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政策周期的镜像

《财经》杂志 文/邵宇 赵宇 陈燃萍 陈达飞  

2021年12月20日 11:37  

本文6446字,约9分钟

当全球的政策环境开始转向收紧预期,中国的逆周期政策当厚积而薄发

分立的宏观账户和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等概念有助于经济分析,但却无意识地强化了经济活动的对立性,破坏了内在统一性。在当下以全球产业链为基础的全球化时代,理解任何开放经济体的经济运行都需要将其置于全球范畴。这既是一般均衡思维的体现,也是其内在要求。没有开放视野,就不能充分理解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内经济的运行特征,也就失去了展望2022年的重要抓手。

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外需与内需互补。外需的重要性不只体现在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上,而且是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其与内需是一种正反馈的关系。经验上,出口交货值与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利润、劳动者报酬等正相关,依出口依赖度而异。2020年二季度以来,中国出口一直保持高景气,增速频频超预期,这为国内逆周期政策的退出以及发力点的后置创造了空间,同时也是促改革和去杠杆的底气。但周期正在走向对立面,2022年,(1)海外宽松政策逐步退潮,美联储退出速度或超预期;(2)在新冠肺炎疫情可控情境下,西方国家仍将推进防疫政策的松绑,供应链恢复将释放更多产能;从而,明年出口很难再维持2021年的高景气。考虑到出口高基数,甚至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拖累,再叠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疲弱和消费复苏的无弹性,逆周期政策当厚积而薄发。

展望2022年,与过去两年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镜像”关系,具体表现为:国内外经济周期的镜像——从内升外降到内降外升。海外超大规模的宏观政策逐渐退出,外需的超常增长及其对内需的带动效应会趋于收敛,甚至可能会出现超预期压缩的情形,原因在于企业激进的补库存行为;作为一种响应,内外政策周期的镜像——从内收外放到内放外收,国内是厚积薄发,国外则是难以为继。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