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基金会首席投资官刘自敏:慈善机构要抓住权益投资这个“锚”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2021年10月24日 19:48  

本文1754字,约3分钟

“现在在打破刚兑基础上,对权益更要深入研究。权益不一定意味着高风险,固收也不一定意味着无风险或低风险。要在机构对风险的识别和管控能力非常匹配的情况下,去决定投哪一个方向。”10月24日,清华基金会首席投资官刘自敏在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主办的“2021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

刘自敏认为,资本市场和国家经济到了一个最好的时候,现在投资在基础建设上的动力和资金前所未有的多,对于创业创新研究的宽容度也是最好的时候,“我们很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年代还能够看见钱,看见资源,看见投资机会,这种长线的机会对公益机构也更有价值”。

清华基金会首席投资官刘自敏

以下为发言实录:

刘自敏:很感谢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邀请,作为在慈善机构艰苦奋斗了几十年的投资人,讲一点我的感受。

权益投资是我本人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接触比较早,而且依赖的主要工具。因为慈善组织,哪怕是大学教育基金会,资金多一点,但是如果做固收、做债券的交易资金量也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长项是做股票交易。2005年,刚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时候,看到他们有几千万债券,因为量太小了,费了很大劲才把把债券清掉。当时基金会是以我们能承受多少风险来定投资策略,没有一开始就把固收和权益做一个分配,民政部也没有这方面的管理规定。

所以,我觉得特别幸运来到公益机构,因为能实践一些资产配置方面的想法。我们在2006到2008年几乎配置的全是股票,那会儿享受到了收益,运气比较好。

2008年,清华大学就决定把投资团队按市场化建设起来。我们招的人都是从基金或者证券公司过来的,资金高峰也就是三四十亿元,一个债券的基金经理来这儿没有用武之地。我们通过不同行业和不同时点的配置,把投资的风险控制住,在收益的基础上逐渐加大投资的比例。

我们对权益投资实践得比较早,也做得比较顺手。到2008年开始做咨询委托,2009年就建立专户,也是行业里面做专户非常早的机构。

2012年开始做海外直投,拿到了外管部给的直接对外投资资格。一级市场也是在2008年、2009年介入,到现在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每年底都会有不错的收益。这使得我们能根据对风险和项目的判断,去做一些比较长期和有探索性的投资。

2017年,我们投了依靠清华大学技术的亿华通氢能发动机公司,到今年已经上市并且股票可以流通了。

现在在打破刚兑基础上,对权益更要深入研究。权益不一定意味着高风险,固收也不一定意味着无风险或低风险。要在机构对风险的识别和管控能力非常匹配的情况下,去决定投哪一个方向。

我一直是在第一线干活的,简单的说一下我的想法,从短中长期三个层面来考虑下一步怎么做:

首先,短期因为各种市场都在成立,新上市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交易机会的把握,就需要在行业内形成充分的沟通,并且大家勤奋一些,一些判断逻辑和模型会更正确。比如,封闭基金、ETF交易跟场外的交换价格不一样,对于中小机构还可以抓一抓这些机会。

中期机会,军工和银行也提到了一些成长方向,估值的变化和订单的变化,甚至疫情的变化都会造成有好有坏,一定有更有利的事情出现,现在是非常好的捕捉中期交易机会的时候。

第三个是长线。资本市场和国家经济到了一个最好的时候,现在投资在基础建设上的动力和资金前所未有的多,对于创业创新研究的宽容度也是最好的时候。

我们跟科学家和一些研究人员接触,就会发现他们很兴奋。海外回来的人也看到了这样的光明前景,不管是像金融行业,还是科技行业,未来的中青年非常多。

作为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直接投资要跟我们的宗旨相关,关系到我们的医药、生物、军工、精密加工各个方面,下一步的投资就是要投在研发上,最根本的还是要投在科学逻辑上。

现在科学地对一个教授做判断越来越有章法了,现在是一个学习就有收获,知识就是财富的的时代。

我们很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年代还能够看见钱,看见资源,看见投资机会,这种长线的机会对公益机构也更有价值。因为我们不用去向全社会讲许多细节,像券商、银行要公布投资逻辑,我们只要把某个方向、某些技术吃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投下去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权益投资当然是根本,尤其是作为有科研技术和产业技术的机构,更要把权益投资这个“锚”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