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资为例: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只有永恒的周期。怎么办?

作者 | 施俊侃  

2021年08月29日 21:08  

本文2471字,约4分钟

如果说学习是改变个人命运的起点,终身学习则决定了我们职业发展的上限。

还是以投资为例。没有只涨不跌或只跌不涨的市场,只有永恒的周期。行家会在多数人贪婪时恐惧,在多数人恐惧时贪婪,并且在股市下跌时当机立断,优化投资组合方式以抵御风险,在股票下次上涨时获益。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不断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教训。

我最早学的是商科,法律是工作后兼职学习的成果,没想到最终成为我践行一生的职业选择。

年轻时不善沟通,我逼着自己加入演讲会,每周三次高强度的练习,才有了后来在讲台上、镜头前发表演说的游刃有余。

律师工作需要阅读大量文件,为了提高效率,我又学习了诸如影像阅读法等速读法。就在写这本书的同时,为扎根内地发展业务,我还在积极准备粤港澳大湾区律师资格考试。

回顾职业生涯,我从终身学习中获益。通过提升专业能力、提高认知水平,改善了职场表现,增强了自信,这些反过来又激发我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疫情之下,很多人担心“就业环境会更差”。对冲风险的做法,包括利用蛰伏期投资自己,用业余时间考一个新学位、学习一门新语言、掌握一项新技术,等到大环境好转,你就能先人一步抓住机会,甚至把兴趣变成工作,发展出事业选择的 B 计划。

下面分享几个对我而言比较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一,投资时间,而不是一味节省时间

2004 年,有次通勤路上遇到堵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坐在后座上心急如焚,除了接打电话,什么也做不了。从那以后,我试着锻炼自己在移动中办公的本事。刚开始在车上看材料、看书会头晕恶心,慢慢就习惯了,现在已经练到可以在车上自如处理文件的程度。

出差坐飞机更是移动办公的好时机。我的习惯是:上飞机前吃一点东西,在飞机上不吃东西,可以专注工作,避免食物沾到电脑和文件。

关于如何利用碎片时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过需要明确:时间管理的核心,并非一味节省时间,而是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投资”,这样才能拿回生活的主动权。

日本畅销书作家本田直之在《杠杆时间术》中提出,投资时间有三个基本步骤:

• 调查:环视任务全貌,判断哪些事最麻烦,哪些地方比较花时间

• 过滤: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合理规划时间(不要过细,预留缓冲时间),预先扣除必要时间,思考怎样推进执行更有效率

• 复盘:建立时间管理手册,记录自己的时间安排(不用过细),着眼于寻找被浪费的时间,设法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时间投资

学习是一件“反人性”的事,通过上述方法,将麻烦甚至自己不擅长的事“格式化”,形成无意识的动作乃至习惯,就能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随手记笔记,每日一省

受到曾国藩以日记自省的修行法启发,我习惯随手记笔记。

除了工作中的思维火花,日常看到有用、有趣的知识,我也会随时用手机拍下来。

有次去接孩子放学的路上,我看到一则电梯广告:一个卡通小女孩脑边有很多思维气泡—“我可以改进”“错误使我进步”“我时刻学习”……我拍了照片记在笔记中。半年后重读笔记,我在这则广告文案的基础上拓展出关于成长思维的几个法则,用在之后的演讲中,颇受好评。

积累的素材多了,还要注意及时整理,以便加深记忆。每天,我会在中午休息时或晚上睡觉前,花 15 分钟左右做总结,对当日记录的笔记信息进行整理。它包含两个固定动作:一是对信息的整理。当天在手机里记录的图文素材,尽量当天就整理完毕。重复浏览、集中检视这些信息,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分门别类装进不同的文件夹里,需要的时候才能快速提取。

二是对生活的反思。思考自己当天的表现如何,有没有犯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我来说,这是一天中难得的独处时刻。如曾国藩所言:“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

第三,管理精力,提升效率

为了提高效率,很多人提倡每天早起读书、写作,理由是这能让我们在忙碌的一天中赚到宝贵的独处时光,用有限的时间多做一点事。但是,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偏好存在差异,有人喜欢早起,有人习惯晚睡,效率因人而异。比盲目早起更重要的,是识别自己的能量峰值,找出一天中状态最佳的时段去做最重要的事。

摆出学习的姿态容易,难就难在找到学习的状态。我平时工作很忙,一般晚上 10 点以后才有整块的时间写书,效率也还行。但有一次,为了核实某个细节,我跳出全屏写作模式,上网检索。

尽管目标非常明确,但无意中看到弹窗里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还是忍不住点进去看,然后通过关键词,链接到一篇人物纪实报道,看完觉得过瘾,正好文末附有文章作者的公众号二维码,我又拿起手机扫描关注……回过神来撰稿,已经是 1 个小时之后了。

比管理时间更重要的是管理精力。投注全部精力,这段时间才能有效率。吸取教训后,我通过下面的方法对写作过程加以改进:

动笔前快速“入戏”。为了对抗拖延症,启动电脑的同时,我会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设成飞行模式,确保自己不被打扰。然后一边整理思路,一边给自己沏一壶茶或冲一杯咖啡—开工前遵循固定的流程,潜意识会给出严阵以待的暗示。

动笔后绝不分心。不管有没有灵感,打开文档之后我都会强迫自己开始打字。用 5~10 分钟让思绪自由流淌,慢慢地思路会越来越清晰。写作中遇到卡壳的地方,我会停下来喝点水,把视

线投向别的地方,稍事休息。除非有特别要紧的事情,在规定的写作时段,我不会翻看手机,或者跳出全屏写作模式,因为一旦被其他信息打扰,要找回写作状态就很难了。

学习也一样。如果你打算每天早起 1 小时读书,落座后千万别刷手机,东看西看,时间很快就会过去。阅读前给自己来点小仪式,快速“入戏”;阅读过程中排除干扰因素,不随便“出戏”。全情投入的这 1 小时,才值。

(本文选编自《最难的事其实最简单》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