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航:做学术让自己对世界认识变得更深刻|E法人物

作者 | 《财经》E法 刘畅 编辑 | 鲁伟  

2021年07月12日 21:04  

本文4399字,约6分钟

新业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规制非常有必要,但发展伊始的强监管可能会挫伤其积极性和创新性,“发展比规制重要,规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魏航对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认识:“借用小平同志那句话,我们的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个过程中,对新模式的规制一开始比较少。我们倾向于让新业态在摸索中得到一定发展,然后再进入逐步规制。”

魏航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互联网与运营管理、运营与金融经济交叉、新产品与新技术管理、服务运营管理。

魏航指出,对新业态一定要“先宽容,再规制。”新业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规制非常有必要,但发展伊始的强监管可能会挫伤其积极性和创新性,“发展比规制重要,规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通盘考虑是魏航在做行政工作时养成的习惯。对他而言,做学术的意义有两层:一是让自己对世界认识变得更深刻,二是能有助于别人认识世界。

“既是工作,也是兴趣。”魏航这样描述“学术”一词,“通过工作我能够获得机遇和愉悦点,但只有兴趣也搞不出东西——它需要严密的论证和求解过程。”

01 凡事要作充分准备

当年填大学志愿时,浙江人魏航连续填了四所四川的学校。

作出这种选择原因有二。一是,他学航空相关专业的大姐在四川实习,对四川成都的印象极好;二是,大姐告诉他,男孩子应该走得远一些,“多看看祖国各地文化差异,对自己以及对中国的理解会更加丰富。”

由于从小喜欢数学,经过斟酌,魏航选择了西南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在他看来,对这类基础性学科的系统性学习,赋予了自己之后在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上的逻辑思维能力。

读完本科后,浸润数学理论的魏航也渐渐发现,基础类学科“要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他开始在应用数学领域寻找自己的兴趣点。

运筹学在这时进入他的视线。

“这门学科,就是教你怎么利用数学工具和方法促进社会的优化或者企业发展,从而创造价值。我自然而然对此发生了兴趣,也萌生了读研的想法。”

到了博士阶段,魏航开始研究危险品运输相关问题。“始终与管理科学和工程这门学科有关。”他总结。

本科、硕士、博士,从1994年到2006年的12年时间,魏航都在西南交通大学度过。“四川人豁达、热情和乐天的精神,非常强烈的影响和塑造了我自己的个性。”回忆求学往事,魏航感慨。

2006年博士毕业后,魏航决定回到江浙一带:“家里只有我一个男孩,而浙江人又有长子赡养父母亲、承担家庭责任的传统,所以毕业的时候就考虑回家附近找工作。”

彼时,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物流管理方向正在筹建中。魏航向该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投了简历。

由于上海财经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两所学校侧重点并不相同,“一所商科,一所偏工科”,魏航为面试做了充分准备:“当时我连上海财经大学具体位置在哪都不知道,所以就提前一周坐车到校门口,勘察下地形。”

面试试讲的课程名叫“物流信息管理”。魏航在上海财经大学门口的书店买到了这本书,并以此为基础带回家做了PPT。面试当天,坐在前往学校的公交车上,他突然开始担忧:“万一一会放PPT的投影仪不能用怎么办?”

虽然要讲授的内容“在家里已经练了十几遍”,但魏航还是在公交车上演练了没有PPT的讲课过程:“从出发地到学校车程大概45分钟,我利用这段时间又过了无数遍内容,确保即使没有PPT,也能烂熟于心。”

巧的是,面试当天原定的教室被挪作他用,临时指定的新教室真的无法播放PPT。“所以现在回想起来都特别庆幸。”魏航说。

这个小插曲让魏航意识到提前准备的重要性,也对他日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就算在家里提前把PPT做好,练了十几遍,那也只是针对当下的应对。但对很多不确定的情景,要学会多想一两步,乃至接下来的三步。”

随着探索不断深入,魏航的学术科研及管理能力也得到同事们的一致认可。2010年始,他先后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运营管理系主任、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等职。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与商学院重组为新商学院,魏航担任常务副院长至今。

02 关注互联网平台运营与治理

在上海财经大学的教学研究生涯让魏航获益良多。在他看来,原先自己做运筹学优化问题,对经济学和投资原理不甚了解,但要想把应用做扎实,这两个学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魏航而言,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2009年。那年,他有了晋升副教授的资格。在学科组答辩过程中,一位教授的话让他记忆犹新:

“魏航,你做的这些研究,怎么一点都看不出和管理有密切关系呢?”

