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祖传的XXX无偿捐献给国家……”
话术几乎一字不差——在网友剪辑的短视频《神医宇宙:违背祖宗的决定》里,四十多位“祖传中医”,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讲着相同的故事,兜售“祖传秘方”。
“神医”们频频奔走于各类保健养生、药品广告的节目。“神医宇宙”成为坊间笑谈。
但背后的现实并不好笑——灰产业、割韭菜、智商税,欺骗、造假、无证行“医”。从讲座、会销,到电视节目、电视购物,再到今天的短视频,类似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我们不禁问:是什么在支持着“神医宇宙”的不断创生?
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需要多久?“神医”们告诉我们:短则15天,长则一个月。
“我翻来覆去地思想斗争一个月,最终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祖传的秘方无偿奉献出来……”——你或许叫不上名字,但绝不会对这些“神医表演艺术家”的台词陌生。
在近期热传视频“神医宇宙”中,各类保健养生、药品广告的节目里,每到关键时刻,就有“神医”祭出这段逻辑严谨、情理俱在,饱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话术,然后其推荐的“神药”,随之横空出世。
眼尖的网友,扒出其中一位频频出镜的“神医”,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张文荣。

(张文荣 视频截图)
据不完全统计,张文荣“违背祖宗决定献药方”的产品有:张氏心脑方、蛮龙液、百花定喘丸、甄天源鹿茸粉、国药505、黄金一号、道家黑药、七日活谷丹等。
视频中张文荣的身份介绍也是琳琅满目:中华皮肤病防治学会副会长、中华老慢病康复万里行首席专家、国际男性生殖健康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道家喘药的传承人。
有趣的是,从张文荣自述的“从祖宗传到我这里的第n代”,“n”有时候是4,有时候是5。而他宣称的“祖传专治疾病”,包括了腰突病、肠胃病、眼病、多病一体等类目。
简直是“神医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张文荣自称“名医杨济生先生第18代传承人”“御医连成玉传人连汝安教授第17代学术总传承人”,而实际上,他只是体制内科班出身的医生。至于“名师高徒”,有懂行者表示:“正规中医拜师通常有拜师帖、拜师宴和见证人几个重要元素,但现有资料中不具备这些关键证据。”
来自匿名同事的吐槽最为致命:“他卖的是名声,好多病看不了转给我。”
张文荣登上热搜后,他合作的单位先坐不住了。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北京金典糖尿病医院先后宣布与张文荣停止合作。
鹤年堂中医医院副院长高一涵称,院方发现网友剪辑的张文荣药品广告视频,随后约谈张文荣,现场注销他在鹤年堂的多点执业信息,并免去其名誉院长头衔。高一涵表示,3年前就接到过对张文荣的投诉,只是当时没有详细核查。
(高一涵接受新京报采访)
除了这些成为坊间笑料的“神医宇宙”,打着“专家”幌子的人士,也为数不少。
2013年“3·15”晚会,央视曾揭露自称“慕容家族第八代传人,清朝御医第十一代传人”的高老太的“祖传秘方”——膏药加西药,特别添加辣椒油,让患者感觉“发热”“有效果”。
2017年,澎湃新闻揭露一个“假神医”骗局:一个自称“刘洪滨”的老太,在西藏电视台自称苗族神医、拔痰定喘绝技传承人,在别处,又自称北大专家、曾治愈无数糖尿病重症患者。再转身,她又变成“高级营养师”,多年钻研天山雪莲的药用价值,并称它“百草之王”。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活跃在各大电视台的节目、广告中,3年内演绎9个身份的“刘洪滨”,甚至没有行医资格。为此网友送上尊称,“当代虚假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
舆情热烈如此,张文荣依然不见改口。在接受采访时,张文荣称“我家里有中医,也是祖传的,也不是说四代”,“老中医,就是它不分科”,“中医不分科,来啥看啥”。
他强调自己在做广告,而非虚假宣传:“作为一名全科中医,拍摄广告只是为了让患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为人民健康捐献祖传秘方有什么不好吗?中医是瑰宝啊。”
