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增强防灾备荒意识很重要

作者 |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 编辑 | 王小贝  

2022年01月10日 15:15  

本文2259字,约3分钟

1月9日晚间,天津再增加20例新冠阳性感染者,此前该市已有20例阳性感染者,其中2例被检测出病毒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且至少已传播三代。这说明奥密克戎已经穿透了中国防控很严的国境线,而陕西西安、河南数地的疫情尚未结束。这无疑给天津乃至全国的抗疫带来新的巨大压力。

当天津增加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市民去便利店和超市抢购用品,许多超市的蔬菜被抢购一空。一个短视频中,一群大爷大妈拥围着蔬菜摊,拥挤在一起大声嚷着,争取能尽早、更多地购买到蔬菜。

网友对大爷大妈抢购物资时秩序混乱多持批评意见,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保持必要的距离,这加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但对他们的抢购行为,多数表示可以理解。原因有二:一是西安的教训,西安在封城早期,一些居民因为物资准备不充分而基层政府组织配置不及时,造成了短时间的食品匮乏,被媒体广泛报道,可以说给天津的市民提了个醒。二是中国的老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代,早年的记忆挥之不去,在非常时期被激活。

我以为大量抢购生活必需品不足取,但在疫情期间,做好一些必要的物资储备却很有必要。新冠疫情在全球传播传播了两年时间,或许能给我们以现实的教育:不管生活在何时生活在何地,都应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中国1970年代初出生的人,已经年过50了,可以说今天50岁以下的国人,很少有饥饿的经历。这代以及更年轻的中国人,占了中国人口的多数,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这几代中国人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市场活跃、物资丰富、政府和社会显示出有足够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的能力。在1998年长江流域、松花江嫩江流域遭遇巨大洪灾、2008年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那样的特殊时期,各级政府皆能迅速将生活必需品投送到灾区,灾区人民有及时、足够的物资保障。2003年非典肺炎爆发后,一些地方出现“抢盐风潮”,许多居民囤积了大量的盐,后来成了累赘。

正因为出于对市场的信任,对中国经济实力的信任和对社会管理者的信任,中国的许多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对防灾备荒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对老年人囤积生活必需品的行为视为固执、杞人忧天。一些老年人碰到社会上一点风吹草动产生恐慌、去大量抢购物资固然是弓杯蛇影,过虑了;而许多年轻人不具备起码的防灾备荒意识,更需要警醒。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户人家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旦遇到某些突发的危机,有无必要的准备,其结果大不一样。

以尚未过去的西安疫情为例,这个有着1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在封城后,物资供养总体上是充足的。然而由于防控疫情使市场交易停摆,隔离在各个小区和居民楼的居民只能靠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配送生活必需品。靠这种“投喂式”的配送,基层政府再努力,出现纰漏是难免的,哪怕有1%的居民未能及时收到配送的物资,就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对基层政府在物资配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当然可以批评、督促,公众有这个权利。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某些居民自身缺乏起码的防灾备荒意识?除了一些过集体生活、不能自己开火做饭的人群——如工地上的工人、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以及少些流浪汉需要更有针对性的物资保障外,我认为对正常过日子的人家而言,不要说已经知道所在的城市爆发了疫情,即使在平时,家里也应该有可以支撑数日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从武汉到西安,两个特大城市因疫情封城,都是一开始几天出现某些混乱,基层工作人员手忙脚乱,物资配送的效果受到影响,等到过一周左右,情况就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对被禁足的居民来说,如果靠自家的储备能度过前四、五天,后续物资供养会跟上,不会出现全家人忍饥挨饿的状况。

中国古代常用“家无隔夜粮”形容某户人家很穷,而今天一些城市居民差不多也是“家无隔夜粮”,不是因为穷,而是认为没必要。现在超市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供养充足,电商送货上门迅速而周到,家里没什么储备,生活也不受影响。可一旦生活进入到非正常状态,比如因疫情小区被封,无隔夜之粮的人家,就眼巴巴全靠外界的支援。长年的太平日子,确实使相当多的人(年轻人为主)比较大条,根本不去考虑到非正常事态下可能发生的状况,比如从不带现金,到任何地方消费都是手机支付或刷卡。一旦出现特殊情形,比如网络断了,就傻眼了。去年郑州发生洪灾时,许多居民因为身上没有现金寸步难行。

古代中国以及整个东亚社会,因为老百姓长期处在多灾害、多战争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厚而悠久的防灾备荒传统。在中国传统社会,对子女进行防备灾荒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今天的日本社会,在这方面仍然做得不错,这当然和日本地震频发的自然环境关系很大。日本的市场发育比中国成熟,居民总体上比中国富足,其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很强,但日本人居安思危的思想深入到骨髓里。

不仅仅是新冠疫情提醒了我们,增强防灾备荒意识、做好必要的物资和心理准备很重要。在经济发展放缓的当下,每个人——包括前些年事业顺风顺水、收入可观的人家——都要有应对工作和生活出现较大不利变化的心理准备和财务计划,比如失业了,房供怎么办?孩子的教育费用从何而来?一旦遇到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言“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不至于茫然无措。

中国古代蒙学读物《名贤集》有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这句话仍有现实价值,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