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金融数据详解:融资增速回落,个人负债高增长

文/唐郡 张威 编辑/袁满  

2021年04月13日 19:36  

本文5509字,约8分钟

截至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为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同比高0.8个百分点,环比回落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余额为6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个人经营贷款增速比个人住房贷款增速高出超过10个百分点。

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出炉。

人民银行披露,截至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的余额是227.6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是18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0.3和0.1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相比2月社融和M2的高增长,3月两项指标增速均出现明显回落。3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3.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84万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27.6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向《财经》记者分析,一季度金融数据主要特征有两方面,一是低基数效应逐步衰减,高基数效应开始显现;二是人民币贷款依然是主要融资渠道。

多位分析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这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符合市场预期”。同时,3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73万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2.5万亿元,“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同时,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预计二季度信用将趋于收敛。

4月12日下午,人民银行召开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出席现场解读数据。

孙国锋表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同时,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做到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值得注意的是,3月个人负债继续高增长,其中,个人经营贷款增速比个人住房贷款增速高出超过10个百分点。阮健弘直言:“个人债务增长的速度比较快,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居民年龄结构、消费升级、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个人贷款的增速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

对于近期部分热点城市经营贷违规入房市的情况,邹澜表示,一旦查实将追回贷款。同时,他强调,经过必要、正常的核查程序后仍然无法立即识别的问题,在基层员工和基层行的尽职免责范围之内,希望商业银行不要因为这一问题影响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

此外,孙国锋和李斌分别向《财经》记者介绍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数字人民币应用进展情况。据悉,人民银行正抓紧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工作,争取尽快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范围已扩大至10个城市,但正式应用仍无时间表。

3月社融、M2增速回落,信贷增长超预期

2月增速冲高之后,3月社会融资和广义货币(M2)增速出现明显回落。

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同比高0.8个百分点,环比回落1个百分点。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累计增量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8730亿元。其中,3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是3.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84万亿元。

货币供应量方面,3月末广义货币M2的余额是227.6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个百分点。

“3月末M2、社融同比增速为9.4%、12.3%,比2月末下降0.7、1个百分点。”梁斯告诉《财经》记者,整体来看,低基数效应逐步衰减,高基数效应开始显现。他指出,去年3月开始,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企业开始全面推动复工复产,资金需求上升,金融数据全面走高,造成了“高基数”。

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分析师刘杰亦对《财经》记者表示,M2和社融增速回落与去年同期的高基数效应有关,对此市场已基本形成一致预期。此外,他进一步指出:“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12.3%,较2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再度印证信用收敛趋势(去年10月份社融增速已现拐点),2月份社融增速阶段性冲高不改全年下行态势。”

社会融资结构显示,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658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2985亿元;股票融资同比多增1212亿元,增幅近一倍。同时,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分别减少9178亿元和9197亿元;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则出现净减少,净减少规模分别为3569亿元和51亿元。

对于政府债券净融资大幅减少,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指出,这主要是受地方政府专项债影响。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锋进一步指出:“今年以来,由于地方专项债额度下达时间较晚等原因,地方债的发行进度比前两年慢一些,后续发行速度可能加快。”此外,刘杰表示,这也与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上升有关,从数据看,一季度债券市场违约金额已超过500亿元。

“人民币依然是主要融资渠道。”梁斯分析道,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增量的77.3%。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净融资合计减少18375亿元,出现明显下降。

信贷统计数据显示,3月人民币贷款余额是18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0.3和0.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73万亿元,同比少增1039亿元。

多家机构分析认为,3月新增信贷超出市场预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中泰证券戴志锋团队指出,市场预期3月信贷新增规模在2.5万亿元,实际增量超预期。“去年政策要求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企业复工复产,20年3月实现天量信贷3万亿,而今年仅比去年同期下降2900亿,远高于19年同期的1.96万亿,显示实体融资需求旺盛。”

从信贷结构来看,3月住户部门新增贷款1.15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6239亿元;企业部门新增贷款1.6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1.33万亿元。“3月新增贷款量非常大,且增量结构以中长期为主,票据融资明显负增长,这佐证信贷需求旺盛。”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表示。

支持实体力度不减,信用或持续偏紧

发布会现场,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仍是媒体关注重点。近期,有报道称银行接到央行通知要控制今年总体的信贷增速,保持今年新增贷款额不超过去年。同时,货币政策委员今年一季度例会中,删除了“不急转弯”表述,市场担忧信贷政策更加转向防风险。