又有网友立刻扒出张文荣广告台词中的欺诈嫌疑:“心脏病当天见效,脑血栓3天下地,30天生活能自理”,明显是虚假广告。
张文荣依旧坚持自己的“祖传”与“秘方”。他回应媒体称,爷爷做了一辈子医生,尽管父亲不是医生,但叔叔是。“秘方是真捐出去了,是老方子和我悟出来的方子。”然而秘方捐给了哪个机构,是否有收据、证明,张文荣并未举证。
但是显然,“神医宇宙”的好日子已经不久。3月10日,国家中医药局称,正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调查。3月11日,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斩断“神医宇宙”利益链》:“假冒伪劣的‘神医宇宙’影响极坏,性质恶劣。一些心术不正之人打着中医、苗医、藏医等旗号,招摇撞骗,换一身行头,就换一个身份,言之凿凿‘神奇疗效’,实际‘狗皮膏药’,不仅没有治病救人,反而谋财害命。”

(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斩断“神医宇宙”利益链》)
几十位“神医”,上百种演技,台词却如此统一地“违背祖训”。想来“祖宗们”一定很生气。打着“祖宗”幌子、行坑蒙拐骗之实的各位“神医”,当真不怕祖宗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吗?
套娃宇宙:从电视流窜到短视频的灰产业
四十多个“神医”,在“神医宇宙”里,话术整齐划一,精确到连字都不差。“套娃宇宙”背后是一股什么样的神秘力量?
“都是提词器的锅!”笔者一位电视购物资深从业好友“三叶草”称,为了保证效果,登上此类节目的“专家”,往往被要求跟着提词器或预设好的台本念稿子。“而圈子就那么大,天下文章一大抄,好用的台词,编导们就复制粘贴拿来用,根本不看稿子,也一字不改。”三叶草说。
“神医宇宙”事件后,张文荣在接受采访时证实这一现象:“要介绍这个药,你就得按照编导的台词来说。”此外张还表示,“编导加上的话,证明这个方子历史渊源长久”,而张文荣频频登陆节目,不仅因为“我们是老中医,是全科”,也因为说话顺溜:“别的演员去,他就不会了。”
什么?还有演员?三叶草说:“这又是电视购物行业另一个不成文的秘密了。普通人在电视上看到的‘专家’,许多时候其实是请来的演员,或者干脆是商品的厂家代表,反正姓名条是自己打,你写什么头衔,通常不会有人太较真去追究。”
针对不同的产品,节目组还会给“神医”选用不同的服装。三叶草称,“苗族、藏族比较多,因为苗药、藏药有名”,“但是选人有个标准,按照普通人对老中医的印象,要鹤发童颜,仙风道骨,说起话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虚假广告)
话术所以雷同,恰好因为这些话术“效果好,经过了市场的检验”。“所以套路是历久弥新的,节目效果也是长期稳定的,‘神医’嘛,模板一套,批量打造。”三叶草说。
而节目输出的内容,是否真实、有效、可靠呢?三叶草说,根据他的经验,部分专家确实能从专业角度开展业务,“但电视购物不是请他们来做义诊,是请他们来卖货”,所以为了提振销量,夸大其词是常见现象。“更关键的在于,编导们往往不是专业人士,预设的台词,要么从搜索引擎抄,要么只听厂代或者专家说,没有求真、证伪的步骤。”
屏幕前是专家,镜头前是戏精,引导无数不明真相观众购买“违背祖训”的神药,“神医”们如此脸不红心不跳、灵活切换角色的人生,当真令人惊叹。
为什么“神医”连身份都不明确,就能在各大节目堂而皇之地推销“神药”?其实这背后,是一个涵盖“药厂”、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等庞大链条的灰产业。
或许我们从“刘洪滨”推销“药王风痛方”的法院裁判文书中,可以窥知相关人员是如何通过电视购物包装销售假药的:
(以下为裁判文书)
北京华珏达公司于2014年7月购进湖南岳阳今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御医风湿痛走珠给药器”、贵州省大方县贵州奢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清椿堂药王风痛方活络祛痛酊”。在明知上述两种产品为非药品的情况下,为牟取非法利润,通过影视传播公司,在甘肃卫视、河南卫视、山东教育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以“御医健康汇”和“药王养生汇”养生节目形式对上述两种产品进行宣传,称产品为“御医风痛方”和“药王风痛方”。宣传“御医风痛方”为清代宫廷秘方,是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刘新生教授的祖传秘方,能“让骨头张开嘴吃药”,可以治疗风湿骨病、颈椎病等疾病;宣传“药王风痛方”是药王孙思邈流传秘方,是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的委员刘洪滨教授祖传的秘方。
