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新商机|《财经》封面

作者 | 《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 | 王延春  

2022年01月13日 19:21  

本文10999字,约16分钟

在“共同”和“富裕”这个逻辑框架下思考投资机会,会发现诸多产业将迎来变革,诸多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增长空间 。

2021年,“共同富裕”成为业界最关注的热词之一。这一热词背后,不仅是宏观政策导向底层逻辑的变奏,也意味着经济模式转换带来的新商机。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共同富裕示范区落地浙江。各地开始探索共同富裕的不同路径。

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聚焦研究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系列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和举措。此次会议也被外界称为“变局的确认”。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强调,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在一些投资者和企业家眼里,一年来的宏大表述中蕴藏着投资商机。

华宝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李慧勇对《财经》记者表示,共同富裕涉及两个核心,第一是“富裕”,要求一定做大“蛋糕”,提高生产力,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第二是“共同”,这体现了覆盖人群的广泛性。在这个逻辑框架下思考投资机会,会发现诸多产业将迎来变革,诸多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增长空间。

北京疆亘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王赤坤向《财经》记者分析,共同富裕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居民的购买力增加,这对消费市场是巨大的机遇。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将升级。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居民将不再满足基本的吃穿住行,而是转向更高的精神层次的消费,更健康、更舒适、更美丽的消费需求将出现。“在各路资本持续投入下,消费市场将细分产品、细分品牌、细分商业模式。消费市场随之不断升级、迭代,产生新的行业细分机会和市场红利。”

《财经》记者调研中发现,当前,各路资本已经布局消费市场的新兴领域和细分领域。风险投资公司——深圳市重湖投资有限公司就在密切关注消费市场的细分领域。该公司合伙人周兵告诉《财经》记者,公司当前正在关注国潮消费、健康环保消费、轻量化产品消费等领域的投资机会。据悉,该公司在高科技、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布局也不少。周兵表示,共同富裕要做大“蛋糕”就必须提高生产力,这意味着高科技领域,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养老产业等都是较为确定的投资方向。

兴证全球基金研究部副总监董理说,“共同富裕背景下,要寻找那些跟时代站在一起,在未来的10年至20年时间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强支付能力的板块,尤其是其中的优秀公司,与它们一起成长。”

《财经》记者采访的投资界人士普遍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各个市场、各类政策的调整,也涉及各领域的人群。在政策调整以及格局重塑的过程中,各行各业转换中,新商机应运而生。比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将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产业获得更多投资机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乡村振兴的推进将给农村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乡村的多元价值有待资本挖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互相帮扶将使经济欠发达地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市场机制的完善、反垄断的加强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投资人眼中,理解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和内涵,才能发掘出新商机。

共同富裕背后的投资逻辑

共同富裕背后的格局重塑将给投资界带来怎样一场长期的资本盛筵?

李慧勇告诉《财经》记者,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基础的表现就是让所有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生存环境,这意味着对人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保障方面将加大投入,与之相应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环保、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民生基础设施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住房是人的基本权利。虽然不少地方的房地产行业在2021年经历了艰难时刻。但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住房需求依然旺盛。当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仍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100万以上,就将带来大量新增住房需求。

在李慧勇看来,共同富裕其实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住房供不应求,未来国家在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方面将加大投入,这或可成为房地产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同时,能够提供高质量物业服务的房企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富裕”需要,也要满足各种“精神富足”需要,如享有政治权利和依法参与政治的民主需要,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需要,享有公共服务、接受教育、充分就业的社会需要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教育公平提出: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提法: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

因此,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地分配财富,而是要给所有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机会,加大对教育和健康的投资以赋能人力资本,加强社会组织以赋能社会资本,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正是因为经年已久教育界倾向于精英阶层,广大中低收入阶层上升的通道被堵塞,导致阶层固化,因此,“双减”政策雷霆祭出,教育的均等化得到专注。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团队的研究显示,21世纪以来,居民的社会流动性开始放缓,机会不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凸显,贫困人口上升通道受阻。寒门难出贵子,低收入群体翻身进入高收入的可能性在降低。

同时,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的固化现象相对明显。2010年至2015年,调查子女与父母职业收入的关联性得出,当父辈是农民时,约47%的子女未来从事的职业仍是农民。当父辈是高技术人员时,其儿女从事与父辈相同职业的占比为43.2%。

