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城看英伦 | 英国也有“躺平族”

作者 |《财经》特约撰稿人 魏城 发自伦敦  

2021年06月05日 11:31  

本文5098字,约7分钟

根据英国统计局2021年5月公布的数据,有72.8万英国人属于政府定义的“尼特族”,占全英国16岁至24岁青少年的10.6%,处于英国开始相关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那天,伦敦希思罗机场阴云惨雾,大雨如注。飞机因天气晚点,但毕竟安全着陆了。

那是新冠疫情暴发前不久,我从阳光灿烂的中国北京,回到凄风苦雨的英国伦敦,心情糟透了。

还好,一路上出租车司机讲的奇妙故事烘干了我的心情。

司机名叫汤姆,是个阳光、爽朗、自然熟、爱说话的英国白人小伙子,但他的人生故事却充满了曲折,与他的阳光外表大相径庭。

“我和你相反,你是生活在西方的东方人,我是生活在东方的西方人,” 汤姆笑着对我说。“我是英国人,但住在泰国,我老婆也是泰国人,我现在回英国探望父母,抽空在机场开开出租车,挣点儿外快。”

“为什么想到去泰国安家?”我有些好奇。

“我大学毕业后曾经在伦敦金融城工作,挣钱不错,但每天加班到很晚,累得要死,” 汤姆说,“后来我想换一种活法,就去了泰国,当了农民,自食其力,过一种极简的生活。钱不够了,我就利用探亲的机会在伦敦开几周出租车,再回泰国。”

他们在英国叫“尼特族”

内卷、躺平、PUA、鸡娃、牛娃......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互联网上新词、新新词层出不穷,如果这段时间我没上网,估计我看到这些词,一定会把它们当成健身词汇和农业词汇,然后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我一定会如此造句:锄禾日当午,累死王二狗:牛娃栓不住,鸡娃满地走。锄禾日当午,累死健身狗:躺平佝偻身,内卷僵尸肘......

后来,我终于搞清了“躺平”的含义,联想到汤姆,我会心一笑:其实英国也有“躺平族”。

不过,和中国“躺平族”原地平躺不同,那位决心从“加班族”变为“躺平族”的英国小伙子汤姆,选择了去泰国平躺,而且就像号称绝食的人趁人不注意偷吃一样,汤姆有时还返回英国挣点儿外快,再去泰国平躺。

据说,像汤姆这样选择在泰国躺平的英国人为数不少。当然,更多的英国“躺平族”选择原地平躺,英国的福利制度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算是比较差的,但仍然好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给这些原地平躺的英国人提供了相对不那么硌腰的床垫。

如果说中国的“躺平族”经常在网上交流躺平心得,甚至不失时机地吐槽中国刚刚公布的“三胎政策”,那么,英国网上也有“尼特族”,互相哭诉自己的不幸,同时不忘吐槽政府、吐槽社会、吐槽父母,甚至吐槽属于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尼特族,英文是NEET,全称是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不就业、不升学、不进修),该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十年代末的英国,随后渐渐流行于其他国家,指一些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应该是中国“躺平族”的前辈,如今英国的“新新尼特族”则是中国“躺平族”的同辈和同志。

但至少从三个方面来看,英国的“尼特族”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的“躺平族”。

首先,英国“尼特族”的定义比较年轻,是16岁至24岁之间的青少年,而中国的“躺平族”相对年龄区间比较宽,甚至可以宽至一些中年人。例如,中国的“躺平族”有一个宣言: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这似乎还不是英国“尼特族”考虑的内容。

其次,英国的“尼特族”通常是被动陷入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中国的“躺平族”一般而言是主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再次,中国的“躺平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躺平主义”,是一种对社会现状消极反抗的人生哲学。例如,“躺平主义”最著名的段子之一是:“只要我不努力,老板就过不上他们想要的生活”,充满着看似颓废但颇为清晰、强烈的不合作意识,但可能因为年龄尚小,英国的“尼特族”尚无明晰的反抗意识,尚未发展出成熟的人生哲学,更没有上升为“尼特主义”。

英国的“尼特族”其实也是英国政府对“三不(不就业、不升学、不进修)人员”的定义,根据英国统计局2021年5月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至3月,有72.8万英国人属于政府定义的“尼特族”,占全英国16岁至24岁青少年的10.6%,处于英国开始相关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有所下降。

然而,尽管创最低纪录,也将近73万人。

拒绝长大的一代

那么,英国有没有与中国“躺平族”更为相似的一类人呢?

有。除了政府定义的“三不(不就业、不升学、不进修)人员”,英国确实有民间的“三不(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人员”,他们通常年龄跨度也比较大。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的30多岁甚至40多岁的不婚不育不买房的“三不人员”队伍日趋庞大,英国媒体和学术界给这些人起了一个绰号——“拒绝长大的一代”,称他们无限期地拖延履行成年人的结婚、生子和申请购房按揭的责任。

一直在研究这一现象的英国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富雷迪(Frank Furedi)说:“我们的社会充满了一直游走在成年人边缘的迷失的男孩和女孩们,他们从年龄上来说已经成年,但一直拒绝安家乐业,拒绝做出成年人的承诺,他们宁愿一直玩乐到中年。”

富雷迪指出,这些拒绝长大的英国人可能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一直推迟结婚,甚至一直保持单身。

1970年,英国男性通常在24岁结婚,女性在22岁结婚,如今英国男女结婚的平均年龄推迟了10年,越来越多的英国女性把结婚的年龄推迟到了40岁,而选择一辈子单身的英国人也越来越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购买第一套房子的英国人的平均年龄为29岁,而英国保险公司LV预测,到2025年,英国人首次买房的平均年龄将为41岁。

