老旧的资源、能源企业已成为城市升级发展的桎梏。东营曾在2016年一年间关停175家在安全、节能、环保等指标不合格的企业。但东营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始终处于全省最低,长期对石油及相关产业的依赖,让东营的城市转型在现实中面临更大难度。

除此之外,东营的常住人口总数常年为省内倒数第一,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下的尴尬。尤其是2004年石油大学从东营迁入青岛后,为东营涵养人才带来巨大影响。根据山东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2019年,山东省内临沂常住人口最多,共计1066.71万人;青岛位居第二,常住人口949.98万人;潍坊排名第三,常住人口935.15万人;东营常住人口最少,仅有217.97万人,为排名居首的临沂的五分之一。而东营和青岛、潍坊之间的常住人口差距,整整差了一个烟台。

长期以来,资源决定产业结构的东营该如何实现产业破局?近年来,东营探索布局以石油产业链带动相关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迈向高端。2018年《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发布,明确石化产业以建设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为重点,延伸优化以芳烃综合利用、烯烃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为主的产业链条,力争成为全省发展高端化工、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过程中的核心力量。

实际上,除了石油资源之外,东营在省内的区位也颇具优势。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东临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纳入“十四五”规划,东营确立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能源经济示范区、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创新高地、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沿黄沿海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物流重要节点城市。

在新的发展格局中,东营在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诚然,在短期内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并不现实,东营确定推进“5+2+2”产业,构建以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特色产业以及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四新”经济,攀向产业链高端。

在一定层面上,东营的问题也是山东亟待解决的课题,未来城市发展的图景和路径逐渐明晰,但在各大城市都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城市智能转型和绿色提升,全面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竞逐中,留给东营自我突围的时间不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