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他是个可爱的老头

作者 | 《财经》凌馨 编辑 | 王小  

2021年05月26日 20:23  

本文3070字,约4分钟

吴孟超想开刀到100岁,然后倒在手术台上,“像个战士一样”。

2021年5月26日,小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他的弟子、病人和自发赶往现场的上海市民,在这里送了他最后一程。

很多患者觉得吴孟超的逝世太过突然。毕竟,97岁那年,他还在做手术,不仅主刀,还要亲眼看着助手缝好病人伤口、点齐所有器械,才会放心离开手术室。

这是他多年的习惯。

生于1922年的吴孟超,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救治患者逾1.6万人,曾创下许多世界纪录,有一项最特别:88岁那年,他完成了190台肝肿瘤切除术,成为全球年龄最大还坚持经常做手术的外科医生,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身为医生,吴孟超有自己的愿望。他曾不止一次说过,想开刀开到100岁,然后倒在手术台上,“像个战士一样”。

98岁时,吴孟超还没放弃这个愿望。1米62的他长年保持着50千克左右的体重,因为他担心,如果胖了,做手术时就没那么灵活了。

他的时间,最终定格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享年99岁。

送别吴孟超的队列,在雨中转了3个弯,还是看不到尽头。图/凌馨

没人敢下刀的巨大血管瘤,82岁吴孟超主刀

时间往前推5年。

2016年,吴孟超曾公开直播一台示教手术,从头至尾,连缝合都未假手于人。“恶性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做了仅40分钟,其中肝门阻断切肝仅3分钟,术中出血不到100毫升,整个手术干净利落”。一位围观全程的医生佩服至极。此前,他曾对吴孟超“主刀”心存怀疑,以为是老师指导、学生主刀。

对患者王甜甜来说,吴孟超主刀手术,是她和全家最后的希望。2004年,还在读大学的她患上了巨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跑遍北京、广州的大医院,“都说要换肝,瘤子太大了”。经人推荐,一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赶到吴孟超院士创办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医生一看病例,瘤是良性的,但是没人敢下刀,最后还是吴院士把我们收进来了。”母亲陈宗珍告诉《财经·大健康》。

2004年9月24日,陈宗珍开口就说出准确日期和时间,上午8点50分,吴孟超开始给王甜甜做手术,分离血管瘤。血很快渗了出来,这个出血点止住,那根血管又出问题。整整10小时,时年82岁的吴孟超,在出血和止血的反复拉锯中,切除了王甜甜体内重逾4千克的血管瘤,此时,她全身的血等于被换了两遍。

即使对吴孟超来说,王甜甜的手术也非轻而易举。

术中,由他首创的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史无前例的被用了4次。目前,业界认为这是肝脏手术中最简易可靠且安全的止血方法。此前,肝叶切除时,患者体温必须保持在32摄氏度,问题是,长期保持这一体温对心、脑等脏器均有害,这也是过去肝脏手术面临的一大障碍。

现在,王甜甜早已毕业、结婚,有了两个孩子。陈宗珍还曾担心女儿将来能否生育,“吴老说,‘生100个小孩都没问题’”。

2021年5月22日那天中午,陈宗珍正为长辈祝寿,突然得知吴孟超逝世。“我一下忍不住了,又不敢哭,因为人家做喜事。跑到卫生间,眼泪哗哗就下来了。”

5月25日,陈宗珍和女儿分头赶往上海,准备参加第二天的遗体告别仪式。她想得很周全,先找地方住下,做个花圈,然后和女儿会合,一起吊唁。刚到医院门口,见到设在广场上的灵堂,她失控了,跪倒在地失声痛哭,语不成句。在她心里,吴孟超是全家的大恩人。

与他合作,大家都“害怕”

在悼念吴孟超的现场,丛文铭也哭了。现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主任、博导的他说,此生唯有一个导师,就是吴老师。

丛文铭曾经志在外科,跟着吴孟超读完硕士后,“老师找我谈话。他说我们中国肝癌病人这么多,一定能够把中国的肝癌病理做起来”。在吴孟超的带领下,丛文铭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肝脏肿瘤病理科。

有了专科化的肝脏肿瘤病理研究,中国人对肝肿瘤的认识也改变了。过去,一提起肝肿瘤,人们想到的就是肝癌,这是中国人常见的三大癌症之一,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手术切除难度大,放、化疗痛苦,病人和家属也都怕得够呛。

现在,病理可以区分患者的肝肿瘤到底是不是癌症,比如是否为良性的瘤样病变,或是介于良性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肿瘤,包括恶性肿瘤,也能分辨它是否为低度恶性。

有了这样的分析,患者不会被过度治疗,“也可以减轻思想负担。因为一旦得肿瘤,家庭、事业都可能受影响,所以精准的病理非常重要”。丛文铭告诉《财经·大健康》。目前,肝脏肿瘤病理可以区分为100多种,又被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团队归为三大类六个亚型。

吴孟超很看重患者的病理结果,或者说,他看重有关患者的一切记录。

“第二天要手术,他一定要把这个病人的所有资料看一遍,包括影像学、病理学。而且他要求非常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丽透露,提到与他合作,大家都“害怕”,无论在别人面前是多大的“大主任”,都曾被这位老院长“骂”过。

2019年,已经63岁的丛文铭还被吴老批评了。“打电话来问一个病人的病理,说诊断描写得不够仔细,有些地方还应该写得更加清楚,讲得非常严厉”,虽然这份报告是另一位医生完成的,可在吴孟超心里,每位病人的表现都是科室管理的结果,“有什么问题,他不会去找年轻的同志”。

“骂人”的前提是,吴孟超做得比所有人细致。

只要病人在重症监护室,吴孟超都要去查房,每天早、中、晚3次,雷打不动。肝脏手术后,要给患者放置双套管,一般护士们看到引流液就认为管道通畅。“他不行,他一定会耳朵趴在双套管这个地方听,因为看到只是‘通’了,听了才知道是不是‘畅’了。”李丽回忆。

吴老特别看重人才培养。2015年,李丽想组织一批护士出国进修,在部队医院,人员出国限制很多,“跟吴老汇报了,立即解决”。护士们去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也去了新加坡。李丽说,“每年送出去八九人,回来再带动我们自己的团队。”

吴孟超培养的研究生,至少有260人。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首任主委姜小清是吴孟超培养的,“我没出过国,也没进修过,但他心里有数。如果干得好,他就会让你放手去干”。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胆道外科成立后,为给弟子创建更好的学术平台,吴孟超专门给时任抗癌协会理事长写了信,从此,胆道肿瘤有了自己的专业学术组织。

那些和吴孟超之间的温情时刻,姜小清总记得,“和他一起吃饭,他肯定会给你夹菜,一不小心就会吃多了”。可姜小清也曾听到他自言自语,“太胖了,要减肥”。吴孟超担心,自己如果胖了,做手术时就没那么灵活了。

他是个可爱的老头子,“以前没有空调,我们到他家去,他就穿着大裤衩和背心,拿了个蒲扇,听我们汇报工作,完了还抠脚丫子”,说到此处,姜小清忍不住笑起来。

从吴孟超离开那天起,姜小清一直忍着没哭,他想只有把医院和肝胆外科的科研诊疗做得更好,才能告慰逝者。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器官移植科开科时,吴孟超给护理团队鼓劲。图/曹希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曹希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