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时代要求、价值体现及实现路径

作者 | 白宇飞等  

2021年07月22日 16:40  

本文7889字,约11分钟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近40万亿元,其中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1.2%,不仅在拉动产业投资、促进产业消费、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提升产业创新力等方面显示出强大功效,而且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体育产业在面向2035,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的道路上,在国际国内数字化浪潮的全面推动和自身高质量发展及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客观需要下,无疑应该而且必须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在数字化支持下,不断实现体育产品质量的增强与服务的升级、体育企业成本的降低与效率的提高、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与结构的优化。

一、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在数字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下,转变传统要素投入模式,通过数据赋能,对体育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与再造,借助数字平台促进供需两端的精准匹配,进而提升体育企业的生产效率,全面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服务体验,助力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还是国内多领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探索,亦或是体育产业自身提质增效和应对疫情冲击的客观需要,都意味着必须大力推进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1.国际层面: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程度持续深化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推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新一轮产业大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2019年发达国家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达到86.3%。作为数字革命的发源地,美国早在2010年就提出建立“数字国家”,2015年《数字经济议程》的发布则标志着美国已把发展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实现繁荣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从欧洲来看,一方面,欧盟在2015年提出了单一数字市场战略,2016年推出了欧洲工业数字化计划,2019年就任的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更是将“适应数字时代”作为欧盟未来五年优先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另一方面,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也纷纷提出了本国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以老牌工业强国德国为例,2014年《数字化议程(2014-2017)》的发布为德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勾勒了总体蓝图,《数字化未来计划》《数字化战略(2025)》等高级别规划的相继出台更进一步加速了德国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2019年德国产业数字化水平占数字经济比重高达90.3%。

伴随各国数字化政策的不断加码,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以NBA为例,2012年其与全球顶尖软件供应商思爱普(SAP)展开合作,借助后者的SAP HANA大数据平台,NBA自1946年成立以来多达4500万亿的统计数据经过深度加工分析后得以可视化呈现,球迷因此能够全面、系统、快速地了解各支球队的发展历史及重要资讯。

又如,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巨头阿迪达斯公司继2016年提出电子商务渠道优先战略后,不断加快其整体产业链数字化进程,仅2018年就在数字化运营方面投入近9亿欧元。根据2019年财报,阿迪达斯全年营收近236亿欧元,其中电子商务业务增长了34%,达30亿欧元,其数字化服务能力更是被美国科技咨询机构Gartner评为“GENIUS”最高等级。

再如,拥有一级方程式赛车、英格兰板球等独家直播权的英国天空电视台,通过将数字化技术与流媒体概念引入到自身平台发展中,聚合广泛内容并实现垂直化供给,使用户规模得到有效扩增。2020年,英国天空电视台在英超联赛转播过程中通过开设在线球迷互动平台(Sky Sport Fanzone),显著增强了观赛过程中的互动性和社交体验感,为疫情下空场赛事的转播提供了经典示范。

2.国内层面:多产业探索数字化转型成效初显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自2017年数字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相关部委和省市政府围绕如何抓住数字化机遇、壮大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迅速出台了若干指导意见和扶持措施。

连续的政策红利带动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多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见成效。以文旅产业为例,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沉浸式体验大行其道, 5G+VR全景直播、5G+AR文物修复助手、“AI游记”等一系列新的服务样态不断涌现并展示出独特价值;疫情期间,全国多个文博单位更是利用数字化资源搭建了云游景区、VR云浏览博物馆等,极大丰富了百姓的居家文化生活。在交通、医疗方面,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VR、AR技术等,智能导航和智慧安检闸机得以推广普及,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安全;电子病历建档和微信预约挂号及数字支付,尤其是专家异地协作问诊的真正落地,则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毋庸置疑,众多传统产业通过对数字化发展机遇和利好政策的及时准确把握,正在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新活力、新动力,也由此为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难得镜鉴。

3.体育产业自身层面:提质增效发展迫在眉睫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的正式出台,推动体育产业驶入快车道。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29483.4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4%,体育服务业产出占比首次超过50%,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增加。

不过,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不能掩盖如改革创新动力不足、供给数量和质量不充分、体育同科技融合不深、体育消费商业价值不高]等问题的长期存在,距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的实现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十分有必要遵循《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加速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往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分水岭”。1981年日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不久,体育产业总产值在10年内即成功实现倍增。1978年美国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门槛后,社会公众的体育参与以及健康需求不断增多,体育健身相关产业迅速成长。同时,以NFL为代表的职业联赛也在这一时期通过市场化运营成为全球顶级赛事,商业价值逐年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人均GDP已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这无疑意味着我国体育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身处数字时代和产业发展黄金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体育产业自然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

