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走出“内卷”困境?

2021年07月05日 16:34  

本文4957字,约7分钟

从去年到今年,没有哪个学术用语比「内卷」更出圈了。

从教育到职场,身边「无意义竞争」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而选择放弃最佳合作策略,从而陷入长远利益受损的局面。

怎样打破这一困境?或许可以从博弈论中寻找方法。

博弈论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得到西方商界、经济学界、军事领域、社会学界的广泛应用。博弈论的观点指出,面对利益的相互制约,最佳的应对策略不是冲突,而是合作;不是竞争,而是互助。

今天的长江读书,希望能给你启发。

01 80%的问题都可以 在博弈论中找到最优解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早高峰堵车的时候,每个车都按规矩乖乖的排队,很快堵塞就会被舒缓。

但是,如果有一辆车等不及想违规从公交车道挤过去,那么这条街道的车辆就会全部开始你争我抢起来,最终结果就是整条街越来越堵,守规矩的,不守规矩的,所有人都会迟到。

这一现象在博弈论中被称为“囚徒的困境”模型。

20世纪50年代早期,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阿尔伯特·塔克借用“两个小偷的故事”解释了这一模型。

警察抓住了两名涉嫌抢劫的小偷,但是只有他们非法持枪的证据,这种情况只能被判2年。于是一个警察想了一个巧妙的招数去瓦解小偷团体。

他先到小偷A的羁押房间,对他说如果B认罪,B只会被判刑4年,但A就会被判刑20年。又说:如果你先认罪,你就可以因为证词争取无罪释放。

走出A的羁押房间后,警察又用同样的话术去找了B。最终结果是——两人纷纷认罪,都得到了4年的判刑。

这一故事是“囚徒的困境”最经典的案例,被后人用在无数的警匪片中,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程度。

“内卷”,就是一个典型“囚徒的困境”。

关于“内卷”这一热词,牛津大学教授项飙给过一个很全面的解读:整体环境的恶化是不断加速且不可挽回的;而个体没有能力与环境抗衡,最终只有顺应环境变化,加入到内卷的行列中。

假设一个部门所有人目标都是完成手头工作和KPI,等待工资到手。

有一天部门领导灵机一动,开始制定鼓励员工每天加班半小时制度,新员工A急于表现,率先表示自己可以加班1小时,于是员工BCD......纷纷被迫开启下班后“摸鱼”一小时模式。

在“囚徒困境”模型下,当一个制度建立,制度覆盖下的人群大多数会被迫选择迎合制度,而当这一制度并非最优解时,那么,所有人的迎合都会变成无效迎合。

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人累死累活,起早贪黑,整体效益并不会有可观的增量。

陷入“囚徒的困境”的“内卷”之后,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职场还是生活,都是一种无声息的虚度与浪费。

兰·费雪教授在《博弈论与生活》通过一整章的内容解释了“囚徒困境”,即:人们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而选择放弃最佳合作策略,从而陷入长远利益受损的局面。

那么,如何破解“囚徒困境”呢?

作者在书里提供了解决这一困境的三种方式:改变态度,诉诸善意的权威人士、和开发能够自行运作的策略。

改变态度
如果我们都认为在合作中作弊是不道德的,就能避免许多社会困境。

诉诸善意的权威人士
我们需要让外部的权威人士来促成合作并守护公平。

开发能够自行运作的策略
开发出能够自行运作的策略,如此一来,只要合作一开始,就不会有作弊的机会。

02 什么是博弈论  

博弈论对生活的启示意义无处不在。

所谓博弈论,是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局中人的决策、行动的理论。

这里所说的“局中人”,不只是指人,还指企业、国家等各种各样的“决策主体”。

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耶鲁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课堂上都会用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博弈论是一个更底层的逻辑,是人类理性行为的第一性原理。

