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产业转移新趋势

《财经》杂志   

2021年10月11日 08:55  

本文1497字,约2分钟

产业转移被认为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路径,这一点此前也为雁阵模式所证明。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产业转移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不过,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迁,物流基础设施升级导致的供应链变迁,以及人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中国特色城市化的进程等等,共同导致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得通过产业转移缩小区域差距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初衷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当年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就近生产靠近消费市场,从而缩小生产和供应链管理半径并减少物流成本。现在由于包括高铁、高速公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的蓬勃发展,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物流成本直线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令产业转移就近生产的必要性在削弱。此外,由于网络平台的勃兴和网红带货经济的发展,甚至内地消费市场的拓展也要倚仗一线城市的策划创意和营销体系,这无疑也减少了就近生产的必要性。

此前妨碍产业转移就近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产业集群问题,也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上下游配合与配套的问题,所以过去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比较重视对龙头企业的招徕,以建立产业集群为归依。现在供应链弹性的增加使得企业组团迁移的必要性在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单个企业的搬迁。但是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人才配套的新挑战,而这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变迁所致。

因为如上所言,由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物流成本的降低和平台经济的勃兴,相对简单低端的制造业企业没有太大必要强调就近生产,反而“脑含量”比较高的高科技企业,更适宜迁往内地生产,成都、重庆等城市作为高科技企业生产和研发集聚地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近一二年来随着高科技企业自身的升级换代,从高科技产品的代工更多转向自主研发生产,随着研发强度的提升,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代工和“山寨式创新”阶段,一般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即能满足需求,现在则更多需要一线顶尖人才的加盟。不少企业在实践中发现,更高端人才更喜欢留在一线城市发展,除了家属就业孩子上学等具体考量外,不愿意远离一线城市的创新共同体是更重要的考量。

类似的考量也越来越为新毕业的大学生所重视。以前人们认为相较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和竞争压力,有着更好的置业条件和更宽松就业氛围的二线城市应该会对新毕业大学生构成更大的吸引力。但不少更具长远职业发展眼光的大学生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对于今后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而言,一线大城市大企业所能提供的履历和历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不可替代性。

除了高学历人才外,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是,普通的年轻人也更喜欢去一线大城市发展,哪怕是在挣着和二线城市差不多的工资,而支出比二线城市更高的前提下。因为除了一些现实的生活考量外,很多年轻人更渴望去闯世界,去见世面,而身边做出这种选择的小伙伴越多,也越容易产生比附效应。

而随着智能制造越来越普及,可以想见流水线上的工人的需求也会持续减少,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就业会集中在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而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显然在大城市更有集聚度和规模效应,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考虑到产业结构的变迁、人口红利的变化和产业转移出现的新趋势,今后应该更多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更好地将之与周边中小城市相结合形成城市群和连绵城市带,以更好地形成共生格局,避免大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总之,宏观和区域政策要顺应现实潮流的变迁,也即顺势而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面对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对既有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顺应和引导现实变化,更好实现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