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巴菲特说:“换一艘船可能比填补漏洞更加高效”?

作者 | 温迪·伍德  

2021年09月07日 15:36  

本文5247字,约7分钟

假如你发现自己身处一艘不断漏水的船里,换一艘船可能比填补漏洞更加高效。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在2014年伦敦沉闷的深冬,地铁系统连续两天停止运营。代表工人的工会举行了罢工。270个车站中,有171个全面停运。此次停运并非事先安排好的,尽管工会罢工,有些员工依然到地铁站上班。虽然伦敦地铁系统只是局部关闭,但是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在交通系统中,哪怕只有一个站点关闭,也会导致各种常规路线陷入混乱。

此次罢工活动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或惨痛的失败,这见仁见智,取决于个人的政治立场。这次事件在习惯科学界的学者眼中是这样的:一场天然且绝佳的习惯改变实验。1全世界的通勤者是现实世界中非常宝贵的测试对象,他们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他们需要一条上下班的快捷路线,越快越好。那些乘坐地铁上下班的人尤其如此。地铁通常比其他交通工具更嘈杂、更拥挤,伦敦地铁也不例外。

更糟糕的是,除非你经常乘坐地铁,否则地铁系统使用起来并不是那么简便。首先,地铁站里的地图没有按比例绘制,它们显示的只是相对位置,而不是绝对距离。你很难估计到达目的地要花多少时间,因为列车有时快、有时慢。伦敦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布局相对分散,缺少像纽约市那样工整的网格化布局。

除此之外,伦敦还经常下雨。罢工的第一天,很多通勤者原本计划骑自行车或步行去上班,由于当天天气不好,他们被迫改乘地铁,又因为有些地铁站停运了,他们只好重新规划一条上班路线,绕开停运的站点。这本该是按部就班的一天,下雨打破了他们的日常习惯。曾被划归为习惯性思维的东西,现在被迫进入主观思维的领域。

大多数通勤者使用一种叫牡蛎卡(Oyster card)的可充值交通卡,经常使用此卡的乘客可享一定的折扣。通过读取这些牡蛎卡的数据,研究人员能够追踪18 000多名早高峰通勤者在罢工前、罢工期间以及罢工后的行踪。这次罢工影响巨大。罢工期间,仅有约60%通勤者能够从平时上下班的地铁站进站,约50%的通勤者从平时上班的站点出站。其他通勤者只能随机应变,临时改变站点。令人意外的是,临时换乘只多花了这些人平均6分钟左右的时间,并未大量延长他们的通勤时间。有些人甚至花的时间更短了,尤其是那些平时选择较慢线路的通勤者,或者上班路线从地图上看比较绕的通勤者。

当然,即使没有罢工事件,通勤者也可以选择其他乘车路线。只是因为习惯的关系,他们一般不会随便更改路线或是在其他站点上下车。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不会花时间去尝试不同路线。一旦找到一条自认为快捷的路线,我们就会每天都走这条路线。为了省事,我们的路线就这么固定下来了。

地铁的停运让这条所谓便捷路线暂时走不通了,这种现象被称为习惯中断(habit discontinuity),该术语由研究员巴斯·维普朗肯(Bas Verplanken)提出,用于描述人们的习惯如何因环境中的各种变化而中断。2当环境中的习惯信号消失后,我们就无法继续自发做出习惯性行为。这时,我们只能做出有意识的决定。我们愿意改变,有时我们甚至发现改变是件好事。

本章将展示习惯的中断如何反过来有效地促进习惯性自我的形成,虽然这听起来很矛盾。它们会中断那些勉强凑合的习惯,促使我们去寻找更快速有效的新方法。

 

习惯中断

并非只有罢工带来的变数才能让我们体验到习惯的中断和更新。人生几件大事——换工作、搬家、结婚、生子,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甚至更加强烈。它们移除了习惯的信号,让人生变得不可预测。我们了解到想要尝试新事物,可以从改变环境开始。当环境中少了那些指引我们的熟悉信号时,我们只能从习惯转向思考,做出新的决策。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特定的环境提示很难移除,这也是为什么习惯的不连续性如此珍贵。习惯的不连续性会打乱你的所有行为,让它们等着重新安排,不管你的行为是习惯性的还是非习惯性的。