博弈论可以告诉我们,在家庭失和、邻里矛盾、劳动争议、名人离婚案例中,究竟为什么有这么多冲突、毁约、背信以及欺骗;博弈论也可以告诉我们,面对各种竞争和冲突,最佳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博弈论还有另外一面,它探讨的不是冲突,而是合作;不是竞争,而是互助。

博弈论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合作。合作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不合作只可能带来暂时性的利益。博弈论研究的是寻求能够让人资源合作的机制。

好的合作,一定是个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一个美丽的概念,它能解释很多现象,让我们迅速破解各种博弈局面。

纳什均衡是诺贝尔奖得主约翰•纳什提出的。在纳什均衡的情形下,双方均已选定一种策略,任意一方独自改变策略,就会使情形恶化。

就像在狭窄的通道上,两个人必须各靠一边,才能勉强错身而过,而这就是纳什均衡。

任何一个人改变心意闪向另一边,两个人就会迎面相遇,然后非常有默契地一起向左、向右踏,却怎样都过不去。

纳什将这种状态称为“均衡”,因为这是社会情境中的一个平衡点,其中任何一方独自偏离了这个平衡点,只会造成损失。

03 问题最优解  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  

在博弈中如何达到平衡实现共赢?来看看费雪给我们总结的策略。

策略1  善于使用“谢林点”促成合作

如果在一个博弈中存在多个纳什均衡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让所有参与者意识到其中一个纳什均衡比其他均衡更有利时,这个纳什均衡就被称作“谢林点”(Schelling point)。

谢林点的发明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他对“谢林点”的描述是:

“每个人在面对他人期待自己怎么回应他们时,心中所产生的那个期望。”

谢林提到过一个经典的例子。

假设两个朋友约定明天要在纽约见面,但是既没说时间也没说地点,他们怎样才能如约见面呢?

谢林的答案是:考虑那些就算事先不说,人们也会想到的选项——一天之中最常用的时间是中午12点,纽约最常用的地标是中央地铁站,所以,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有些“谢林点”是设计出来的,比如科技产品的“标准”。DVD时代,很多厂家都在生产DVD影碟机,对所有厂家最有利的局面,就是给光盘和影碟机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让所有影碟机都能播放所有的光盘。

另外,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其实也作为“谢林点”起到了协调合作的作用。

比如中国人讲究老人要坐在主位,西方人讲究女士优先。再比如等公交车要排队,或是下飞机的时候等过道上的人走完再起身等。

有了谢林点思维,我们就应该没有谢林点的时候主动提出一个谢林点促成合作。

当然,有一个关键前提,就是博弈各方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大家都希望促成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哪个均衡点合作。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善于使用“谢林点”。

策略2  提升自己的可信性

可信的人非常有力量,可信的人说话别人就会听。

博弈论研究者面对信任问题,解决的方式是以“可信的
承诺”作为标准,各方提出承诺时,要设法证明自己的承诺值得信赖,让他人就算不相信这个人,也愿意相信这项承诺。

博弈论研究者提出几种方法,就算原先没有信任的默契,也能让你的承诺看起来十分可信。这两种方法的共通点就是限制自己的选择,而且要让对方知道。

1、订下合约,给别人惩罚你的权利。

有些合约完全无法反悔,就像是浮士德和魔鬼签的合约一样,然而大多数的合约都还是可以再协商的。为了强化合约的约束力,便需要额外的条件,如违约条款,违约方要面临罚款或者其他惩罚措施。

锻炼身体也是一样,本质上是现在的你和将来的你之间的博弈。如果你现在立志要把减肥20斤,明天你就会找各种理由不锻炼。想要让锻炼的承诺可信,你可以找一个朋友,把一大笔钱交给他,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没有达到目标这笔钱就归他。这笔钱会大大增加你锻炼的动力。

2、以名声为代价,未实现承诺则有损名声。

我们常常这么做而不自知。例如舞台剧演员,如果随意缺席演出,以后可能就再也接不到戏;而吓吓小孩说要打,或是说要给糖当作鼓励,也属于此类。像我父母在我小时候把我的小狗送人,说小狗把花圃刨得乱七八糟,并且答应我会让我养小鸡作为补偿,我相信了,但一直没等到鸡,从此我就再也不相信他们的话了。

