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里的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技术进村入户

作者 | 李都/文  

2022年02月28日 18:48  

本文4503字,约6分钟

万象新天,春耕在即。眼下,一场由数字技术推动的金融革新,正在为农村普惠金融插上双翼,在中国的城郊、县域、农田、村屯间掠过,以崭新的面目和秒变的速率,掀起一股变革的声浪。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个固定提法被首次写入: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货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货款业务,并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

从那时起,数字技术的定语与普惠金融的词根,结合为一个固定词组,在中国农业农村政策的顶层设计中亮相,并被寄予了厚望:农村普惠金融期许数字技术实现新的破局。

刚刚发布的2022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对数字技术进入乡村提出了期许: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一号文件要求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的路线图。纲要提到: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年伊始,2022年1月26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10个部委就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再一次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智慧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新业态等领域建设项目的信贷、融资支持,持续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

何以数字?

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它正快速刷新我们身处的经济社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今,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很难说出的哪些行为已经没有数字化,数字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一些行业的运行逻辑。

那么,当数字浪潮向县域和乡村扩展,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结合,将为5亿多居住在乡村的人带来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报告2021》显示,近4年来,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县域数字贷款和数字授信发展最为显著,2020年数字信贷服务广度得分较2017年增加8倍以上。数字信贷已成为继数字支付在县域和农村持续普及后,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力的重点领域。

让数据代替信贷员跑路,扩大信贷服务的广度,或许仅仅只是一场变革的开始。

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图像识别等信息技术,涵盖了广泛的涉农贷款融资和农业生产托管信贷服务,众多金融应用场景将陆续被开发,它们将纾解农户、涉农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周期长、效率低等痛点、难点,为普惠金融带来难以想象的跃迁。

2021年,全国各省各地对外公示的普惠金融创新应用中,数字普惠金融案例可谓百花齐放。四川 “农村金融惠民服务系统”,由成都农村商业银行推出;山东“基于大数据风控的涉农信贷服务”,由齐鲁银行推出。

此外,海南、贵州、河北、福建等地均有运用数字技术与畜牧业、涉农信贷、农批市场商户相关的金融服务创新。多家国有商业银行也对其APP进行了缩减合并,聚焦涉农业务,开展了服务创新。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工行正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支撑创新“e链快贷”产品,积极与大型食品、养殖类等农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场景对接,降低农业融资门槛。最近,工行上架的“兴农通”APP就是数字化重磅应用。

中国农业银行也在《中国金融》杂志刊文称,农业银行正重点从“渠道全面化、场景服务化、产品敏捷化、风控立体化、数据资产化”五个方面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新体系,其渠道层已支持网银、掌银、惠农通、农银e管家及第三方APP等多渠道触达访问。

上述中国社科院的报告进一步指出,数字信贷的高速发展,得益于近年来很多地方的政府积极为金融行业引入新技术,金融行业的线上化能力正在持续增强。

贷款天上来

农村的普惠金融难,难的是不好给农民“精准画像”,难的是不好评估农户的资产,难的是不好跟踪农业生产进程。有句老话这么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农户的家养牲畜在金融机构看来,都是难以评估核算的资产,在涉农信贷中被视为无物。

依赖银行线下网点走村入户去作信用评估,传统信贷业务成本高企;而依赖传统抵押物的信贷模式,又使得农户往往无可抵押。涉农贷款卡在成本和风控的瓶颈上,在城乡之间游离了几十年,涉农贷款仿佛天然就难以惠及小而分散的农户。

可以说,中国提出农业现代化多少年,普惠金融就探索了多少年,但在天然的瓶颈之下,涉农的普惠金融更多的时候在田垄边上打转转,无论模式创新和政策倾斜多么利好,普惠金融惠及三农,却始终是产业梗阻和三农痛点。

而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成长空间,却让人们看到了变革的力量,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农村的交易、物流、支付等信息形成的信用资产,可以成为金融服务的手段,如果再结合农村土地确权、种植情况、农业补贴等大数据,可以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提供强力保障。

2020年,网商银行首创的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大山雀”宣布正式在农村金融领域商用,并服务了数十万种植大户,这项技术犹如在金融领域支起了一根“网线”,将天上的卫星和地里的农民连接在一起。