华珏达仅凭这两个产品,从2014年7月购进产品,到当年9月被查获,销售金额就高达669.73万元。“神医”们在屏幕上出尽风头,操盘公司在背后赚得盆满钵满。

(裁判文书详情)
“神医宇宙”事发后,急于和张文荣撇清关系的鹤年堂中医医院发文称:张“通过电视媒体、网络为不知情的民众诊病、开方,推销药品及打广告”的“所有宣传广告的信息均与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无关”,“敬请广大民众提高警惕,避免受骗上当,并及时向当地工商、药监、卫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而在2019年7月,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有限公司在所经营的网站传播《鹤年堂:老字号的养生秘密》《乾元膏片子》等互联网视听节目,因无法提供《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涉嫌擅自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违法行为,被罚款1000元。

(行政处罚决定书)
包括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这些内容平台对自家放出的视频内容、文字内容、声音内容,心底自然是门儿清。“神医”们得以不停换马甲,在不同平台、不同患者之间长袖善舞地行骗,说到底,是因为平台本身就有严重的利益关联。
制药、售药公司花钱请“神医”,电视台收取节目费用(或额外赚取销售分成),医院乐得“神医”名气打响招徕客源,中间的广告公司、代理公司赚取各自的利益。在巨大的利益链条下,所有人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成为推波助澜者。
在北京某都市报的一次报道采访中,一家名为红竹盛世传媒的公司,对外宣传可以拍摄保健品广告片、医药广告片、电视养生栏目,还能提供场地、主持人、观众,甚至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专家和患者”,堪称“神医宇宙服务界楷模”。
究竟谁该来为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神医宇宙”负责?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依照广告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此类广告涉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等多个主体,需根据相关主体所起的作用来明确其责任。”
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只要利益存在,那么类似的灰产业也将持续存在。就像从过去的会销,到后来的(部分)电视购物栏目,再到如今的微博、短视频平台。“神医”和背后利益方,在不同的平台间,玩着“套娃宇宙”的游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在《斩断“神医宇宙”利益链》一文中称:部分“神医”从电视台的养生类节目中消失,但又开始流窜到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继续行骗。这也提醒相关部门,打击、监管工作要因时而变,及时跟上,让“换了马甲”的违禁广告和骗局无处遁形。
韭菜宇宙:无知群众永远是生意
随着短视频的流行,“神医宇宙”又有了新的兴风作浪场所。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许多视频平台,看见以下情况:
某短视频中,一位身着白大褂的中年女性,劝阻女生不必接种HPV疫苗:“有宫颈炎症遗传史的可以打,十二三岁、十七八岁连性生活都没有的女性没有必要打。”女性健康科普博主@六层楼先生则指出,宫颈炎症不会遗传,而HPV疫苗的接种年龄,推荐为女性性活跃之前的9-14岁。
“泌尿男科任主任”表示喝醋可以降低结石复发率,“妇产科医生”演示白醋兑水坐浴能够恢复菌群酸碱度,对老年患者有好处。而事实上,盲目喝醋非但不能软化血管,还将损伤消化系统。妇科炎症种类繁多,部分用白醋洗涤反而会加剧病情。

(“泌尿男科任主任”表示喝醋可以降低结石复发率)
与电视时代并无二致,对短视频受众来说,只要主播穿上白大褂,加上职称、医院字幕条,甚至在诊疗场景里拍摄视频,一切仿佛就变得分外可信。
