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双城记 | 市南VS崂山:城市金融新格局,谁主沉浮?

作者 | 韩毅 编辑 | 金文丰  

2021年09月29日 18:15  

本文3393字,约5分钟

市南区和崂山区,同为青岛金融业发展的主阵地,为青岛这座城市提供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金融兴则经济兴,金融强则百业强。一直以来,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共荣共生、唇齿相依。青岛作为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正面临着来自产业转型升级的各方面挑战,这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金融与实体经济双向互动,金融与城市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青岛模式”,是青岛金融业实现跨越的动力和源泉。

市南区作为青岛主城区、经济发展先行区以及青岛现代金融的发源地,最早提出了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崂山区得益于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的赋能,金融业全面起势,飞速发展。

在两大区域的产业竞逐中,共同推进青岛向着现代金融产业新高地跃进。

区域金融中心的竞逐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当一个区域被冠以“金融中心”的名号时,则意味着区域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比如英国的伦敦金融城,美国的华尔街。

2021年3月,是崂山区的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下称“试验区”)成立七周年的日子,这是青岛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崂山区金融产业的“高光时刻”。7年来,青岛市法人机构已集齐7张金融牌照,意味着青岛的现代金融产业实现突围。

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一个国家部委批复设立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核心区金家岭金融区位于崂山区中心城区,规划面积23.7平方公里。试验区自初创以来,就占据了较高的起点,提出打造金融科技试点的承载区、创投风投集聚发展的主阵地的目标。

经过7年的努力,金融区已经集聚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1000余家,其中,大型法人金融机构18家,占青岛市的70%,拥有光大、青银、恒丰三家理财公司。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42家,备案基金463只,管理基金规模798亿元,分别占全市38%、46%、67%,总规模500亿的青岛市科创母基金、头部创投机构鼎晖投资先后落户。

在试验区核心区的赋能下,崂山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蓝图逐渐清晰,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也带动了青岛金融产业质量齐增。

截至2020年末,青岛市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80家,比试验区获批前增加87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达到35家,比试验区获批前增加20家,是试验区获批前的2.3倍。

较之崂山区,市南区“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整整早了十余年,在“2006中国青岛国际商务周”活动中,香港中路挂牌“青岛金融街”,这可以被视作青岛金融业发展的里程碑式成果。自此,这段西起海天大酒店、东到丽晶大酒店,长约4公里的黄金地段,变成了众多国内外金融业巨头眼中的“风水宝地”。

在香港中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间,曾吸引汇丰银行青岛分行、光大银行青岛分行、泰康人寿保险青岛分公司、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等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纷至沓来,整个香港中路以及周边的各类金融机构占全市的98%。

彼时的市南区顶着青岛“黄金圈”的光环,一时间风光无两,更是当仁不让地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和定位,将金融服务业作为区域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一环。香港中路不仅形成了一条金融长廊,金融业特色的楼宇又发展成为多条“立体金融街”,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过去的十年中,崂山区一直积蓄力量,力争抢占金融业的发展新赛道。金家岭金融区建设的驱动让金融企业如开闸涌向崂山区。从外因来看,空间承载能力不足是市南区的硬伤,囿于土地的限制,新兴金融机构进入青岛时不再以市南区作为

首选,而是奔赴金家岭金融区这个“财富大本营”。

最近几年新设的总行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的北京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的青岛分行无一例外地全部落户崂山区。

2021年5月,联储证券总部、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分别从深圳和上海迁址崂山区,进一步丰富了金家岭金融区的金融业态。

与崂山金融业全面起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南区过去十年的发展路径几乎就是青岛走势的缩小版。面对金融危机之后的产业格局重塑,错失布局新兴产业的机遇,在新一轮的新经济发展浪潮中,原有的优势不再,新优势重塑压力重重,导致资源流失严重。

一面是市南区的不进则退,一面是崂山区的劈浪前行,多重原因的叠加,形成了在城市金融中心的竞逐中,崂山区、市南区平分秋色的态势。

谁将占据金融业“C位”

在青岛的现代金融产业布局中,市南、崂山谁能占据“C位”?答案见仁见智。

当前,市南区依旧是山东省内金融机构最集聚、业态最丰富的城区之一,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37家,占全市的近50%。

2020年市南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2.9%,金融是市南区名符其实的主导产业,市南区金融业增加值占青岛金融业增加值的33%,更是青岛金融业长期以来的中流砥柱。

而崂山区在金融数据方面也毫不逊色。2020年,崂山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77.41亿元,增长15.1%,增速保持全市首位。

在发力楼宇经济的过程中,崂山区已经实现了反超市南。截至目前,金家岭金融区的金融及配套楼宇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税收过亿元楼宇26座,税收过10亿元楼宇3座。

从区域竞争格局来看,崂山区觊觎的远不止于金融,还有商圈、人才、科技等诸多领域,随着冠中生态(300948.SZ)和海泰新光(688677.SH)在2021年初上市,崂山区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2家,资本市场的“崂山板块”一骑绝尘,当前,崂山区不仅上市公司数量最多,且营业收入约占全市60%、市值约占全市50%。

金家岭金融区的政策赋能,无疑为崂山区打造金融集聚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结合青岛市推出“创投风投十条”2.0升级版,叠加金家岭金融区目前实行的“基金九条”,成为目前国内创投风投行业体系最全、力度最大的扶持政策。政策中规定,实缴规模超过1亿元(含1亿元)的私募股权基金,按照实际到位资金的1%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实缴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含100亿元)的,给予5000万元奖励等等。

虽然崂山区金融业的强势崛起给市南带来了贴身压力,但在两个方面,崂山区对于市南依旧只能望其项背。首先,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足够的经济容量为基础,方能保证产业与资本对于周边地区的集聚有辐射功能。2020年,市南区实现GDP1274亿元,在经济总量方面,市南区比崂山区(886亿元)高出了几个层级。市南区人民政府区长高健曾公开表示,市南区以青岛市2.7‰的土地,实现了全市10%的经济总量、20%的现代服务业总量。

其次,作为青岛市金融业的发源地,市南区早在百年前就拥有了强大的“金融基因”。全市第一家外资银行——德华银行青岛分行于1899年在太平路设立;全市第一家民营银行——东莱银行于1908年在湖南路设立;全市第一家国营银行——大清银行青岛分行于1909年在中山路设立,中山路曾是全国闻名的国际金融街,汇聚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60 多家金融企业。作为青岛金融业发展的源头,市南区的金融业底蕴也让崂山望尘莫及。

市南区显然也不甘就此被超越,近年来,提出金融业创新发展、错位发展的战略,放大资本市场效能,提升金融业国际化水平,从以量取胜质变到进一步提升市南区国际金融的成色。从深入推进西部老城区复兴发展到加快建设区域总部经济中心、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国际时尚中心,市南正积极打造承载全市城市核心功能的中央活动区,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崂山则高屋建瓴,按照“南有陆家嘴、北有金家岭”的发展目标,高质量打造属于青岛的金融城,把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面向全球的创投风投中心、面向未来的金融科技中心。

资本之浪,可成千钧之势。不论市南、崂山在城市金融业发展的大幕下谁将占据“C位”,最终的目的殊途同归,就是让资本之水汇集成“大江大河”,为青岛这座城市提供澎湃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