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中郁次郎:京瓷集团、三菱化学等日本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分析

2021年04月15日 12:28  

本文4035字,约6分钟

作者:[日] 野中郁次郎 [日] 绀野登

在知识社会经济中,可持续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技术是被作为一项社会性的工具考虑的,而非工业性工具。以社会的共同善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所具有的“知识”和“智慧”要素,通过创新创造可持续性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这也就是说,技术被当作实现某个固定经济目标的手段进行管理,这与技术管理(Management of Technology,MOT)的理念背道而驰。MOT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以技术为对象的管理方法(因此,MOT 被称为技术人员的MBA)。

知识创造管理中的MOT与以往的(一般的)MOT 有所不同。京瓷集团原总裁西口泰夫(同志社大学客座教授)提倡基于技术的管理(Management Based on Technology,西口,2009)。在这里,MOT 的“O”不是of 而是on,这意味着它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 MOT 模式的管理模式,即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相结合的模式,而以往的MOT 模式往往是以商品和业务创造为目的、以技术为基础的。这并非管理学概念中的技术管理,而是一种灵活运用技术人员知识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把技术看作知识资产,最终目标是寻求技术知识与社会知识的创造性融合。

三菱化学控股公司社长小林善光提出了“可持续管理”(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MOS)的理念。所谓MOS,是指企业怎样立足于利益(MBA)轴和创新(MOT)轴,向设定方向发展的经营基轴,它追求的是“自在”(KAITEKI)的价值。

原先的技术人员,主要分为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后者可以说是最初追求艺术和创造力的一部分人,索尼的创业者井深大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本田宗一郎则是将两个方面的思想进行了结合。在认同“技术和艺术不同”的基础上,他也认为“忠实于自身和创造不留遗憾的产品这一底线,两者是相通的”(本田,2005)。

为了将技术、社会和客户的知识联系起来,我们需要一种创新的知识方法论。

一直以来,如何将技术与客户的主观感知价值相结合被认为是日本制造业的一个课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与客户的隐性知识的共创,为创造主观感知价值而不断地进行技术积累;另一种方法是以创造感知价值为基础灵活运用技术(延冈,2011)。正如后文所述,这两种方法在本质上都是价值和技术的融合,很明显,任何一个方法都需要通过设计知识实现。

 

用于客户知识创新的设计

关于创新的理论,最早是1931年由熊彼特在其著作的《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Progress)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提出的“新结合”和“创造性破坏”等创新概念,是基于“企业家”的挑战精神和创造性形成的。他提出,当时人们虽然意识到并掀起了“技术革新的浪潮”,但是技术革新本身并不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虽然是以技术革新为基础的,但两者之间存在严格的区别。创新是组合新的产品、思想、组织、生产方式等,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引起破坏和创造,推动经济的发展。

虽然熊彼特提出了“新结合”这一概念,但是对于它是否只是单纯地组合诸要素,如何产生新结合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他并没有详细阐述。

熊彼特自己对称之为“企业家”的这一群体寄予厚望。但是,随着这一群体规模的扩大,熊彼特对他们持续创新的步伐感到失望。

我们认为,在进行创新方面,现在所要求的不是技术革新,而是以社会和客户的变化为起点,通过组织的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知识的设计满足了我们的这一想法,并填补了熊彼特的失望。

创新是指通过创新的技巧或方法灵活地运用技术,利用供给方和用户体系,通过消费形式(行为和行动)的革新,解决客户的问题,创造新的、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关系。实现创新,需要以客户现场的观察以及客户的协调、协作为基础。因此,最近人们指出了设计方法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末,创新理论变得多样化。例如,“鸿沟理论”(阻碍创新技术从早期使用到普及的鸿沟/杰弗里·摩尔),“技术采用的生命周期”(摩尔),“破坏式创新”(破坏现有的以技术为出发点的市场,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最适合的技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开放式创新”(将本公司技术与其他公司的技术和知识相结合,对产品和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亨利·切萨布鲁夫)等。