那些意义重大的人生变故总是充满不确定性,给人带来压力,但是它们也为我们提供了重塑自我,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机会。我们可以自由做出新的行为,不受既定暗示信号及其习惯性反应的干扰。不连续性强迫我们思考,通过做出全新的决策,我们以全新的方法行事,而这些新方法可能更适合我们。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个人习惯。有些是我们能意识到的习惯,有些是意识不到的习惯,还有一些是不再有用但依然存在的习惯,平时我们不会注意到,也不会想到它们。人生大事也是我们摆脱习惯性自我的一个契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养成更有用的新习惯。

你和朋友可能每个星期五下班后都会出去小酌一杯。一开始你觉得很有趣,整天盼着星期五早点来,但是近来,你发现大家聊的总是那几个话题。朋友总是在聊孩子的事,或者抱怨公司里的钩心斗角,这让你有些厌烦。菜单上的菜你全尝试过了,于是你开始每周点同一道菜。刚开始你很享受星期五的朋友聚会,它拉开了美好周末的帷幕,现在参加聚会却成了一种责任。

也有可能你非常享受在自家附近的湖边观赏落日,你认为用这样的方式为一天画上句号美妙极了,于是你养成了每天傍晚坐在甲板上看夕阳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流逝,夕阳在你心中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最终,这个习惯给了你一种束缚感。你的爱人不再陪你看夕阳。你开始一边看夕阳,一边分心去想,如果不来这儿,这个时间你能做些什么。看夕阳变成了一种义务,即使是好习惯也会变得乏味。

鲜为人知的19世纪法国哲学家菲力克斯·拉韦松(Felix Ravaission)用具体的术语来定义这个概念,他将其称为习惯双重定律(double law of habit)。3该定律的基本意思如下:重复会强化某个行为倾向,同时降低我们对该行为的感受强度,这时候它已经变成了习惯。这是一个看似复杂的过程,它削弱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意义感。有些习惯哪怕早已失去意义,我们依然保有。是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微妙的动力,去帮助自己形成新的习惯,因为随着行为的不断重复,这些新的习惯会逐渐失去棱角。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

习惯化(habituation)是我们对购买的物品失去兴趣的一个原因(我们起初会买下它们,是因为觉得它们会让我们开心)。当然,当你新买的沙发第一天被送到家里时,你很喜欢坐在上面。当你的朋友上门拜访时,你甚至会很得意地向他们显摆你的新沙发。但之后呢?现在的你可能都没怎么注意到它的存在。它成了你所拥有的家具的一部分,与你晚上的其他习惯融为了一体。每当夜幕降临,你会习惯性地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上网。

人际关系中也存在这种习惯化的现象。你在公司里经常和同事打招呼,去学校接孩子放学时会询问他们在学校过得怎么样,甚至可能在某个特定时间给亲戚打电话或发短信。你与他们建立了行为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其他人是你做出某种行为的提示信号,你也是提示他们做出反应的信号。“你上周末过得怎么样?”“很好,你呢?”“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挺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互动越来越自然,你不需要过多地思考,你只是习惯性地与他们保持互动。

这种稳定的习惯性互动也存在于长期的婚姻关系中。当夫妻双方总是习惯性对对方做出同样的事情时,他们开始不再有意识地想着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他们一起起床,一起吃饭,一起做家务,越来越少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不需要多想,也知道爱人会做什么,因为这些行为都是习惯使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拉韦松的习惯双重定律占据上风时,夫妻之间的感情开始变淡,慢慢地,他们感受不到刚开始谈恋爱时的激情。4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为趋于习惯化,两人对行为的思考越来越少,感情也越来越趋于平淡。

你可以对新沙发感到习以为常,对婚姻却不可如此。想要维持一段成功的婚姻,仅仅做到习惯爱人的存在是不够的。

在幸福的婚姻中,习惯的中断可以重新唤起被时光流逝隐埋的浪漫亲密,发挥重燃亲密的魔力。所谓小别胜新婚,也许你只是去上班,或是去看望父母,这种短暂的分开是一种暂时的习惯中断,短期的冲突或者争吵也是习惯中断的体现,前提是它们不是不可解决的冲突或争吵。5这些变化会促使夫妻双方分享彼此的想法,甚至改变原来的一些行为习惯,引发他们对爱人以及这段关系的重新思考。这反过来又促使他们思考了当初缔结这段姻缘的基本动机。对大多数人来说,结婚的基本动机就是爱。此外,夫妻两人小别重逢,或闹过矛盾重修旧好,往往会增进彼此的感情,这些额外的感情是十分独特的,所以给人的体验更深刻。那些关系和谐的夫妻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新的体验(比如航海课、桥牌、阅读小组),激励我们和爱人一起尝试新鲜事物,分享彼此的感受,增加浪漫亲密体验。虽然在某种程序上,争执也能增进感情,但为何不避开冲突,一起去上烹饪课呢?

