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种合法的生意能够挣“快钱”

作者 |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 编辑 | 王小贝  

2021年11月16日 12:38  

本文2193字,约3分钟

我老家有一句民间俗语:“条条蛇咬人”,小时候常听母亲说起。此话的意思是世上没有哪一项营生轻松,而今人到中年,品尝过世间酸甜苦辣,才体会到这个比拟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为什么突然想起这句话来呢?是因为这两天新东方的老板俞敏洪又成为网络上的话题人物。“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产生巨大冲击,俞敏洪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一家很权威的媒体发表了该报记者所写的一篇评论,题为《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引发了网络上巨大的争议,许多人力挺俞敏洪而批评这篇文章。

我仔细读了这篇文章,觉得整篇文章的立论和论述过程没什么大问题。文章引起争议后,作者作了一番解释和澄清:“写作的初心是希望新东方转型顺利,表达的担忧是基于我对教育培训、食品安全、农产品电商和直播带货行业的长期观察。只是想提醒,农货转型没那么容易,新东方得有心理准备。”普通人对社会事件皆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对传媒从业者来说,更是其职责。至于说得对不对,是否中听,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评价。不能因为俞敏洪是在商海里打拼多年、取得骄人成就的知名企业家,没做过生意的媒体人就没资格评论。就好比一位从不下厨的食客,照样可以评价一家老字号饭店大厨的手艺。

这篇文章之所以招来那么多的反对与批评的声音,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这个标题,作者预设了俞敏洪“照搬”李佳琦的前提,等于自己先立一个稻草人作为批评的目标。在市场里即使同一个行业,比如电商,比如教培,没有仅靠照搬别人能够成功的。作为一位很有经验的商人,俞敏洪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常识,他也不可能不知道转型做农产品电商的艰巨性。原因之二是文中有一段话:“如果只是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恐怕不是最佳示范。”刺激了公众的情绪。

在平等竞争的市场中,哪有可以挣“快钱”(该文所指的“快钱”,结合上下文语境,我的理解是“容易挣的钱”,而非资金周转快)的合法生意?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家包括俞敏洪在内,能取得成功,无非是踩到了行业的风口,看准了市场的大势,这风口和大势包括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判断和对科技发展的分析。即使是这样,在新兴的、造就诸多富豪的行业里,有许多不知名的创业者失败了,做了垫脚石。公众的观察往往会产生“幸存者偏差”,看到的是那些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如北岛在诗歌《回答》中写的那样:“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俞敏洪在回应这篇文章时,首先感谢作者“善意的提示”,然后重点反驳了“挣快钱”之说:

有一点点我不太同意,文章说“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其实商业模式不存在快钱和不快钱,教育领域做起来也挺艰难的,很多教育公司原来都是赔钱的。直播也是不容易的。我知道薇娅、李佳琦一直播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没日没夜地选品,没日没夜地努力,所以其实没有一项行业是好做的。

这番话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显示了一位有经验、情商智商都高的企业家的传媒素养。我认为公众对那篇评论文章表达批评意见甚至愤怒情绪,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公众对俞敏洪所处的困境感同身受。一周前,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俞敏洪收获的不仅是满屏赞美,他让更多人产生共情》,对这种公众情绪进行过分析。

在一些愤怒的群众看来,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由于巨大的不可抗力,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俞敏洪和他的团队试水直播带货,是一种自救行为。如我在前一篇评论中所言:“效果如何且不论,但这个态度对社会管理者而言,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以俞敏洪积攒的财富及其知名度,个人和家庭的生计应该不成问题,但他没有选择“躺平”,没有把缩水后的财富变现去过退休的日子,而是积极地探索新东方转型,这体现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围观者却批评其“自救”的姿势不够好看,很容易惹起众怒。那位作者在文中对俞敏洪的建议:“据说俞敏洪本人一直梦想像斯坦福一样建一所大学,那么,把这所大学建到更广袤的农村大地,没准更符合当下的社会需要。”难道她不知道办学是公益行为,不能以盈利为目标?而课外培训则是追求盈利的一种市场行为。通过办企业来挣钱,然后拿挣来的钱去办学,是商人回馈社会常见的模式。但前提是先要让企业活下去,产生利润,才谈得上“把这所大学建到更广袤的农村大地”。

这样的评论,会让读者产生高高在上、空洞说教、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观感,认为评论者没有同理心,还自以为是。我相信作者的解释,这些不是她的初衷,文章发出后却产生事与愿违的社会效果,和写作者的知识结构、社会经验、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有关,而且文章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刻触动了公众的痛点。公众在就事论事、就文论文之外,给作者过多的舆论压力,也是不公平的。不过这件事对社会事件的评论者——包括本人在内——是及时的提醒。做一个合格的评论者,不仅要具备足够的学识和相当的思维能力,还要对时代流变如何影响公众情绪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