针对这一现象,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表示,要解决社会阶层流动性放缓的问题还是要依靠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国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樊磊认为,教育均等化给教育行业带来的机遇是多方面的。例如,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将加强,对城镇落户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将加强,这也意味着为学校提供师资培训、教学设备、教学工具以及部分教学内容的企业可能获益。同时,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需求将上升,体育作为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很有可能成为大产业。此外,职业教育也将是重要的投资赛道。

据悉,投资界分析教育政策变革带来的投资机会主要在产业工人的整体提升与换代,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拓宽,都需要教育与之匹配,涉及数字化教育产品、在线教育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家长教育培训等等。

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养老服务的均等化也将激发养老产业的扩围。

周兵告诉《财经》记者,共同富裕意味着更好的社会福利,其中养老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基于共同富裕还是基于老龄化的趋势,养老产业都将是未来明显的投资机会。“当前我们正在密切关注养老产业领域的企业,例如生产养老机器人的养老技术企业、能够提供整套养老解决方案的企业等。”

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普惠的推动力,也将给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带来新的商机。

李慧勇告诉《财经》记者,“共同”还意味着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迅猛,而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数据资源要素作为公共资源应该为广大民众所用,为民众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就业机会,而不是被少数企业和部门垄断谋利。

数字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新模式新业态也将成为向广大农村地区传递知识和信息、展示和销售农村商品和服务的更有效渠道。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促进农村各类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业态创新、改进客户服务,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李晓华在《数字经济引领农民共同富裕新趋势》一文中就详述了数字经济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机遇。他表示,数字经济将从多个方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包括促进知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传播,促进市场信息的双向流动,拓展农村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优质农资和消费品下乡,为农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等。

由此看来,共同富裕不仅给各行各业带来新商机,而且行业竞争的逻辑也将发生改变,对企业商业模式的预期也将发生调整。

在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看来,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以前的商业模式,无论是教育、医疗、房地产,还是金融、互联网等行业都将产生改变和分化。

以房地产为例,过去是凭借着高毛利、高周转、高杠杆,而未来则可能变成低毛利、低成本、低杠杆、高周转的商业模式。“依靠制度红利,传统‘躺赢’型的商业模式将被颠覆,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许多行业可能会面临估值的重塑,它们的商业模式、增长预期也会重新调整。”张忆东说。

中等收入扩群带来消费市场扩围

共同富裕涉及不同群体的调节与平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

橄榄型分配结构的主体为中等收入群体。当前,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事实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还是扩大内需、畅通内循环的战略支点。对投资者来说,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遇。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表示,到2035年,中国中等收入人群可能会达到8亿人,这样巨大的市场是中国的机遇,是世界上任何一家生产高端消费品企业的机遇。

中等收入群体稳定的购买力和强大的消费能力将促进消费市场的巨大发展,长期来看必然会为资本市场带来一些中长期的投资机会。在董理看来,比如原来老百姓没有钱或没有意愿在通信、电子、传媒等领域支出,随着收入提高会渴望为这些精神上的消费额外多支出一点。

有投资机构预计,与中等收入人群更有效率的购买力相对应,低成本的高质量产品、合理成本的高性价比服务模式将受到更多欢迎。例如小米公司的产品,名创优品的模式。“极致性价比”经济模式将是未来共同富裕社会下主流的经济机会。

招商证券分析师认为,“共同富裕”叠加“人口转型”,消费行业的诸多细分领域值得投资者关注。例如,与消费升级、品质提升以及消费观念转变相对应的细分领域,包括休闲零食、奶酪、精酿啤酒、家庭清洁护理、口腔、眼科、毛发医疗、功能性食品、智能可穿戴设备等。

与逐渐走向职场的“Z世代”相关联的新消费对应的细分领域,包括新式茶饮、国潮、医美、剧本杀、潮玩、线上文娱、MCN等。与一人户、两人户占比提升后的小型家庭消费相对应的细分领域,包括预制菜、复合调味料、外卖、创意家电、智能家居、新零售、宠物等。

当然,除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

李实告诉《财经》记者,实现共同富裕最难的其实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按照相关调查数据,2019年,全国依旧有9亿人是低收入人群,而在这9亿人当中,约有7亿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而这些低收入人群主要是农村的农民。

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告诉《财经》记者,农民光靠种地一定是贫困人口,解决相对贫困最重要的就是让农民从种地中解放出来,通过各种办法让农民从事工商就业,比如自己做些小生意,或者给别人打工。如果解决不了工商就业,相对贫困问题也就解决不了。在许善达看来,实现工商就业需要一定的技能,而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提升农民工劳动技能的重要路径。

