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跨界医美“抢食”,是降维打击还是花钱买教训?

作者 | 《财经》记者 向雪 辛颖 编辑 | 王小  

2021年07月24日 18:13  

本文2730字,约4分钟

医美行业已经过剩,留给资本的时间不多了

“这个市场钱是有的,可并不容易赚。”在对厦门、深圳等地医美市场深入调查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整形医院院长郭树忠分析。

近五年,这个市场规模翻了一倍多。仅2021年就吸引来药企、地产、母婴和平台在内的20余家上市公司跨界入行,并在A股接连不断刮起“跨界医美风”,股价飞涨。

同期,倒闭的医美机构也越来越多。“行业已经过剩。”郭树忠说。如何在庞大的医疗美容市场中立稳脚?

7月23日下午,在由《财经》与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举办,以“巨头跨界医美”为主题的第四届成都国际医美产业大会《财经》分会上,政策制定者、市场分析师、医美行业代表、跨界医美代表以及行业研究专家等对行业的走向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的讨论。

挤向挣钱的医美

这批医美跨界者不差钱儿,多从两条路线介入,或是设立医美子公司,或是大肆展开收购。

在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看来,从医药行业长期战略性投资的逻辑来看,医保“不用管”的医美赛道是资本市场所偏爱的。

主营婴幼儿消费品的金发拉比,4月2日公告,拟出资2亿多元通过受让股权获得一家医美36%的股权。5月19日,特一药业公告,拟投资1亿元设立子公司,布局医美服务领域。
 
2018年,作为老牌药企,华东医药大张旗鼓地以15.2亿元收购英国Sinclair,这是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医美公司,其业务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

五年前,地产商苏宁环球一出手就是50亿元,成立医美产业基金,先后通过并购将有从业资质的医美医院收入囊中。

就在7月21日,苏宁环球还发布公告,称将通过其全资子公司苏宁环球健康向医美产业基金和环球股权投资收购无锡苏亚、唐山苏亚、石家庄苏亚三家医院100%股权,收购总价3.37亿元。
 
更为彻底的是出清原主营业务,全力转型医美。今年6月22日,原以地产业务为主的奥园美谷连发29条公告,宣布公司准备把跟医美无关的资产全部剥离。
 
“现在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以前资本没这么多,现在全涌过来。”一位在医美行业十余年的从业者对《财经·大健康》说。

据德勤《中国医美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数据,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648亿元,一路攀升至2019年的17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7%。国金证券研预计,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3115亿元。

其实,无论是老牌药企,还是地产、母婴,大肆跨界医美,一部分原因就是原有产业进入下行阶段,跨界医美是为了找到一条新出路。

徐佳熹是从2018年以后开始关注医美赛道的,这一年,可谓医药行业的一个分水岭,新成立的国家医保局接连推动药品带量采购、高值耗材带量采购,以及创新药谈判,全部剑指药品、耗材降价,行业利润被压缩。

“原来是一个心脏支架值六瓶茅台,今天是一瓶茅台换六个支架,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医药企业去转型医美。”徐佳熹分析,不只是医药行业,地产、新经济等多个领域都是如此,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状态下,医美是为数不多的好赛道。

虽然是跨界进军医美行业,苏宁环球医美产业集团副总裁史历认为,与专门从事医美的企业相比,跨界企业拥有资金优势和相关资源的消费赋能优势。
 
“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产品研发和医疗器械生产要求高技术含量,医美项目合法合规进行需要取得相应资质,专业且技术好的医生和高素质从业者同样需要长时间的人才培养投入。”不仅如此,史历还表示,从房地产跨界医美,可以盘活主营业务积累的存量用户,实现资源对接和可持续发展。

郭树忠也认为,“跨界不是太大的问题,投资一向是哪儿有钱往哪儿走,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好医生和好的经营管理者,两者缺一不可,结合起来才能赢。”

“希望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同业伙伴参与到产业链共建的过程中。”新氧科技副总裁刘蓉也直言,反对短期盲目、急功近利地追热点。

老玩家如何看待“跨界者”?

对新入局医美的跨界玩家,炒作、不专业、逐利等质疑纷至沓来。

“医美是整形整容外科拓展出来的行业,医疗是功能机,消费是智能机,是增值服务,任何一个医美项目不应该破坏功能。”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外科主任许学文看来,应以医疗为基础,消费为辅。
 
专业壁垒意味着不是谁都能赢。2015年6月,恒大地产旗下的恒大健康曾高调宣布,其在天津投资的首家整形医院恒大原辰医学美容医院开业。该医院为恒大在国内首次引入的医学美容医院。市场认为这是恒大欲进军医疗美容领域的信号。然而,其后续并未再有新消息。

除了失败的投资者,更令医美行业紧张的就是恶性医疗事故。“说不定哪一次(恶性医疗事故),就会招致对整个行业的毁灭性打击。”

就在今年7月,杭州的一位网红女子因抽脂手术失去了生命,迅速成为网络热搜,引发舆论对医美行业的质疑。

其实,监管已经步步收紧,国家层面年年发文,为医美行业戴上“紧箍咒”。从2017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会有医美专项行动。2021年6月到12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再度启动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的专项整治工作。

成都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贾勇就指出,成都在严厉打击非法医美方面重拳出击。2020年全市共检查医美场所2083户次,办理医疗美容违规违法案件69件,处罚70多万元,对37户医美机构实施不良机构计分587分。
 
不懂医疗的跨界者,面对合规和专业性的挑战更大。史历也明白,随着政策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医美产业势必迎来行业洗牌,商业投机和炒作短期概念的公司将会被淘汰,跨界企业想要在医美行业活下去,赢得消费者信任,需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先融入市场,再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平衡好医疗美容的消费属性与医疗属性,已经成为跨界者的一大挑战。

“很多机构有品牌,但是没有患者信任。我就知道有好几家有名的医疗机构是通过广告支撑营收,没有广告就没人来,这不是真正的品牌。尤其对投资者,更要谨慎,选老百姓真正信任的医美品牌”。郭树忠表明。
 
对医美热度的突然升高,徐佳熹判断,“到某个阶段一定会降下来,降到与实业界一样的增速。今天的热门行业可能就会在明天降温,变得艰难,但后天在艰难之后会留下来特别好的企业,总归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徐佳熹也承认资本是逐利的,但更重要的是怎么去逐利。“企业要做的,无非第一就是规范,然后平衡速度跟质量之间的矛盾,做到较快规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争取打造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