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百公里越野赛21人遇难:人在失温后,到底有多危险?

2021年05月24日 13:04  

本文3310字,约5分钟

5月22日,是一个不幸的日子。两位功勋院士星陨,21位越野跑者遇难。

这一场悲剧,发生在甘肃白银黄河石林景区举办的第四届山地马拉松百公里高海拔越野赛中。

据失联救援指挥部介绍,危险出现在第20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停止。

(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海报)

截至5月23日上午8时,已确认21人遇难,令人扼腕。

很多人好奇,这些越野勇士遭遇极限低温时,他们的身体在经历怎样的过程?长时间低温会造成怎样的伤害?今天,和大家说说凶险的“失温”以及急救的应对方法,希望今后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据一位参与了此次百公里越野跑的选手介绍,过了CP2(20公里处)后,出现了七八级逆风和强风密雨的大麻烦,温度骤降,体感温度更低:

我的情况,越来越不好。全身都已经湿透,包括鞋子袜子全部都湿了,风吹得站不住,非常担心被吹倒,冷得愈发受不了,找了一个相对避风的地方掏出保温毯,裹在身上,瞬间就被风吹散开,什么用都没有。

我戴一副无指手套,用登山杖,手冻得受不了,就把登山杖夹在腋下,慢慢往山上走。很快,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这是在除东北的冬天外从未发生过的情况。把手指放嘴里含着,感觉含了很久,但手指仍然无感觉,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

万幸的是,这个瞬间,我果断决定退赛,下山。

但不是所有越野勇士都这么幸运,他们孤立无援地面对极限天气,凶多吉少。

后来才知道,这一天极端天气之下,在最难的赛道路段里,选手们大面积失温。

而这个路段,比赛难,救援更难。有多位选手摔伤流血,伤情各异。

失温,也叫低温症、体温过低。从字面理解,即人体的热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人体核心区域(大脑、心、肺等维持生命的核心器官)温度降低,造成心肺功能衰竭,甚至会造成死亡——真正意义上的“冻死”。

失温听起来会发生在极其寒冷的情况下,其实不然,当人所处的环境低于20℃时,就已经可能出现失温现象了,而0~10℃则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而且,发生失温的人往往安安静静,不会挣扎呼救,所以,失温就像一个静悄悄的死神,会在不经意间夺人性命。

在低温中,他们的经历很可能是这样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热量开始流失,体温从37°C开始下降,直到体温低至34℃。

即使缩成一团,身体仍在止不住颤抖,明显感觉心跳变快,呼吸也变得急促,频繁感到想要小便,但是起身行动却感觉动作迟缓,走路不稳,磕磕绊绊。

在失温的状态中,这属于一级失温。

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会自动出现“保温反应”,最先表现出的症状就是寒战,肌肉会不自主地不停收缩,希望能产生更多热量供给全身;同时,外周的血管开始收缩,血液从外周向身体的核心部位集中,减少热量的散失。

由于血管收缩,皮肤变得苍白,肌肉也变得僵硬。

这时,由于体温下降,气血交换率下降,更多二氧化碳被遗留在血液中,大脑因此呈现兴奋状态,急着想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赶快排出体外,于是呼吸和心率都加快了,整个人也因为大脑过度兴奋而变得敏感、躁动不安。

不过很快,大脑发现兴奋并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浪费了大量能量,于是迅速进入“节能”模式,并开始调整人体的能量分布,心跳速度开始降低,流向四肢的小血管开始逐渐收缩甚至关闭(这也是相比躯体核心部位,四肢更容易冻伤的原因),因此行动会变得迟缓、不协调。

第二阶段:

热量继续流失中,体温从34℃开始进一步下降,直到体温低至30℃。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越野跑者,仍在狂风骤雨中前行着,但体温却进一步下降,危险一步步靠近。

他们的身体颤抖逐渐停止,整个人会变得昏沉而麻木。

精神有些恍惚,甚至分不清自己身处何处。似乎有人在呼唤,想回应,却发现已经说不清话。明明应该是觉得冷才对,却莫名其妙会感到有些热,好像来到热带的小岛,很想脱掉身上的外衣,去亲近阳光与海水。