对于市场来说,这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商机。李慧勇告诉《财经》记者,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将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板块。此外,对于提高整体就业率来说,各类职业学校和技工培训机构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通过乡村产业和区域经济解决相对贫困

按照现行标准,中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人口还没有完全消除。许善达认为,消除相对贫困人口也能够促进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农民收入低的最直接原因其实是农村发展的落后。

一直以来,中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张红宇告诉《财经》记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最大的短板就是农民的收入始终大大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4元,农村只有17131元,绝对收入相差26000余元,相对收入差距1∶2.56。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在巨大差距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另外一个主攻方向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而这也意味着农村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过去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城镇化中,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机会其实是不平等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上一轮的发展阶段中,中国在土地利用和分配等政策方面主要以保城市发展为主,很多利益也以城市发展为主,这将导致乡村的发展权利受限,乡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农民的利益也得不到较好保障。

“我们的制度把城乡互动卡死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只是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但城市先进生产要素流向农村的则比较少。未来,要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刘守英说。

当前,乡村振兴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主要战略。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意味着各项改革和政策措施将加速向乡村经济建设倾斜。在西部宏观首席分析师张静静看来,政策引导下,更多的资本要素流向农村,也意味着农村产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

据了解,农村可投资的产业潜力非常大。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发言时曾提出,现代特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建筑业、乡村环保产业、乡村文化产业等九类乡村产业,都应重点研究和关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农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6年的8945.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规模总体扩大近一倍。2019年,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33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可以想见,未来随着更多资本涌入农村,农村的各类产业将得到更大发展。

李慧勇告诉《财经》记者,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举措,这也将带来一大波商机。例如,现代化育种、现代化耕作、现代化病虫害防治、节能灌溉、现代化农机具等企业将得到更大发展。此外,农业的深加工、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也将带来诸多机会。

周兵所在的投资企业已经布局乡村振兴。当前公司正在密切关注一家做农业无人机的公司,该公司已经获得高瓴资本参投,目前正在冲刺科创板IPO。“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一定是需要科技支持的,其他与三农相关的科技公司同样值得关注。”周兵说。

除了产业的差距,城乡的明显差距还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中国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同样差距巨大。

对此,市场认为,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水利水电、卫生环保、燃气、污水处理、农村现代物流、轨道交通、建筑、光伏等行业是值得关注的景气赛道。

据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十四五”规划计划投入7万亿元推进乡村振兴。另外,村民集体用地及宅基地的使用权有望入市交易其收入成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样资本将激活农村市场建设。

除了城乡之间,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落差也是商机潜藏的缝隙。

当前,加快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是中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十四五”规划纲要多次提到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几大都市圈内,大城市发挥经济辐射和产业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也辐射更多欠发达区域的人群共同富裕。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十四五”期间,城市群、都市圈有望在优化人口和经济空间结构、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过去20年间,城镇化新增人口65%流向了30个核心都市圈。62%的上市企业都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北上广深杭,五个城市产生了全国88%的独角兽企业。未来,都市圈将创造全国70%左右的GDP、80%左右的就业。

除了城市群、都市圈的辐射效应,城市之间的相互扶持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中央层面出台多项政策引导相对富裕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扶持。有专家认为,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这样的政策也将更加密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2021年,区域扶持的相关政策频出。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这份方案旨在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安徽皖北八个城市。

2021年,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也正式开启,浙江省结对帮扶四川省新增加28个县,共结对四川省68个县。新一阶段,在帮扶方式方法上,浙江将继续发挥浙江特色和优势帮扶四川。

例如,浙江将发挥浙商群体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引导民营企业家投身四川发展,推动实现四川与浙商群体的双赢发展。

再例如,浙江将推广在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治理、提升便民服务、建设数字政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积极推动四川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助力四川提升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这对四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实,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省内的区域帮扶工作也值得全国借鉴。从2002年开始,浙江正式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山”即以浙西南山区和舟山海岛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海”即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县(市、区)。山海协作工程旨在推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多年来,“山海协作”为浙江共同富裕打下了均衡基础。

浙江的区域协调发展还体现在打造区域特色经济方面。

记者了解到,在浙江,从市级到乡镇级都有特色产业。例如,地级市级别,有宁波的服装产业、台州的医药产业等。县乡镇级别的特色产业最多,例如永康的五金、义乌的小商品、东阳的木雕、安吉的白茶、梁弄的灯具、汤浦的铜管、诸暨的珍珠、龙泉的宝剑,等等。

