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AB面:深港提供“前店后厂”新方案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2021年09月14日 18:59  

本文4467字,约6分钟

前海将扮演的角色是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城市且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高端要素资源的枢纽。如何通过学习和借助香港的经验及资源继续提升营商环境、在制度方面如何加速开放与对接,是前海所面临的重要考验。

在中国香港特区政府预定于10月公布的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有望提出对新界北的发展新规划。该区的洪水桥等地或将成为港深合作的重要新支点。图为新界北的尖鼻咀滩涂区遥望深圳前海。《财经》记者 焦建/摄 

备受关注的前海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建议方案已形成并正按程序报送上级部门审议。9月13日,深圳举行的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上述信息。

具体而言,在9月初《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方案》”)公布基础上,深圳除加快编制前海合作区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外,还已成立市推进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并提出12个方面、44条举措,将《方案》细化分解成71项重点任务、203项近期重点推进事项。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深圳亦将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新型管理体制,编制行政区与经济区的“权责清单”。

与制造业相比,深港之间正在探索的现代服务业合作不仅仅与关税减免有关,还涉及到规则对接、市场准入,难度更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方努力推动前海继续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在《方案》再度强调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先行先试,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基础上,前海能否通过新总规设计成为深港间“前店后厂”新合作模式的舞台、香港亦将采取何种措施把握前海的新机遇,则是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各界正在热议的相关话题。

前海A面:“深圳的枢纽”

具体来看,深圳落实《方案》的六个方面分别为:对标世界一流,细化“两阶段”发展目标;突出放权赋能,完善扩区后的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发展动力,促进深港澳产业联动发展;提升开放水平,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交流交往,联动港澳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坚持追求卓越,打造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对此,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在前述发布会上解析称:深圳将统筹推进前海“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一方面用好120.56平方公里的土地空间,立足各片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重点平台、重大项目布局,全面提升前海发展能级,加快打造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另一方面用好《方案》赋予的政策红利,在落实好现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基础上,尽快推动产业促进、金融开放、法律事务、服务贸易等支持政策覆盖“扩区”后的全部区域。

为落实《方案》,深圳也再度强调了前海要“打造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具体包括建设滨海公共休闲岸线,打造绿色低碳的宜居城区;加快推进港深西部铁路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打造畅通便捷的枢纽城区;推动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区建设,打造更为安全的韧性城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信息交互枢纽,建设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区。

分类而言,上述这些规划内容既有国内城市建设过程中正在摸索前进的关键领域,亦包含了如何让在此就业的香港专业人士更加便利的生活的一系列考量。

再从产业发展的特色角度看:作为深港合作区,前海多年来的定位都是深圳乃至国家服务业开放的先行区,一直持续聚焦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所差异的是,服务业的合作不仅仅与关税减免有关,还涉及到规则对接、市场准入,其难度更大。

具体而言,前海将推动金融业开放发展,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会展国际化高端化发展,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推进专业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等。

“深圳支持前海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科技和专业服务等方面现代服务业,推动深港产业合作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既有的产业支持政策同步会覆盖到扩区后的全部区域。”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在发布会上介绍称,“下一步,我们将紧紧依托香港服务业的优势和新扩展区域的资源条件,不断探索深化深港在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会展经济、海洋经济、专业服务业等领域合作,联动港澳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在此之前,经过10余年的开发和建设,区域范围限制已成为制约前海合作区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方案》将前海合作区从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120.56平方公里,面积翻了几倍,给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空间载体。

对此,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就对《财经》记者指出:规划面积的扩大,将给前海带来更广阔的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和生产要素聚集,从量变引发质变。

在诸多产业门类中,值得关注的是因前海扩区后面积增大、产业门类增多,使得海洋经济也被纳入到了前海的产业体系,包括海洋工程、海洋设备、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洋大数据等行业。实际上,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公布起,这一门类便被深圳的很多相关人士看好。在前海扩围后,这一方面将给深港的产业合作带来一系列新的空间和抓手,例如深圳重点在航运咨询服务方面进行对接,同时发挥深圳创投、私募基金优势,引入香港的创新创业项目,在海洋金融领域方面开展差异化发展。

“香港在海洋科技和基础研究方面具备基础优势。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深海空间站、种业自主创新等领域具备研究基础和优势。作为长久以来亚洲重要的海上运输枢纽,依托港口和航运业发展优势,香港的海洋相关服务业如金融、法律、物流信息、船舶注册等产业十分发达。其中,香港的海事仲裁、船舶注册和货运代理尤为突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安然曾对《财经》记者表示。