某视频平台与认证医生签署的“承诺函”中,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不以任何形式引导用户就诊”,而擦边球依然不可避免——该平台上的“皮肤科*裴医生”,带货了某款改善色素沉着的软膏;名为“儿科小*医生”的商品橱窗中,销量最高者为一款鼻腔冲洗水。
面对短视频平台内容、商品的乱象,不少医生、专业人士开展了辟谣的工作。@六层楼先生特地在B站进行“网络热门养生视频鉴赏”。北京安贞医院的医生白辰,在短视频账号@心中有术开辟专栏“辟谣我是认真的”,从2020年5月至今已经更新60集,每集涵盖一到十个谣言的辟谣。然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真相和谎言针锋相对,科普与辟谣交错共生,水往往被搅浑,普通人难以真正鉴别。

(@六层楼先生在B站的“网络热门养生视频鉴赏”辟谣)
随着“神医宇宙”事件的爆发,部分短视频平台为避免麻烦,干脆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近日某平台多个百万粉丝的三甲医生认证账号被取消认证或是改名。例如,直播收入排名第一的医生KOL“*医生的日常”改名“*帅”,“**医生”更改为“你的*静呀”,且播主不再身着白大褂出镜。
知情者称,此次部分网红医生取消认证,一方面是身份资质不全,一方面是主动取消认证。“应该是闻到了某些风向,生意不好做了。”
是的,生意。或许,从电视到短视频,从“神医宇宙”到灰产业的“套娃宇宙”,不变的只有一件事——无知群众永远是生意。
“神医宇宙”本身就是一个“韭菜筛选”的过程——那些拥有专业知识、求知求真精神、一定的判断能力的用户,不是“神医”们的目标客群。“神医”们要的是无知群众,盲目、轻信、急于改变的“优质韭菜”。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上当者哪怕只有万分之一,这都将是一个千亿、万亿级的市场。
而不可避免的,老年人,更是“神医”们喜闻乐见的群体。针对老年人常年被疾病困扰,急于求医治病、习惯依赖“德”的心理误区,“神医”们开出“违背祖训”的“特效药”,让这些信息渠道简单、科普知识欠缺、脑力反应迟缓的老年人深陷其中,任人愚弄。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还有人记得张悟本吗?那个在2000年函授自学中医药课程,不久便以“中医养生专家”和“高级营养师”自居,在21世纪的头十年名声大噪,出版《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养生界“如日中天”先后登陆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大谈“绿豆治百病大法”甚至引发绿豆涨价的骗子,在巅峰时出场费20万,15分钟看一个患者收费2000元,一度晋升为“京城最贵中医”。他的最后结局,是遭到工商、卫生两部门突查,所著养生书籍下架,从此消隐于江湖。
和张文荣一样。张悟本自称中医世家,可张父却说,不知道儿子跟谁学的医。
二十一世纪第3个十年正拉开帷幕,“神医宇宙”正重现着与当年惊人相似的轮回。不管时代、平台如何改变,无知群众永远是生意。呵,历史啊历史。
结语:“神医”是国家需自疗的“病”
我们当然理应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避免沦为“神医”的韭菜。可是遗憾的是,个体永远有知识的边界,而我们不能避免自己的老去,或者偶尔失去判断能力。
平台当然理应承担起更多责任,在内容审核和流量扶持上慎之又慎。但是,作为产业链中参与的一环,在唯流量论、唯收益论的当下,又可期待平台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有关部门介入下,“神医宇宙”短暂地露出了真面目。那些夸大事实的疗效,恍如套娃的话术,浮夸的表演,已经被不少看客打下预防针。
可遗憾的是,只要有利可图,“神医宇宙”将永远存在,只是从一种形态转移到另一种形态,在不同平台间迁徙。
我们只能寄望于法律法规、监管的进步与提速。简而言之,就是个人、企业信用的终身跟随、面向大众可查,以及再一次提升违法成本,让违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得利。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斩断“神医宇宙”利益链》一文的末尾是这样说的:“必须履职尽责,对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盯住不放、敢抓敢管,决不能让这一批‘神医’被拉下了,另一批‘神医’骗子又冒起来。”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