然而,在不幸福的婚姻中,习惯的中断并不会产生这些正面影响。不幸福的夫妻会习惯性地进入具有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即使有心避开也会无意识地继续下去。他们深陷不尽人意的关系中,即使意识到这些破坏性的影响,也感觉无力改变现状。他们习惯了婚姻中的负面情绪,在貌似互相折磨的关系中,他们也许早已麻木了,

不会经历太多强烈的压力和痛苦。或许你曾见过这样的夫妇,他们对彼此的回应带有明显的怨恨和怒气,但他们似乎没有感觉到这些情绪。时间长了以后,他们也就习惯了。习惯的中断,比如短暂的分居、短暂的冲突或者全新的体验,都可能会给这样的夫妇带来不同的结

果,让他们有时间去解决两人之间病态的关系模式,或者永远分开。

习惯的中断让我们暴露于“我们为什么会做这个行为”和“我们为什么会去这个地方”等潜在的现实问题面前,从而使我们摆脱常规。一旦我们不再凭习惯做事,我们的人生将有一种更加刺激的体验,当然也会更加不可预料。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有意识的自我便掌管了一切,权衡选择,找出能够实现我们当前目标的最优方法。习惯的中断消除了旧有的习惯模式,通过让我们思考,使我们的习惯与目标和计划重新同步起来。

 

创造性破坏

经济学中有一个古老的理论叫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解释了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压力和崩溃时刻。那些时刻(如股市崩盘、工人下岗)会立马让人感到痛苦不堪,尤其是那些直接受到影响的人。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破坏也蕴藏着新生的种子。创新可能看起来像失败—硅谷的人绝对感同身受,而且这也是硅谷的精神。

你的习惯性自我就是创造性破坏的熔炉。在你明白它是怎么一回事以后,你就能控制毁灭和创造的速度。

一旦你形成了开车上班的习惯,它就会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你只需要钻进车里,沿着平时经常走的上班路线开就行了。如果哪天你突发奇想,打算用别的交通方式去上班,那你就要费点心思了。假如你想坐公交车去上班,你得提前了解公交车的时刻表,票价,是否需要办理专门的交通卡,以及几点起床才能赶上车。然而如果你遵循习惯的信号,继续开车去上班,就无须面对这些决定。

搬家是一个能够最有效地中断习惯的行为。一个研究小组来到了英国一所规模较小的大学,调查了一年前搬来的69名员工与364名常住居民的交通习惯。6研究人员首先评估了所有参与者对居住环境的看法,发现他们持有许多不同的态度。有些人非常注重生态,有些人却不怎么在意。小镇到学校的交通十分便利,有四通八达的公交系统,还有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完全没有自己开车的必要。然而,60%的长住居民依然选择开车去上班。不管是不是环保主义者,大多数人都开私家车上班。

新搬来的居民的情况稍好一些。在那些自称环保意识强的人中,只有37%的人开车去学校。刚搬来的这些人更有可能选择乘坐公交、骑自行车或走路去学校。当他们尚未在新环境里养成固定的习惯,却又不得不马上决定怎么去学校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顺从了自己的绿色环保意识。在那些表示不太关注环境的新居民中,有73%的人开车去学校。在尚未形成习惯之前,他们采取了与自身价值观相符的行为,没有尝试其他比较环保的交通方式。

到一个新环境之后,我们要重新选择符合当下目标的行为方式,再也不能毫不费力地重复以前的行为,而是要深思熟虑,根据当前情况调整行为。换一种方式看搬家造成的习惯中断,你会发现,它实际上让人们能够按自己所述的信念去行事。习惯的中断能够让我们展示更真实、更完整的自我。

虽然我们能从习惯的中断中获益,但是大多数人并不希望它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更不会主动让它发生。当这样的人生变数发生时,你最多只会感到困惑。考虑到习惯中断的双重特性,你确实会感到困惑。虽然习惯的中断让我们有机会找到更便捷的上班路线,体验对伴侣表达爱意的新方式,按照我们真实的想法行事,但是日常环境的改变也有一定的破坏性,它们会让我们陷入困境、充满迷惑、不知所措。不过,了解这些后果也是好事。零售商和产品制造商早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本文选编自《习惯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