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徽州宴”事件:一个人犯错不应无限地付出代价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十年砍柴 编辑 | 蒋诗舟  

2021年07月13日 13:27  

本文2462字,约4分钟

近日安徽蚌埠发生一件并不大的事情,引发舆情持续发酵,从线上传导到线下。十来天过去了,现在仍没有消停的迹象。

7月2日,安徽省蚌埠市一小区内,邹姓女子带着一条未栓绳的狗遛弯,碰到一位邵姓女子带着年幼的女儿散步。邹女士的狗扑向小女孩,把女孩吓哭了。邵女士指责狗的主人邹女士,邹女士不但不道歉,还说了句“又没咬到人”。护女心切的邵女士大怒,和邹女士起争执,她先动手,两位女士打了起来——也只是拉拉扯扯,没什么伤害后果。

警察接到报警后赶来,这点小事,自然是调解,先批评吓哭小孩子的狗的主人,谁知邹女士飚出了一段后来传遍网络的“豪言”:“你怎么敢动我的狗?敢弄我的狗,我就给你孩子弄死!不就是要钱吗?老子有的是钱,老子干了几个徽州宴了,这些都是我干的,老子有钱不怕,几千万我都给你赔得起!”

这段视频传到网上后,一下子点燃了公众特别是蚌埠当地人的情绪,邹女士的话被许多人理解为:在有钱人的眼里,他家的狗比别人家的小孩金贵,钱能搞定一切。

徽州宴是当地一家上档次的连锁酒店,许多市民摆婚寿喜宴选择这家店。邹女士“豪言”一出,人们很快弄清楚她是徽州宴的老板娘,便把一腔怒火发泄到酒楼。蚌埠当地人的朋友圈里流转抵制徽州宴的倡议,许多顾客取消了在徽州宴的酒席预订,更有一些市民围堵到徽州宴酒楼的前面进行抗议。

7月4日,经开区公安分局南湖路派出所作出决定,对邹女士行政拘留七日,其携带犬只出户未束犬链(绳)的行为已移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理;对先动手殴打他人的邵女士行政拘留三日。

出门遛狗不拴绳、不处理狗粪便的行为着实让人深恶痛绝,狗将小孩吓哭后不道歉还出言不逊更是没素质的体现。但无论如何,这只是一件小事。

所谓“相骂无好话”,一些像邹女士这种出身底层、胼手胝足打拼攒了一份不小家业的人,稍不留意会露出穷人乍富、得志便猖狂的劲儿来,与人争执时想凭自己的权势或财富,从气势上压倒对方,让对方退却。邹女士亦是如此,口不择言地说出即使把对方孩子弄死,不过是赔钱的事儿。——这番话当然暴露出邹女士有点钱就忘乎所以的狂劲儿,但不能理解为她真的敢杀人而且相信用钱就能摆平。

但是,这样的“豪言”被传播到互联网上,经过几何级的快速传播,对公众情绪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不但邹女士想不到,恐怕也超出了另一当事人邵女士的预判。

稍加分析,也不难理解。邹女士几句狂言,从一场茶杯里的风波溢出后,变为一场线上线下互动的、引起全国热议的舆情,是因为击中了当下的社会痛点。它容易引发共情,加剧了普通人对“为富不仁”的想象,对被仗势欺人无处讨得公道的恐惧感。

可以说,一家规模并不大的餐饮公司的老板,承担了诸多老百姓对有钱人作恶的恨意。一位网友的话或许代表许多关心此事件的普通人的心声:我们是没有钱,我们生活得都不容易,背负着很大的压力,或许我们剩下的只是尊严。我们仅有的尊严都要被资本压制的时候,那就只剩下愤怒。

这一事件的发展令人忧虑,它俨然演变成一场声讨资本、诸多看客抢占正义高地的民间狂欢。大批网红主播赶到蚌埠,在徽州宴酒店前直播,为了流量蹭热度,迎合公众情绪;围观的群众逐日增多,当地交管部门不得不出动警力疏通和指挥交通;有人开着车在该酒店周围行驶,车内喇叭循环播放“外地的这帮人赶紧滚回去”。

我也非常讨厌邹女士的那番言行,没有为她辩护的理由和必要,但我认为,任何人犯错,不应无限地付出代价。罚当其罪是一项基本的司法原则,其体现现代刑法公正、谦抑、人道的价值导向。

不仅在司法层面,在教育、行政、道德评价等诸方面,错责相当亦是应当遵循的重要社会规则,畸轻或畸重都有失公正。以邹女士为例,她已受到了法律的惩罚,被行政拘留7天,自家的狗被有关部门处理。当地警方处理这件事应当说是公正的。当然,公众表达愤怒、谴责邹女士是一种权利,当地市民用脚投票不去徽州宴消费亦是一种权利。在法律责任之外,邹女士和她的家庭也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徽州宴已门前冷落,生意一落千丈,他的丈夫盛先生出来道歉,网络舆论仍然不依不饶。

或许有人会说,谁叫邹女士狂,她和她家所遭受的一切,都是自找的。可是,我们再往深里想一下,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如果一个人犯错,就要承担无限扩大的惩罚,那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

邹女士和盛先生是过去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底层人靠努力改变命运的一个典型样本。盛先生是淮南市凤台县人,年少时即辍学在工地上搬砖,后回到老家与邹女士结婚。婚后盛先生离开工地去学厨艺,成为一个不错的厨师,再后来自己出来创业,从小餐馆做到连锁酒店的老板。虽然夫妻俩不是徽州人,但“徽州宴”这个招牌或许寄托老板盛先生对徽商前辈的景仰和徽商诚信、勤劳理念的认同。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徽州宴能做到今天这个规模,我想盛老板应该多年来遵循着和气生财的常识。如果仅仅因为邹女士在一次与街坊邻居的争吵中口出恶言,就要受到半生事业付东流的惩罚,这是不是太严酷了?——有人爆料说徽州宴有偷税漏税的嫌疑,如果查实受到相应的处罚,那是另一个问题。

餐饮业是勤业,盛先生夫妇只是小老板,还称不上大富豪,更难说达到了政商勾结的巨贾段位。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很容易成为公众痛恨有钱人无良、痛恨恃强凌弱现象的出气筒。

强和弱是相对的,在邵女士和女儿面前,邹女士表现了“强”,而在汹汹的公众舆论面前,邹女士和她的丈夫显然变成了弱势一方。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今天很多人被社会规训得越来越能精巧地进行各种意见和情绪表达,其中包括愤怒的表达。声讨徽州宴,显然是站在安全地带表达对为富不仁的愤怒和对公义的呼唤和维护。

纷繁的人世间,在道德层面的表态,对有些人来说,是艰难而谨慎的;对有些人来说,则是轻巧而廉价的。我们,选择做哪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