4.疫情冲击层面: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体育产业向数字化转型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多产业多行业承压严重。例如,高度环境敏感型的旅游业损失巨大,人群集聚型的餐饮业遭遇“寒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到“双重挤压”[23]。疫情肆虐之下,体育产业同样难以独善其身,一方面,体育竞赛表演活动遭受重创,以CBA联赛为代表的多个国内大型职业性赛事不得不延期或取消。另一方面,各地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近乎停工,体育场馆和体育公园整体闭门歇业,冰雪企业陷入“生死时刻”。即便进入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面临的形势仍旧十分严峻,中超联赛赛事版权缩水、赞助商撤资以及俱乐部倒闭等问题接连不断就是鲜明例证。

与此同时,疫情让更多传统产业逐渐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转型对平抑风险、提质增效的重要性,而疫情的发生也促使数字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创新,并成为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临界点和引爆点,为数字化技术创新突破带来新场景、为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开辟新空间、为数字消费兴起提供新动能。疫情期间,一批线上竞赛、线上培训以及居家健身等新型体育业态的出现,在满足居民体育活动参与需求的同时,更为体育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健身训练、游戏设备的成交额为去年同期的200%,节后第一周,京东平台哑铃成交额同比增长60%,拉力器成交额同比增长109%,跳绳成交额同比增长56%,划船机成交额同比增长134%,自营瑜伽垫成交额同比增长150%。由此不难判断,在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速数字化转型既是体育产业摆脱低迷状态、体育企业走出生存危机的应对举措,更是顺应体育产业发展进入多样态阶段和大众体育消费习惯逐渐转向的时代选择。

二、数字化转型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体现

1.数字化转型助力体育产业更广阔价值空间的形成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体育产业范围经济的显现。从横向来看,数字化转型使体育产业同医疗、康养、旅游、文化、传媒等产业间边界日益模糊,协同融合难度大幅降低,产业样态得以不断丰富,辐射面更为宽广。从纵向来看,数字化转型的平台趋势为中小微型体育企业打开了全新生存空间,由此带来了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体育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如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体育赛事的受众早已不局限于比赛场地的物理空间,而是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实现观众规模的几何级数增长,且越多观众参与到赛事观赏中,增加的边际成本越可“忽略不计”。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应用范围的延伸,教育培训、健身休闲、运动康复等多个体育产业细分领域的数字化规模效应正逐渐凸显。

综上,数字化转型越深入,其带来的范围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越显著,进而体育业态就越多元,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用户规模就越庞大,体育消费者需求就能够更好的被满足,体育产业的价值增加空间也就更广阔。

2.数字化转型助力体育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的达成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体育产业中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原有关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处于供需两端的体育企业与体育消费者能够进行及时、深度、持久的交互,从而为精准识别体育消费需求及需求变化,减少体育企业低效和无效供给,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体育产业整体效能奠定坚实基础。

从需求端看,与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加相对应,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大众化供给,而是更加青睐个性化体育产品和专属化体育服务。基于强大的消费能力,消费者需求的转向不得不引起体育企业的重视,体育市场的主导力量随之从之前的供给单端转为供需双端并重。如此,那些不能对需求端情况深刻洞察和敏锐反应的体育企业将难以避免被淘汰的结局。反之,就供给端而言,通过数字化转型,尤其是通过对消费者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和深度挖掘,体育企业可以前瞻判断体育市场趋向走势,准确把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阶层的体育消费者在装备选择、运动频次、健身强度等方面的需求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地规划生产设计、提升产品功能、改善服务体验,以定制化生产和点对点营销精准对接不断升级迭代的体育消费需求,优化体育供需的匹配。

3.数字化转型助力体育企业成本降低的实现

数字化转型助力体育企业成本降低不仅体现在管理成本的有效控制上——管理层级的压缩和管理幅度的延展直接带来管理者数量的减少,更表现为边际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下降。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据因其自然禀赋和生产特性可以有效弱化资源稀缺性对体育企业发展的成本约束,且随着数据要素的不断投入和反复使用,边际成本将呈递减之势甚至趋向于零,并基本无差别适用于服务型和制造类体育企业。简言之,在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高企的时代,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边际成本递减效应是增强体育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基于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和行业属性,加之国外体育巨头进驻布局国内市场的来势汹汹,从竞赛表演到健身休闲,再到体育经纪、教育培训乃至用品制造销售等细分领域的国内体育企业均对如信息搜寻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等各项交易成本高度敏感。通过数字化转型,体育企业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将大幅增加,进而对消费者需求的判断、对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沟通、对产品定价和服务营销的把控、对投资规模和产能规划的预测都会更加准确及时,即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4.数字化转型助力体育消费增长的持续

2020年,我国GDP总量和人均GDP分别超过100万亿元和1万美元,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30%。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迈过70%关口,拥有近10亿的全球最大规模网民群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向高收入国家奋进的新发展阶段,在消费者自由选择意识和自主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且健康成为幸福生活最重要指标的数字经济时代,民众体育消费潜能有望被全面激活,体育消费市场的边界极可能不断外移。