深圳方面为前海发展所规划的时间表则是:到2025年,向港资新出让产业土地面积占比不少于三分之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重大突破,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显;到2035年,港籍就业人口大幅增加,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调发展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

有相关研究者如此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前海所将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城市且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高端要素资源的枢纽。如何通过学习和借助香港的经验及资源继续提升营商环境、在制度(规则、标准、法律等)方面如何加速开放与对接,将是前海所面临的重要考验。

普华永道此前曾按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对前海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如作为独立经济体参与排名,前海的国际营商环境排名由2017年的第51位持续提升至2019年的第22位,在开办企业、施工许可、获得电力、执行合同方面进入前20名。

前海B面:“香港的高速路”

数年以来,一直有观点认为中国香港特区的产业界对到前海发展积极性并不很高。在前述《方案》出台后,作为一种惯例,既有声音认为香港的发展空间更大,亦有人担心会削弱香港的优势。

从数据来看:前海合作区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实际利用港资225.84亿美元,占前海实际利用外资的92.4%;在金融合作方面,前海亦已推出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发债、本外币资金池、股权投资、资产转让以及自由贸易账户等“六个跨境”金融合作,自由贸易账户实现跨境收支924亿元,其中深港两地跨境收支占88%。

“《方案》是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高速公路’,金融商机能从大湾区的7000万人口辐射至全国14亿人口,有助打通两地资本流动、资金融通渠道及金融基础设施联通等。”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成员任志刚近日接受香港传媒访问时指出,“如香港善用前海这条公路,能更容易走进大湾区及全国市场,开拓庞大商机。”

对于《方案》将给香港带来的新机遇,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则进一步指出: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可以受惠的机遇至少有三个方面,除青年人有更宽广的发展平台、香港的各项支柱产业可以进一步获得提升的动力之外,香港的发展空间也变大了。

“前海合作区的面积由约15平方公里扩展到逾120平方公里,相当于港岛、九龙面积的总和;范围更涵盖深圳现时一些成熟有优势的产业,如高科技区、港口、机场等。在加强规划、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产业协调下,前海可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多一处重要‘腹地’,有助疏导本港土地不足对产业带来的制约。”陈茂波称。

“当大机遇在前,犹豫和裹足不前,才是最需要担心的事。”“削弱香港优势的,是缺乏站高望远的胸怀和视野,欠缺对繁荣前景的想像力。” 陈茂波还称。

对于这一新合作的内涵,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联络官洪为民将其形容为香港与前海应形成新型“前店后厂”模式:前海是店面,香港则是白领工厂,提供金融、保险等各类专业服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香港的资金、技术等产业资源曾为寻找机遇而北上流入珠三角,两地间亦以制造业为纽带形成过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由香港负责市场及资金,珠三角地区则以人力资源丰沛等优势负责生产制造。

随着珠三角的制造业成本不断提升及香港的传统可转移优势不断减少,香港与珠三角如何避免短期利益、继续持续发挥各自所长补彼此之短,是近一二十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内一系列相关合作方案提出时的核心考量。不仅如此,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香港金融、服务业等优势行业如何继续发挥其优势而非以保守的态度看待合作,亦备受关注。

目前来看,香港作为离岸金融市场,依然存在其独特的规则、服务优势,而这亦为其与深圳(前海)合作形成新的“前店后厂”提供了空间。

以金融行业为例:国家对前海合作区的政策优惠基本都是与跨境相关,例如与香港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便利化等领域先行先试等。香港人如要享受有关政策优惠,并不能只停留在香港,必须要深入合作区才能开发跨境业务。

在优劣势互补方面,前海的优势在于扩区后同时拥有港口和机场资源,也临近华南最大的物流集中地东莞,并具有自贸区的相对优势。但与南沙、横琴等地相比,其土地租金和生活成本更高的同时,金融和信息的自由流通程度仍不及香港。

“香港的航空线路、商务关系外联能力、国际化的融资渠道、国际化的专业服务等方面均有优势。”香港经济评论人博取认为,“理想的状态是在前海以企业、产业为核心,在深港之间形成无缝对接的平台,让内地客户在前海就得到香港的国际化服务。”

另据《财经》记者获悉:在中国香港特区政府预定于10月公布的新一份施政报告中,相关各方亦正在酝酿针对香港新界北的发展新规划。作为中国香港特区与深圳前海距离最近的地区,该区的洪水桥等地,亦有望通过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港深合作(除河套地区外)的重要新支点。

(本文为“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报道之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