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将有序退出

作者 | 《财经》记者 张明丽 编辑 | 王延春  

2021年05月29日 17:19  

本文3439字,约5分钟

对去年出台的用以应对紧急情况的临时性减税降费政策,将分类调整、有序退出。适当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等政策执行期限,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对涉及疫情防控的临时性、应急性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

财政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全国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

具体来看,今年1月-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008亿元,同比增长25.5%,两年平均增长3.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396亿元,同比增长3.8%。“三保”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12.4%、6.3%、5.8%。

《中国财政》发文称,主要是一季度企业利润较快增长带动按季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在4月入库增加,数据反映了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白景明预计,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将处于平稳运行态势,完成预算收入问题不大。目前来看,各种因素状态平稳,中国经济内生动力较强。同时,国际冲击依然存在,国际需求与进出口结构尚处于调整之中,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口的增长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动力。

同时,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将有序退出。

财政直达资金支出已超1万亿元

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直达资金1.7万亿元,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介绍,今年前四个月,直达资金执行情况良好。在今年2.8万亿元的财政直达资金中,超过90%的资金已下达到基层和使用单位,实际支出超过1万亿元,进度明显高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今年资金分配由全部安排给市县调整为兼顾省级统筹的需要。去年,增量资金强调分配到基层,省级政府是“过路财神”。今年,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省级确实要留用的可以留用一部分,尽可能多向基层倾斜。

“省级统筹不等于资金攥在手里,该拨付基层时还要拨付基层,只是增加了应对变化的能力。”白景明说,这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对策,直达资金主要用于“三保”,省级统筹更有利于应对省内区域之间不平衡的波动,遇到需要省级政府直接处理的事项时,资金使用效率与平衡能力也会更高。

许宏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下一步,财政部门将从四方面着力,进一步落实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惠企利民作用。

一是加快资金下达落实。根据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和地方对于资金的实际需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测算审核,尽快将剩余资金下达到位。同时,督促地方加快资金分解细化进度,及时履行备案程序,尽早将资金下达到使用单位,尽快形成实际支出。

二是严格直达资金监管。财政部将与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以及有关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动态跟踪直达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纠正问题,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通报约谈制度,严肃追究违法违规人员责任,切实做到发现一起、彻查一起、问责一起,确保直达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三是强化资金监测调度。财政部将继续加强库款运行监测分析,坚持直达资金单独调拨的有效做法。同时,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加强绩效管理,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优化监控预警机制。

四是加强对地方督促指导。督促省级财政部门继续当好“过路财神”,加大财力下沉基层力度,引导地方在中央直达资金基础上因地制宜扩大当地直达资金的范围和规模。同时,密切跟踪直达机制实施进展,结合地方反映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有关管理措施。

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有序退出

“十三五”时期,全国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介绍,近年来,中国持续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临时性措施相结合。

减税降费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使广大市场主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居民消费和扩大就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将有序退出。欧文汉表示,对2020年出台应对疫情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分类调整、有序退出。适当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等政策执行期限,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对涉及疫情防控保供等临时性、应急性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

白景明认为,用以应对紧急情况的临时性减税降费政策有序退出,不等于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退出。这样的退出是正常的,与宏观政策强调“不急转弯”具有一致性,而且目前来看退出的政策并不多。

“不急转弯,但有些‘小弯’的政策调整是必要的。”白景明举例,今年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但去年新增的5000亿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且财政扩张力度不低。2020年,全国人大批准安排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75万亿元,2021年专项债规模为3.65万亿元,相差不大。2021年赤字率为3.2%,相较于去年3.6%以上的赤字率安排有所回调,但依然保持在3%以上。“宏观政策依然有力度,且这种政策力度足以支撑宏观调控并实现我们的政策目标,核心还在于提质增效。”

4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33.3%,支出主要流向“三保”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支出均有明显增长。其中,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893亿元,同比增长29.4%,两年平均增长4.9%。

白景明告诉《财经》记者,相较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来看,29.4%的增速不算高,今年1-4月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从税收看,各税种增幅全面回升,背后有两点突出因素支撑:一是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一季度的生产、消费数据均有所回升。二是受现价计算条件下价格因素的影响,在以销售额为税基的前提下,货物劳务税与企业所得税都与销售额有关,而销售额与价格有关。自去年下半年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色金属、钢铁价格创历史新高,带动物价回升。

平安证券一份研报显示,4月公共财政收入的两年平均增速已回到疫情前水平,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增长带动力增强。《财经》记者观察到,受税收收入加快推动,较3月的复合增速-5.1%而言,4月财政收入增幅较大,其中非税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两年复合速从3月的11%放慢至3.8%;另一方面,税收收入两年复合增速为5.0%,较3月的0.3%显著加快。

从税收收入看,4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3.3%,两年平均增长5%。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27.1%;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51.8%,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42.1%。

从非税收入看,4月,全国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3%。1月-4月累计,全国非税收入10558亿元,同比增长16.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3.5%,比重比去年全年(15.6%)降低2.1百分点,也比去年同期降低1.1个百分点。白景明认为,受政府收入体系改革下减税降费政策推出的影响,近几年非税收入比重下降都是正常现象。

支出方面,1月-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396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9436亿元,同比下降8.5%,扣除部分支出拨付时间比去年有所延后因素影响下降4.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960亿元,同比增长5.8%。全国财政“三保”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12.4%、6.3%、5.8%。

白景明认为,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同比下降,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是正常现象。一是地方专项税增幅高,尤其是契税与土地增值税远超税收总体增长率。财政部数据显示,1月-4月,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2674亿元,同比增长51.4%;土地增值税2700亿元,同比增长40.6%;房产税1124亿元,同比增长13.4%。

二是地方收入增长情况好。由于今年经济形势整体向好,1月-4月经济全面回升,企业运行状态良好,直接带动地方税收较快增长。

三是区域经济增长发生结构性变化。中西部省份经济率先完成恢复性增长,带动区域产生新增长点。而中西部省份经济率先快速增长又受以下两点因素影响:其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西部是煤炭钢铁及有色金属的原产地,因此适逢能源价格上涨,中西部的财政收入就会增长;其二,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上升,中西部省份的消费上冲力更强,拉动了税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