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破八, 发改委发新政期望熨平猪周期

作者 | 《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 | 王延春  

2021年06月09日 19:05  

本文2827字,约4分钟

预案将加强政府猪肉储备调节工作,提升生猪和猪肉市场调控能力,引导市场主体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保障生猪生产相对稳定、猪肉市场供给和价格平稳

国家发展改革委6月9日发布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下称《预案》)的通知。主要目标为构建分工明确、协调统一、灵活高效、运作规范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合理平滑“猪周期”波动,有效调控市场异常影响。

近期猪价的持续下跌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国家发改委这则有关稳定猪肉市场的消息也迅速引发媒体的广泛报道。

《财经》记者了解到,《预案》围绕促进监测预警、储备调节、政策协同,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工作安排。《预案》对猪肉储备调节工作进行了重点强调。《预案》指出,近一段时期,“猪周期”叠加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生猪产业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政府猪肉储备在发挥保供稳价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储备体系不健全、储备规模弹性不足、储备吞吐机制不灵活、工作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为适应新形势,迫切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政府猪肉储备调节工作,提升生猪和猪肉市场调控能力,合理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保障生猪生产相对稳定、猪肉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总体平稳。

据了解,今年春节过后,全国猪价一路下跌。4月以后,全国生猪价格开启震荡下跌趋势,5月以来,生猪均价更是跌破10元/斤大关,频频跌出年内新低。进入6月,猪价更是跌跌不休。

记者从各渠道调查获悉,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猪价已经破九,一些地方猪价破八。截至6月9日,全国可监测的31个省市区当中,已经有21个省市区外三元生猪价格跌破了8元/斤,价格最低的三个省市区是新疆、重庆和黑龙江,均价分别为13.93元/公斤、14.46元/公斤和14.66元/公斤。

与此同时,猪肉的价格也大幅跳水。6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5月,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3.8% ,降幅比4月扩大2.4个百分点。根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布的全国500个县的市场价格监测数据,2021年6月的第一周,全国猪肉均价为29.45元/公斤,比上个月下降4.7%,连续19周下跌,与2021年1月第三周的54.22元/公斤相比,下降了45.68%。

猪价的震荡下降使得行业盈利大幅缩水,很多养殖户陷入亏损状态。辽宁省铁岭市朝阳镇的生猪养殖户谷云飞对《财经》记者表示,过完年之后心里有价格回落的准备,但没想到会降得这么狠,生猪价格从15元/斤,跌到13元、11元,没想到现在跌到了8元左右。5月家里以每斤约8元的价钱卖了38头猪,亏了2万多元钱,一头猪亏损近500元钱,相当于白养了五六个月还赔钱了。

长期以来,中国生猪产业深受“猪周期”困扰,生猪价格频繁大起大落。当价格过高时,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加重,而价格大幅下跌时又使得养猪主体陷入亏损。

猪价上一次震荡下跌是在2018年上半年,此前,猪价已经连续两年下行,2018年上半年猪价进入底部区域,一度跌破5元/斤,低于上一轮周期低点。而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又开始持续上涨,2020年猪肉价格大涨,涨幅一度超过100%。

多位专家告诉《财经》记者,猪肉市场稳定事关民生,猪价不能总是呈现暴涨暴跌的“过山车”效应,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探索制定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方案,避免猪价大涨大跌。

此次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针对《预案》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指出,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和动物蛋白摄取来源,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财经》记者,市场上猪肉价格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生猪产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通常情况下,某一阶段生猪养殖数量减少,猪肉价格大涨,随之吸引大量的企业和农户蜂拥而上开始养猪,但是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匹配,又会导致生猪供应大幅增加,猪肉价格大跌,出现肉贱伤农现象。面对这种暴涨暴跌的“过山车”效应,最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猪肉宏观调控体系,由政府进行引导,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善和构建新型的猪肉供应链管理模式,熨平“猪周期”,引导猪肉市场价格大体保持平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告诉《财经》记者,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第一,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准确监测生猪存栏的数量情况及变化趋势,找准生猪供需的平衡点,当生猪养殖数量过高或者过低时,及时向社会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引导生产主体合理调整和优化产能结构,保持生猪数量的平衡。信息传导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生猪养殖行业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市场中所呈现的信息混乱,很多机构和平台发出来的信息和观点并不准确,一些信息还带有夸张成分,对此,政府需要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机制。

第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掌握好调控的时机和力度,做到早研判早介入早应对,强化对生猪产能的保护与调节。加快探索建立完善的生猪产能储备制度,在生猪市场低迷猪价过低时,政府适当收储一定数量的猪肉缓解市场压力。当市场供应不足猪肉价格过高时,卖出一定数量的收储猪肉,调节市场的供需关系。

第三,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养殖户的情绪影响非常大,稳定猪价一定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指挥棒”不能来回折腾。

此次发布的《预案》中,围绕促进监测预警、储备调节、政策协同,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工作安排。具体来看,在监测预警方面,主要是选取猪粮比价、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作为预警指标,区分过度下跌和过度上涨两种情形,合理确定预警指标临界值,并设立三级预警区间。

在储备调节方面,主要是区分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并根据不同预警情形规定了收储和投放等应对措施。

此外,《预案》还强调了政策协同,要求进一步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强化生产自给能力、冷链物流体系等方面的协同措施,夯实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明利告诉《财经》记者,中国猪价的大涨往往伴随着后期的大跌,且大涨得越厉害,往往大跌得也越厉害。相对于大涨,猪价大跌时更应该加强调控。在猪价上涨时,市场机制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调节,但是大跌时养殖户受到的损害非常大,这些损失只能由生产者来承担。猪价的持续下跌使得很多养殖户很难长期承受亏损状态,部分养殖户会集中抛售,甚至弃养、退养,而这又为下一轮猪价的上涨埋下隐患。此时,政府必须适当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不能完全靠市场进行调节。

王明利认为,政府的调控政策应注重从消费端发力,目前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主要在生产端而不是在需求和消费上,但是对生产端的补贴等各类政策的变化很容易导致生猪供应剧烈波动,对生产扰动较大。对于目前猪价的大幅下降,促消费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抑制价格进一步下跌,例如,政府可以采取向低收入者发放猪肉消费券、优惠券等方式,促进其进行猪肉消费。此外,适当进行冻猪肉收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