那时,魏航的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在算法和路径上。虽然顺利评上副教授,但那位学者的话让他“警醒”:“这说明,我的研究方向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科设置主流不能完全匹配。”

好在,上海财经大学浑厚的商科积淀让魏航不仅开始了解经济学,也对其产生了强烈兴趣。

也是从那时起,魏航开始注意供应链管理、互联网新技术和开放等问题。“淘宝、京东那时都刚开始发展,我觉得这是个新业态,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魏航团队在互联网运营管理研究中逐步确定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一是,关于平台应采取什么运营策略的问题。魏航认为,当前,平台经济主要分自营、混合和平台经营三大类。从品类的角度讲,当前平台是应该从自营走向混合,还是从平台走向混合,抑或应保留自营、平台策略,以及什么条件和机制影响了这种决策,是其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互联网平台向自身上下游拓展的边界在哪里?要不要向上游进行拓展,去控制一些供应商,甚至自己生产产品?要不要向下游寻求建立自己的物流群?用我们自己定义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也很有实际效益的研究。”

二是,互联网众筹问题。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平台的众筹众包行为成为热点。平台面对不同众筹策略应如何进行选择,也是魏航着重关心的。

“比如,某时装品牌与其他品牌合作进行服装众筹,它应该采用高价还是低价策略?抑或采取动态定价的机制,先高后低或先低后高的这种菜单式策略,是我们想做出回答的一个问题。”魏航表示。

三是,互联网产品推荐分发机制相关策略,如推荐机制中的产品排序、产品组合问题。“我是一个卖衣服的,网页的最前面应该怎么去设置?是全放衣服,还是应该把衣服、裤子和鞋子混着放?”魏航表示,消费者浏览页面时,最想关心的是最前面的内容。因此,推荐系统的设置与消费者的习惯偏好、观感及过程中商家的定价机制有密切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除了现象,魏航也关注行业未来可能的动向。

03 反垄断应有的放矢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营电商的优势在于其账期导致的资金周转优势,而平台电商则以其在平台上活跃的商家数量为竞争核心要素。

魏航不同意这种观点。

在他看来,自营电商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保障和服务体系:“为什么供应商不给小店铺赊账期?就是因为它体量小,服务相对差,东西卖不动。同样的东西为什么选择去京东家乐福而不去小卖部买?因为它们质优价低,不会买到‘康帅博’这样的假冒伪劣。所以关键不在账期上。”他强调,自营电商获得与供应商议价权的关键,在于其一整套匹配的保障体系形成的集聚效应。

魏航由此建议,中国自营电商应改善其运营能力,提高整套供应链的效率效能和服务能力,如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数字科技及信息管理能力等。若不具备,即便有质优价低的产品,因服务有短板,“就把前面的都搞砸了。”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自营电商到最后几乎都会转向平台电商。”魏航认为,其原因在于自营电商品类往往较狭窄,多为相对单一的产品类型,比如“3C产品(即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三大类电子产品,亦称信息家电)”、“书籍”等,消费频率相对日用品要低一些。因此,当自营电商在消费者中形成良好口碑后,往往需要利用口碑获取流量,将自身业务范围扩展到日用品领域中,建立平台就成为他们的选择。

当电商经营领域走向日用品、品类大幅增加后,对消费者的需求把握就越难,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就越多,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就要提上日程。

那么这种转变有什么好处呢?

魏航指出,一是可以增加平台销售量,提升平台稳健健康发展的能力;二是可以通过收取加盟佣金费用提升收入和利润;三是倒逼平台自身建设,诸如品类、供应链和运营管理能力可得到进一步增强,还可透过扩大销售种类获得更多信息。

随着平台电商崛起,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行政监管层面在这方面的规制原则又是什么?

“所谓‘店大欺客’,这个“客”,既可以是指上游的供应商,也可以是指下游的消费者”。魏航觉得,平台经济的做大做强是客观事实,也是现实经济发展的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平台有很大可能正走向高度寡头式的垄断竞争框架。但同时他也强调,完全的垄断机制并未形成。在他看来,这是由于互联网本身“并非铁板一块。”在一个参与者虽相对少数,但市场内部存在自营、加盟等多种形态,且同类产品的供应量较丰富时,垄断行为并不太容易发生。

“但若某类商品只有一个平台可以提供,垄断自然会出现。”因此魏航提出,反垄断应有的放矢地针对某些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而不能像“撒胡椒面”一样“雨露均沾”,“需要(执法机关)去识别,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用新的经济理论模型进行规制”。

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考逻辑,被魏航应用在自身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

对于平台推荐机制,魏航一方面认为其“大有前途”,强调其可以精细化刻画消费者喜好及购买行为,且能够自我迭代演化。但另一方面,推送涉及到的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也为他所关注。

“商业行为是有范畴限制的。”魏航表示。在他看来,平台上个人间的信息的交互平台可以保留,但不能用来从事过度的商业行为,更不能够将其转化为公共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