为什么今天的某些英国人拒绝长大呢?原因很多,除了主观原因,肯定与普通英国人收入停滞甚至下降,但房价和其他物价却不断上涨有关。

这一现象在房价飙升、加班严重的英国首都伦敦更为严重。如果说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超大城市是所谓的一线城市,中国“躺平族”的口号包括“逃离北上广”“跳出996”等,那么,英国的“一线城市”只有一个,那就是伦敦,英国实行类似“996”加班制度的地方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伦敦金融城。

新冠疫情之前,伦敦超高的房价已经驱动一些英国年轻人发起了“逃离伦敦”的运动,新冠疫情更加剧了这种大逃离。

根据英国统计局新冠疫情前的数据,在截止到2018年6月的那一年里,有超过34万人搬离了伦敦,是该机构自2012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最大一批逃离首都的人数。

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伦敦议会在2020年8 月做的一项调查发现,4.5% 的伦敦人(即 41.6万人)表示,他们肯定会在未来一年内搬出这座城市。而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2021年初公布的一份报告预测,今年将会再有30万人搬离伦敦,如果这一预测准确,那么将是伦敦人口30多年来第一次下降。

“把自己外包出去”

工作外包和贫富悬殊加剧,是某些英国人愤世嫉俗、被动或主动成为“拒绝长大的一代”的另外两个重要原因。

你可能难以相信:在新冠疫情肆虐英伦三岛之际,在逾10万人失去生命、更多的人失去工作丢掉饭碗之际,英国财富超过10亿英镑的富豪却增加了。

根据《星期日泰晤士报》不久前公布的《2021年英国富豪榜》,今年财富超过10亿英镑的英国人有171人,比去年多了24人,创下了历史纪录,这也是该报开始编制英国富豪榜以来33年中最大的增幅。

《星期日泰晤士报》今年这个榜上的英国最富裕的250位富豪的总财富为5972.69亿英镑,增加了近22%。平均而言,这相当于这250位英国富豪每人每天财富增加逾100万英镑。

持续一年多的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使那些网上时尚零售商、电脑游戏开发商和其他一批科技企业家获益,今年上榜的还有一大批新兴的独角兽公司,这些初创公司提供网上支付、在线会议和其他高科技服务。

这其实也不仅仅是英国的趋势,而是全球的趋势。一年多的疫情封锁和居家办公,在全球范围内助产了一大批提供网上各种服务的初创公司和新兴企业家。

以230亿英镑的身价排在英国富豪榜榜首的,是出生在乌克兰的犹太裔商人李奥纳德·布拉瓦尼克,他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现居伦敦。

布拉瓦尼克主要通过自身创办的埃克塞斯工业旗下的各种投资致富。2013年,布拉瓦特尼克卖掉了自己在俄罗斯秋明BP石油公司的股份,赚了70亿美元(合49.3亿英镑)。两年前,他以24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了华纳音乐公司。

在2021年4月公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布拉瓦尼克排在第35位。

在大劫难的新冠疫情中致富,这听上去可能让许多人不舒服。在疫情之年发大财导致英国如此贫富分化,就连富豪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同样是亿万富翁的手机业大亨约翰·考德威尔(John Caudwell)呼吁英国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应该对那些从新冠疫情中受益的超级富豪征收一次性的疫情财富税。

考德威尔说:“如果我是英国财相,我会对那些从疫情中获利丰厚的人说:我们希望你今年作出重大贡献,接受我们对你因疫情封锁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征税。”

其他商人和经济学家也呼应了考德威尔的呼吁。智库“IPPR经济正义中心”的负责人乔治·迪布(George Dibb)也要求改革英国的税收制度,他说:“今年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富豪榜显示,在数百万人正为维持生计而苦苦挣扎之时,富人却变得更加富裕。 这种现象只会验证我们的观点,即英国的税收制度非常不公平。”

根据《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分析,对超过10亿英镑的所有财富征收5%的一次性财富税,将为英国国库筹集190亿英镑。

英国《卫报》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指出,202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富豪榜将会重新引发关于如何防止英国作为发达国家中最不平等的社会之一的地位继续恶化的争论。

英国政坛、商界、媒体、学术界等各界的掌权人(通常是中老年人),对“拒绝长大的一代”有很多指责、批评、质疑的声音,但英国的“躺平族”(虽然他们不用“躺平”这个词)对这个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化名“BP-47”的英国网友比较了自己这一代和绰号“婴儿潮一代”的爷爷那一代人:“不同的是,婴儿潮一代拥有稳定的职业,薪水高,机会多,在通货膨胀摧毁了工资的购买力之前,其中1% 的人决定将工作外包给海外的血汗工厂,并囤积所有利润。 现在一切都太贵了,工作压力则难以忍受。我们40岁以下的这一代人真的是倒了大霉。”

言下之意就是:你们爷爷那一辈人赚够了钱,还把许多工作外包到海外了,让我们孙子这一辈人找不到工作,或者承受不了那些仅剩的工作的高强度压力,你们让我们怎么能够长大?你们让我们怎么能够不啃老?

更何况“拒绝长大的一代”中的绝大多数人,其父辈或祖父辈并不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富豪榜上。

汤姆也没有富裕的长辈可“啃”,只能选择去泰国“躺平”,当然,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躺平”这个中文词。

但他知道outsource(外包)这个英文词。

“英国的好工作都被老板们外包出去了,我只能把自己外包出去,” 汤姆苦笑着对我说。

(作者曾在英国多家知名媒体担任资深记者、编辑。作者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