所有这些想法都是强调组织知识和客户知识(市场知识)视点的过程。

创新已经不仅仅是在产品知识和技术知识这一框架内讨论的问题。

 

追求根本价值导向的模型

创新是从发现人类社会产生的各种差距中产生的。例如,社会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整个社会扭曲和分裂的征兆。解决这些问题的视点与根本上的创新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追求社会的幸福和快乐等“共同善”的过程中会产生创新。

如今的创新,必须立足于“以需求方的逻辑为基础,创造对社会有用的、最适合的价值”这一构思。即使对廉价的产品来说,也可以通过探索人类和社会的无形价值,如尊严和美德等,将其转化为产生利润的产品和业务。为此,从人类的根本价值出发进行创新是很有必要的。虽然这一构思听起来非常“青涩”,但它是我们现在所需要采取的方法。

截至目前,日本一直强调功能性价值,随着商品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日本企业为产品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标志性和功能性的东西。但是,设计思维的目标与“商品 + 附加价值”(产品的价值)(见图1a)不同,它追求的是“人类价值”(根本的事物价值)(见图1b)。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图1b 用最小限度的“原材料”就可以实现理解、经历等的客户价值,从而可以实现低价格。如果进一步丰富完善,它最终的价格也可能会很高,但伴随高价格提供的绝不是“附加”溢价,而是根本价值。

图1 从“商品 + 附加价值”到追求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

 

《知识创造管理》内容简介:

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知识创造管理这一管理范式,它不同于以有形资产为资源的、以竞争优势和追求利润为基点的管理及战略思维方式,而以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为中心,关注企业如何创造可复用、可传承的知识资产。书中各个章节围绕知识创造管理实践,就企业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分别阐述了“知识创造管理的视角”“指导实践的十大原则”和“实践中的要点”,力求帮助企业认清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早调整管理思维及战略,以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野中郁次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一桥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院士。1935年生于日本东京,1958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随后进入日本富士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工作。
·曾先后任职于南山大学经营学部、防卫大学、北陆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1997年,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聘为“施乐知识学名誉教授”。
·提出“知识创造理论”,是享誉世界的知识管理领域的权威,201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终身成就奖”。

绀野登
·经营信息学博士,多摩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系统设计与管理研究科特聘教授,Ecosyxlab株式会社董事长。
·1954年生于日本东京,1978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建筑专业,曾就职于博报堂。目前兼任日本未来中心联盟及日本创新网络代表理事、日建设计顾问,旨在推动创新管理。
·自30年前起开始研究设计与管理的融合之道,从知识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从事领导力培养、组织改革、研究所的场所设计等实践工作。

 

“知识管理系列”简介:

回首来时路,我们会看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嬗变,而今,我们正经历着知识创造型经济的洗礼。从企业的实践来着,学习型组织、组织发展、精益思想等先进的思想与方法已经在大量的企业所应用,并取得相当的成功,而知识管理则和上述实践密切相关,是比上述实践维度更高、影响更为深远的管理思想体系。如果从个体的角度来描述,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话说,这是一个知识工作者的时代。

上述背景要求,各级各类组织,尤其是知识型企业,要把知识战略上升到和组织战略、业务战略、文化战略同等的高度,并把掌握知识管理的思想、方法与技能作为组织发展必修课。

为了从源头上学习知识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帮助中国企业在打造学习型组织、实现组织发展等层面获得提升,避免落入经验主义的窠臼,智元微库引进了当代管理学大师、“知识创造理论之父”野中郁次郎先生一套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著作。

在这套“知识管理系列”书中,你会看到野中教授和他的搭档围绕知识管理这一核心议题所做的理论创新、迭代,成功案例的访谈和剖析,以及知识管理在组织的知识创造和实践中落地的方法。

期待这套书能够帮助中国各级各类组织(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民办非企业等)学习和应用知识创造与实践的先进思想、理论、方法,把自己升级成知识实践型组织,从而获得持续创新能力,推动自身乃至整个中国更好地与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实现价值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