面对规模可观的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通过数字化转型,凭借互联网的强连通性,体育企业能够充分链接产业长尾,并在体育消费场景的构建、新型体育产品的供给进而体育消费规模的提升方面贡献更多力量。例如,依托互联网技术,网络体育社群讨论、线上健身服务、虚拟体育场馆体验、体育实时在线直播互动等可为体育消费者营造多元丰富的消费场景。又如,拥载大量先进数字技术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盔等专业级可穿戴设备因可以实时感知人体运动的各种生物信息并迅捷传输分析结果,深受千万“健身达人”的青睐。2018年 “双11”当日,天猫、淘宝两大电商平台体育消费总额就突破60亿元,全平台成交人数达2000万。

三、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如前所述,无论是从国际国内还是自身发展以及疫情因素的角度考虑,体育产业走上数字化之路都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而数字化转型也能够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诸多助力。基于此,为推动并加速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不断发力。

1.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第一,做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市场要发挥主体作用,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近几年,国内数字化转型较为成功的如文化、交通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所在管理部门均出台了相应的转型规划方案,对数字化转型进行总体指导。因此,国家体育总局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出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做好顶层设计。

第二,加大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财政金融支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对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体育企业给予实质性支持。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银行信贷产品和企业债等金融工具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如通过主动推进体育产业与传统集中授信、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融合,逐步构建起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特色信贷体系,开发系列专属信贷产品,同时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特别债券等创新产品的落地,让更多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体育企业不再受资金不足的困扰。

第三,强化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安全保障。一方面,尽快制定体育产业数据产权界定标准。根据不同的数据开发利用情景进行动态确权,如在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与服务、体育竞赛表演等活动中,依据对数据挖掘、处理等层面所做出的价值贡献的不同,实施差异化、动态化数据产权配置。另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明确在体育参与以及体育消费等行为过程中产生的个人隐私信息为生成主体所有,加大对如未经体育消费者、运动员、竞赛官员等主体许可而对个人隐私信息披露等情况的处罚力度。此外,进一步落实数据使用主体责任,规范其在数据的搜集、保管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强化政府部门对于过度采集、数据垄断等问题的监管力度,构建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交换以及使用的体育产业全链条数据监管体系。

2.注重平台作用发挥

第一,树立体育产业平台意识。平台是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中枢,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自然离不开平台的支撑。为此,需要及早树立平台意识,加速平台对以体育企业为主的供给市场和以体育消费者为主的需求市场的有效链接,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更多供需主体纳入体育产业平台。

第二,培育体育产业平台企业。现阶段,以京东、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头部互联网企业正加速布局体育产业全链条,深度涉足赛事、电竞、体育培训等多领域,并形成了产业平台雏形且创造了丰厚利润。因此,可通过充分展示互联网平台企业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先进典型,以此吸引更多体育企业投身到数字化转型进程,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平台企业。

第三,加强对体育产业平台数据的使用转化。实现数据向价值的转化是平台与生俱来的功能和使命。为此,有必要强化对平台上海量数据的集成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各类体育决策的参考依据。如通过对社会公众在日常锻炼、赛事参与、产品购买、服务体验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储备、整理、分析,助力体育企业快速响应多样多变的体育需求,同时为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等做出有力支撑。

3.深化数字技术应用

第一,利用数字技术丰富体育产业业态。如利用5G、AI以及XR等技术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在体育赛事转播前对运动项目历史、规则以及技能动作等进行讲解和虚拟化呈现,吸引更多观众提前“锁定”赛事时间,延展传统赛事转播的价值创造链条;或在转播后引入广受欢迎的体育明星,与粉丝们在线互动交流,分享运动体验、生活方式、情感、时尚、情怀及梦想等等,以此创造体育+娱乐的跨界新业态等。

第二,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体育产品设计与生产流程。如遵循体育市场主导力量变迁的规律,利用VR、物联网等技术加强与体育消费者的连接,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传递出自己所需的体育产品的基本特征和设计思路,并借助产业平台对初次提出的设计思路与其他消费者或生产企业进行讨论并逐步完善。又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等不同细分领域的需求反馈、生产进度以及产品供货等情况进行精准分析,从而合理安排资源,全面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体育消费的智能化和场景化。如结合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及标志性体育活动或体育纪念日,在体育场馆中设置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体育参与场景,利用AR、VR等技术手段提升消费者在体育参与过程中的交互感与场景化体验,进而使其从一次性使用者变成重复性的拥护者;同时结合5G、互联网等技术,充分发挥多屏互动作用,通过消费者的分享与传播,提高场景流量转化率和用户黏性。

4.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一方面,努力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间壁垒,加强体育学与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资源整合协同,促进学科交叉,积极探索体育工程、数字体育等新兴专业或方向,系统开发既立足体育产业实际又面向数字技术前沿的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全面深化高校企业合作。鼓励具备条件的体育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国内外体育企业、数字企业在人才培养领域深度合作,如设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实习实践示范基地,开展对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士有针对性的联合培养与培训,支持“实战派”高管到体育院校兼任导师和“学院派”教授赴相关企业挂职交流,采取暑期学校、远程授课等方式面向全球教育界和企业界“引进”体育产业数字化高端师资等。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