在失温的状态中,这已经进入二级失温。

全身的血液在这一阶段重新分布。当体温低于34℃,外周皮肤、血管的温度感受器已经麻痹,无法再回传信号给大脑。同时,大脑也已经进入深度“节能”状态,神经兴奋度极度降低,进入抑制状态。

此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根据错误的信号,突然命令外周尤其是皮肤的血管开放。

大量来自躯体核心部位的温暖血液开始充盈到皮肤血管中,人的脸色会变得潮红,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热量通过皮肤散失,人体核心部位的温度迅速下降,逐渐与体表温度接近。

大脑已经快要停止工作,思维麻木、智力降低,人会出现认知和记忆障碍、视觉和听觉障碍,口齿不清,出现幻觉。人的瞳孔会放大,还会出现心律不齐。

这时,虽然体温一直逐步下降,紊乱的皮肤感受器却会向下丘脑传递感受到热的信号,人也会有到了炎热环境的感觉。加之大脑已经宕机,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幻觉。这时就需要紧急干预了。

第三阶段:

体温严重降低,核心温度下降至30℃以下,面临心脏停跳风险。

眼前一片漆黑,进入昏迷状态,感受不到任何东西,不冷也不热,不痛也不痒,就像冬眠的动物一样,呼吸频率和心率都很慢,似乎就要停止了。

此时,进入了三级严重失温状态。人会进入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呼吸减慢,心率减慢,出现严重低血压。

下丘脑也已经宕机,自主调节体温的能力已经丧失,一切都在向着最终的结局走去。大量的血液充盈在头部,面部呈现红色。

这时,肌肉变得非常僵硬,心脏出现致命的纤颤,随后心跳和呼吸停止。

就像这次甘肃百公里越野赛一样,很多运动爱好者,尤其是户外运动发烧友中,经常会发生因失温而遇险的状况。

比如低温天气户外登山、徒步穿越,在雨雪或大风天气中长时间运动,运动时意外落水等状况,都可能遭遇失温。

如果我们遇到求救的失温人员,一定要记清以下7步去帮助他们:

1 辨别失温状态

及时发现身边出现失温的队友很关键。

失温有一些症状很明显,比如控制不住的颤抖、嘴唇发紫、皮肤发白或发青等。但还有一些不易辨别的症状很容易被遗漏。

比如,队友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中逐渐掉队,并表达说让你们先走,他休息一下随后跟上来。乍看可能是体力不支,但也可能是已经出现了失温现象。

2 转移失温人员

当有队友出现失温症状时,第一步需要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暴露在低温、大风、雨雪中。风、潮湿是失温的两大重要推手,在风寒、湿寒效应中,人体的热量会被大量带走,加剧失温。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失温者转移到避风处,例如有岩石遮挡的地方,必要时需要搭建帐篷。

3 隔离开“冷面”

不要直接将失温者放置在地面上,地面是能够导致身体热量大量流失的“冷面”,需要用垫子隔离开。

睡袋可以将失温者与冷面隔离开来,是非常好的工具。

4 创造干燥的环境

水分会导致热量持续大量流失,失温者需要迅速脱下全部潮湿衣服,擦干身体,用睡袋、厚衣服、保温毯等包裹全身。

5 核心区域加温

当有人失温严重,意识模糊,身体颤抖消失时,需要尽快对其身体核心区域进行加温。

常见的错误做法是为失温者搓手搓脚……这不但不能加温核心区域,还会导致冷血液回流核心区域,导致核心区域温度进一步下降,甚至导致心跳骤停。

正确的做法是用发热贴、热水袋等,对失温者的脖子、腋窝、腹股沟等区域进行加温。记得套毛巾(袜子手套都行),别把人烫伤了。

6 给予能量输入

为失温者及时补充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常见的错误做法是让失温者喝酒暖身,其实喝酒产生的暖和感是假象,酒精不但提供不了多少能量,还会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且血液循环加快,流失更多热量。

正确的做法是让失温者吃一些流质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

7 预防低温更重要

在做户外运动时,避免淋湿全身,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风中,避免脱水,做好保暖防水措施,保证内衣干燥,都可以帮助预防失温。

另外,也要注意看天气预报和随时观察天气变化。为了健康和生命安全,遇到恶劣天气就及时停止,改日再运动吧。

(本文由腾讯医典和腾讯新闻体育运营中心联合发布)
审稿专家:王西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网络大V@急诊夜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