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红婵喝彩,不必指责有些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作者 |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 编辑 | 王小贝  

2021年08月08日 13:56  

本文2404字,约3分钟

在8月5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14岁的广东姑娘全红婵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获得了金牌。

全红婵夺金后,这位此前默默无闻的女孩一下子成为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国民妹妹”,媒体对其不吝赞美之词,她的故乡——广东湛江的一个小村庄沸腾了,昔日冷落的宅院门庭若市。迄今为止,中国奥运代表团已经获得了38枚金牌,位居榜首,全红婵夺冠产生的公众反响最为巨大。我分析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跳水运动的观赏性强,全红婵的表现实在太好了,无可挑剔,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二是她还只是一个孩子,却能在决赛中表现出超过成年人的冷静与稳定,不容易;三是她的成长经历符合中国人“梅花香从苦寒来”的人生哲学。她的家庭很贫困,兄弟姐妹五人,母亲因为车祸留下病患,她从7岁开始参加跳水运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进行枯燥的训练,没有寻常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获得冠军后,她对记者说想挣钱给母亲治病,想吃辣条,想逛游乐园。这些天真而不加粉饰的话语击中了人们的心,让公众对她喝彩之余,更多了一份怜爱。——这是成年运动员很难得到的待遇。

夺冠后的几天之间,全红婵一家的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当地有房地产商给他家捐赠一套房子一个铺面;地方政府派人去看望她在医院中的爷爷并承诺尽最大努力医治她的母亲;为了迎接全红婵回家,村里专门把她家小院整修了一番,铺上了水泥地;有食品企业给全红婵拉来一车辣条;全红婵的母亲说,嫁过来这么多年,直到今天才知道家里有这么多亲戚.........企业和相关人士的表现,让许多观众很不爽,这摆明了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场景再现,是活生生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再次证明了“一举夺冠天下知”的奥运会效果。不少网友指责这种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行为,质问当地的企业、基层政府和各路亲戚,全红婵夺冠之前,她家的情况难道你们看不见吗?为什么那时候不能提供一些帮助?

7月28日我写过一篇评论《从三位女选手来读懂奥运》,批评“运动员赢了则捧之上天,失利则贬之入地”的庸俗成功学,呼吁公众以超越狭隘的胜负心来欣赏奥运比赛的力量、速度和美。但是我知道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希望,这次奥运会仍然揭示了一个不无残酷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大规模的运动会还是胜者的盛宴。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受到更多关注,被公众追捧,获得金钱、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运动员和他的家庭因为取得佳绩改善了生存状态,公众应该为之高兴。这也是许多底层人家的孩子从事枯燥而辛苦的体育运动的初衷。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必苛责企业和一些人在全红婵成名前不去雪中送炭,而在其成名后一窝蜂地锦上添花。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世态,虽然这种功利性的行为让人觉得不舒服,但它是活生生的现实。要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按照理想设计的完美世界。全红婵夺冠后,有企业和人去锦上添花,总比什么表示也没有好得多,因为这些行为实实在在地让全家获得了利益,走出了困境。

还有不少网友操心全家的家务事,说企业捐赠的房子和铺面应该写全红婵的名字,她的兄弟姐妹多,难保她父母不会把她当作摇钱树,让她拼命挣钱来给父母和兄妹。我觉得此类操心纯属多余。迭戈·马拉多纳去世后,我把纪录片《世纪球王马拉多纳》翻出来再看了一篇,感慨穷人家的孩子发达后,必须负担起对父母乃至兄弟姐妹的责任。马拉多纳出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拉努斯一个贫民窟里,窝棚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他在家里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五。很小就展现出足球天赋的马拉多纳开始靠踢球养家,成为超级球星后,整个大家庭就靠他活着。邓丽君13岁成为专业歌手,靠演出挣钱补贴家用,支持兄弟上学。这样的故事很多,是否合理,身处其中的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外人最好不必置喙。

文娱、体育领域是有天赋的穷人家孩子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通道,而要想在这些领域崭露头角进而脱颖而出,必定要从小就吃苦受累——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提倡要以快乐的心态去参与体育运动,但对许多竞技性体育运动来说,一旦将其作为专业或职业,必定不是快乐的,而是艰苦的、单调的,从小愿意进体校从事这类运动的多是家境贫穷的孩子。比如这次奥运会夺得举重金牌的谌利军,家境也很贫穷,他11岁刚上体校时,爷爷因癌症去世,父亲和叔叔又身患重病,全靠母亲做苦工撑起整个家。争取在竞赛中出好成绩,从而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条件,这是很多运动员忍受艰辛、努力训练的动力。国外也是如此,拳击手泰森13岁时在少管所练拳,足球天才克鲁伊夫在12岁时父亲去世,练球时都喝不起牛奶。

当然,运动员很小的时候就花大量时间从事体育训练,必定会作出其他的牺牲,如全红婵这样,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去游玩、嬉闹的时间,文化课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世上的事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像全红婵这样具有极高跳水天赋的孩子,如果当年舍弃了这条艰辛的运动,而像其他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读书,参加升学考试,又会怎样?会比现在快乐、幸福吗?

这样比较,或许会被人斥之为功利,可绝大多数人进行重大选择时,哪个不是有一番趋利避害的考虑?

夺金后的全红婵和她的家庭得到社会的善待,获得了一些利益,这是她多年刻苦训练取得佳绩的回报,应该为她高兴。全红婵本人及其父母、教练,现在最应该注意的是:年少成名的全红婵,在荣誉加身时,如何保持平稳的竞技状态和平和的心态,如何在训练比赛之余,加强文化和生活技能的学习。一个天才的运动员,若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佳绩频出,又能在退役后正常地融于社会,过着幸福的庸常生活,这是最好的。中国女子跳水队的前辈,有不少人有着竞赛和退役后两全其美的人生,如郭晶晶、伏明霞,希望全红婵能有这样的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