3、破釜沉舟,主动取消自己的选项。

如果承诺没有后悔的余地,这样的承诺就算是可信。把信投到邮筒,或按下电子邮件的“发送”,或手机留言后按结束通话钮,或是写下遗嘱,都是破釜沉舟的表现。做完了,就不可能再更改了。

破釜沉舟的方式很多,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想过一种清心寡欲、不受金钱牵绊的生活,便采取了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将他的大笔财富经过精心设计分给各个亲戚,如果他们想还钱,都会承受巨大损失。

策略3  沟通协商,消除信息不对称

有一种常见的博弈局面是一方参与者知道一个关键信息,另一方不知道。

一方强烈的想让另一方知道他的信息,但又怕对方不相信。一方强烈的想知道对方的信息,但又怕对方说谎。

这就是“信息不对称”。

比如你有一个产品,你知道这个产品绝对是好东西,可你跟消费者说这是好东西,其他所有商家也都说自己卖的是好东西,消费者也很想买这个好东西,但是不知道该相信谁。

信息可能有误,想法可能会引起误解,合作时各方不对等的实力可能会引起冲突……如何跳脱出合作中的困境,我们可以借助沟通和协商,建立联盟关系,达成共同策略。

协商的两大利器,就是威胁和承诺,两者间的选择要看当时情境而定,而且对方必须相信才会有效。

如果爸妈只是大吼:“再不住手,我就把你宰了!”小孩大概理都不理,而“你不准吃冰激凌”或“我买冰激凌给你吃”,就有效多了。

一般日常情境中,奖励仍然是比较好的方法。

04  效能最大化的  博弈论要诀  

兰·费雪教授在多年的博弈论研究中,总结出9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些策略旨在调整合作和冲突之间微妙的平衡,值得每个人投入心力,了解其原理及如何应用。

1.  赢就守,输就变

不论先前选择合作策略或自私自利的不合作策略,只要结果出炉时你是赢家,就不要改变策略。

但如果输了(常常是因为其他人和你同时选择不合作),就马上采取另一种策略。

2.  带入新的参与者

如果本来是两方对峙的局面,就让它变成三方制衡的情形。这对于合作时促成平衡的效果很有效。

就算明明知道新加入的会是个不合群的家伙,也仍然可能改善整体情形。

另外,新的参与者也可以指“受信任的第三方”,负责管理担保物或是执行违约条款。

3.  建立互惠形式

最重要的一种合作动机,就是知道未来还可能再次碰头,所以要试着通过直接、间接或社交网络的方式,建立起这样的情境。

4.  限制你自己的未来选项,让自己一旦背叛合作,就会受损失

这是最有效的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确有合作意愿的方式之一。

5.  付出你的信任

这是另一个让别人觉得你的承诺可信的做法。只要你真心付出信任,就能得到回报,想合作也就容易许多。

6.  定下特殊条件,双方如果想单方面背叛,就会承受损失

当然,这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如果问题的合作解决方案恰巧是纳什均衡,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7.  使用补偿给付,来建立并维持合作的联盟

补偿给付可以是金钱,或是社交上或情感上的奖励。不论是哪一种补偿方式,重点在于联盟成员如果叛逃或加入其他联盟,就会承受损失。

8.  分摊各种货品、责任、工作、惩罚等,让人人都觉得结果公平

“觉得公平”是很强烈的动机,因此务必保证过程透明,让结果看起来公平,人人满意。

9.  将团体化整为零

所有证据都显示,小团体内部的成员比较容易合作,但偏偏小团体与小团体之间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小团体的领导人如果能善用上面的要诀,就有助于团体间的合作。

人类一切的关于劳动与关系所作出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取幸福感。而幸福感的获得来自问题的真实解决。

所以,无论你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走出“内卷化”才能真正拥有更优的未来。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