孙国锋表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从全年看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结构看,对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分类施策、适时适度调整,具体而言,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已于去年实施完毕,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按照国务院部署延续至2021年12月末。

“人民银行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引导机构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孙国锋强调,下一步仍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做到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对此,多位专业人士均向《财经》记者表示,预计二季度信用或将趋于收敛。廖志明团队撰文指出,2021年一季度信贷增量达全年预计增量的38%,节奏偏快,后续信贷额度或更紧些。“整体融资需求旺盛,3月中长期贷款偏强。但为应对通胀压力升温,货币政策走向结构性紧信用”,远洋资本高级研究员盖新哲告诉《财经》记者,“未来二三季度需要关注通胀压力会不会从工业品向服务业扩散,这可能给紧信用带来更大压力。”

 “二季度起,疫情导致的‘低基数效应’将逐步转向‘高基数效应’,主要金融数据增速大概率将继续回落。但考虑到专项债支出速度加快,预计将会对社融增速起到一定的支撑。”梁斯表示。

他同时强调:“在经济稳中向好背景下,货币政策主要任务在于确保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出现明显下降,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当前的政策调控效果良好,货币政策转向概率不大,稳健基调不会发生变化。”

个人负债继续高增,经营贷增速超房贷

近年来,居民部门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受到较大关注。《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曾以专栏形式提醒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据阮健弘透露,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去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出现了阶段性的上升。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79.4%,同比上升23.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部门杠杆率为72.5%,同比上升7.4个百分点。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6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8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98万亿元。截至3月末,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余额为6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

“个人债务增长的速度比较快,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居民年龄结构、消费升级、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阮健弘表示,“总体来看,个人贷款的增速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对此,廖志明团队指出:“这说明个贷需求旺盛,房地产信贷集中度政策对按揭增量影响不大。”

从结构上看,个人债务呈现一升一降的特点。3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增速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而个人经营贷增速高达24.6%,比上年同期高11.5个百分点。

近期,在部分房价上涨预期较强、炒作氛围较浓的热点城市,出现了骗取银行经营贷实际用于购房的现象,甚至有些还涉及有组织的违法活动。对此,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遏制,不仅会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会挤占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

3月26日,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止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的通知》,从加强信贷管理、银行内部管理、中介机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根据这个文件,有关地方正在组织、准备进行监管核查,”邹澜表示,“对于发现的这些因为作假骗取贷款的,需要依法依合同追回贷款。”他特别提到近期深圳市收到相关举报,表示人民银行将持续跟踪和关注相关调查的进展和最后的处理情况。

同时,他强调,希望商业银行不要因为这一问题影响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对于经过必要的、正常的核查程序,确实是因为违法违规活动和银行工作人员无法立即识别的问题,应该也是在我们银行的基层员工和基层行的尽职免责范围之内。”

对此,盖新哲表示:“未来涉房贷款可能成为结构性紧信用的重点对象。”

数字人民币、碳减排支持工具正在路上

随着“30·60”目标提出,绿色金融被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其中碳减排更是重中之重。据阮健弘介绍,去年年末绿色贷款的余额是11.95万亿元,其中直接及间接投向碳减排项目的贷款余额是8.08万亿元,占整个绿色贷款余额的67.6%。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对此,孙国锋告诉《财经》记者,人民银行正在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抓紧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工作,争取尽快推出。

据他介绍,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碳减排工具设计将遵循市场化、透明化、国际化三大原则。市场化是指按照市场化原则设计激励相容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主动向碳减排领域配置更多资源。透明化是指工具的机制、应用规则都是明确的,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政策具有精准性和直达性。国际化是指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和国际是接轨的。

此外,数字人民币应用时间表也是市场关注重点。

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告诉《财经》记者,截至2020年10月,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已扩大至10个城市,包括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此外还有北京冬奥会场。

据悉,试点场景现在覆盖了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应用场景逐步丰富,应用模式持续创新,系统运行总体稳定,初步验证了数字人民币在理论政策、技术和业务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不过,当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以受邀白名单用户小额交易为主,目前参与人数、参与笔数、净兑换的金额总体上还是比较小。

“下一阶段我们将根据试点参与各方的反馈,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字人民币技术、业务和政策方案,深入探索数字人民币应用模式,强化数字人民币通用性和普惠性,完善产品功能和应用性,提升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李斌表示,“试点地区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试点测试阶段,什么时候正式推出现在还没有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