2021年,中国工商银行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分行率先投入试点,开始运用卫星遥感、图像识别等技术,动态跟踪农作物生长情况,借助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土地确权验证、作物种类识别、长势监控等功能,精确监测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在上述试点地区,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场景已覆盖种植面积6457亩,涉及贷款额超过300万元,预计后续将推广至16.5万亩,贷款总额超3000万元。

在卫星遥感技术的支撑下,农户圈出的地块是否准确,可以和农户登记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有了这些关键信息,再结合气候、行业景气度等行业分析研判,就可以预估该农户该地块的产量和收益,从而确立贷款额度和还款周期。

以卫星遥感技术为基地的数字金融服务,完成了天上和农田的信息交互,一举解决了困扰三农的风控问题。借助这项技术,可以确立农户的农业投入和未来收益,这是数字普惠金融最核心的价值。而之所以有拥有超强的风控能力,是因为技术手段可以全盘跟进和掌握目标农田的投入和产出,从而对种植业的风险有所把控。

在解决了风控这个核心梗阻之后,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真正被拓展开来。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借助于卫星遥感技术,中国辽阔大地上的农地、园圃、塘坝、牧场……都将被数字化为一个创造财富的金土地,土地将真正和金融紧密得打成结、拴作纽。

金融革新探路者

数字技术当然不仅仅只是接一根天线,它也是革新传统金融的新动能。

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了变革契机和转型动力。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借助数字技术开展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已经在全国各大商业银行风起,普惠金融的刷新潮已经涌来。

无论是上文提到的成都农村商业银行,还是齐鲁银行,它们借助数字技术,解决风控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效率问题,借助互联网的即时高效,数字普惠金融越过了传统银行一系列繁杂的信贷手续,进入系统内的办款流程,往往只是“几分钟”,即可办理贷款。

更重要的时,数字金融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普惠的要义:依托于大数据和数字技术,金融机构可以在传统的信用体系之外,扩展授信范围,向那些“从来没有贷过款”或者“刚刚创业的人”授信和贷款,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社会意义。

1月21日,北京银行与网商银行在北京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担保业务、投资银行、农村金融等业务上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实际上,两家银行同时还是“助微计划”的联合发起方,该项计划由全国工商联与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重庆农商行以及网商银行在去年7月份共同发起,围绕“稳就业、振乡村、兴科创”三大主题扶持小微经营,助力实体经济。

现实中,不少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县域经济和涉农贷款上有着丰富经验,但受制于传统手段效率低、成本高、风控难,往往只能服务少数大客户。像网商银行这样拥有风险防控技术的数字金融机构,可以为传统银行提供账户体系、风控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服务,借助双方共同搭建的线上风控系统,可以共担风险,优势互补。以往需要客户经理至少1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审核、放贷过程,被缩短到了分钟级,由经营网点的业务员略加引导就可以操作。

2020年3月,网商银行与中牟郑银村镇银行达成合作,中牟郑银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业务量,也因此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过去10年,这家银行的授信用户总计只有4万余,但引入数字技术的最初一个月,授信用户就增加了5万,其中有9成是新客户,之前从未在该行获得过经营性贷款。

如今,全国1000多个涉农县区政府已与网商银行就数字普惠金融签约合作,以数据为媒,运用数字技术,网商银行为县域农户建立专属的数字化风控模型,农村用户就此拥有了更精准的数字画像和更高的数字信贷额度。而在服务这些农户的同时,也帮助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的乡村提高数字化水平。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数字普惠金融在当地的积极开展。一方面,数字技术让信贷插上了双翼,飞越了传统金融的藩篱,实现了金融真正普惠;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当地政府共享了诸多涉农可公开数据资源,对三农领域的市场主体,有了通盘的把握。

在农业农村部2021年公布的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中,网商银行的卫星遥感助农技术也获得了青睐,这项技术在普惠金融的应用,也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创新试点项目。

从2022年的一号文件可以看到,数字技术还将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而即将得以拓展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也将帮助农村的普惠金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那么,在即将拉开帷幕的春耕中,数字遥感技术和大数据,也势必进一步助农、惠农、便农,为更多地方提供普惠金融的助力,为中国的乡村振兴做出富有开创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