《财经》记者在浙江调研时了解到,浙江这种“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造就财富的扩散效应。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的东埭村就是台州“一村一业”的代表之一。睡衣加工是东埭村的主导产业,全村4600多人、1400户,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睡衣生意,这里驻扎着数百家睡衣类公司,还有很多小作坊做睡衣订单加工,自己当“小老板”。

“别看这些小作坊规模不大,但是每年的产值却很高。即便是个体户年销售额最低也在几十万到百万元,假如两夫妻肯吃苦,一年盈利二十几万元没有问题。”东埭村村委会副主任洪鹏告诉《财经》记者。

东埭村的睡衣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从面料、配饰到物流,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村民也创立了很多睡衣品牌。通过产业链连接,致富的涟漪在各个村镇扩散。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这种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经验和模式可为各地所借鉴。开源证券研究所策略团队认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始终存在,共同富裕导向下很重要的解决方案就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区域经济。未来,优先促进省内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有望成为各地首选。这也将为各地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中小企业遇到好的营商环境就能吸纳更多就业

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后,诸多企业发出向共同富裕靠拢的信号。

腾讯于4月宣布投入500亿元到“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项目,随后在8月又启动投入500亿元的“共同富裕专项计划”;9月2日,阿里巴巴表示已启动“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大行动”,将在2025年前累计投入1000亿元助力共同富裕。此外,美团、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就共同富裕积极表态。在诸多专家学者看来,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还意味着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其实,2021年,在最初对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话题的热烈讨论中,外界也有一些声音和担心:共同富裕是搞平均主义、削弱市场经济吗?甚至有人担心,促进共同富裕可能意味着国家支持民营企业的方向发生转变。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李慧勇告诉《财经》记者,共同富裕意味着一定要做大蛋糕,只有蛋糕做大才有分蛋糕的基础,而民营企业是做大蛋糕的基础力量之一。

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进一步明确了“做蛋糕”和“切蛋糕”的辩证关系。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事实上,民营企业不仅可以做大“蛋糕”,还能分好“蛋糕”。

在2021年12月18日举办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在接受《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民营企业不仅可以把“蛋糕”做大,而且可以使分配更为公平。系列研究和数据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民营企业越发达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

2021年12月18日,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 上,张维迎接受《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民营企业不仅可以把“蛋糕” 做大,而且可以使分配更为公平。图/本刊资料

以2016年为例,市场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点,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上升2237元。

研究还显示,民营经济越发达、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私人企业员工平均工资越高。仍以2016年为例,市场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点,私人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可以上涨1826元。“分省份来看,更加有意义,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民营企业发展越好的地方,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越小。”张维迎说。

民营企业对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也意味着,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民营企业将得到更大的支持。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轩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重要途径,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将拓展配套制度,从市场准入、营商环境、减税降费、金融市场服务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多方面支持政策,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动能转换。

此外,共同富裕背景下国家将会释放各项政策红利、制度红利和市场空间,如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带来的市场需求,乡村振兴带来的投资机遇等,民营企业要认清趋势,把握机遇。

当前,中国反垄断正在深入推进。在田轩看来,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强化反垄断,加强对“无序”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其实恰恰是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创造出了更公平、更优化的发展环境。

“创新不问‘出身’将不再是一句口号,以‘专精特新’为方向、拥有‘真本事’和‘硬实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将在更公平、更具活力的市场条件下,迎来‘隐形冠军’新一轮的诞生周期。”田轩说。

其实,2021年以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频繁出现在各类政府政策文件和讲话中。10月,工信部部长肖亚庆针对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问题回答媒体提问时曾表示,切实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竞争,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着力破除各类隐形壁垒,消除影响公平竞争、妨碍创新的各种制度束缚,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大中小企业良性互动、融通发展。

2021年,在北交所设立的背景下,“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无疑是一个热点经济话题。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月2日,证监会负责人就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答记者问时表示,将“着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

在业内看来,发展专精特新不仅是给中小企业找出路,给制造业找突破口,同时也是给年轻人提供上升通道,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环节之一。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杨海平告诉《财经》记者,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些能够提供灵活就业解决方案的平台,能够吸纳更多就业、代表做大蛋糕方向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高新科技企业十分值得关注。

事实上,共同富裕不仅是企业的机遇,更是一次产业升级与变革的机会。

张忆东表示,“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穷,而是强调高质量发展,鼓励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共同富裕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传统产业分化风险释放之后的新机会,更要重视与科创相关的、那些中国要补短板或被卡脖子的领域,可能会产生超预期的效率改善,这些都是机遇。”

共同富裕实施的第一个目标是,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可以预见,这样的宏观逻辑下,一个创造共富的风口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