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评 | 以“粮食安全”防“规模返贫”

2022年03月07日 14:14  

本文1489字,约2分钟

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返贫两条底线的说法引来各方关注,而文件中针对如何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和防止发生规模返贫以及进一步富农也提出了很多针对性举措。

如何有效联通这两个目标的视域,有机联结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所投入的资源,协调相关政策,从而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让这两个目标互为依托、互为驱动,相得益彰,值得各方深入探讨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粮食安全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政策取向。如今面临国际趋势动荡,以及双循环的内在要求,加大对国内粮食市场的依托力度,也即“把饭碗捧在自己手里”有了更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人多地少的大格局下和加大对国内市场的依托力度的前提下保障粮食安全,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在人地比上做文章,稳住甚至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即城市化和工业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改善人地比的根本之策,是农民实现富裕的主要出路,在实践中推进了很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由于加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少农村年轻夫妇的生育模式也得以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张力。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也占用了很多原本属于耕地的土地,所以才有后来推出的“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政策。而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中国自身传统工业化进程见顶,政策取向上对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也出现阶段性盘整。

自2008年来新的实践表明,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依然是改善中国农村人地比和农民实现富裕的必由之路。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应对城市和乡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如何将粮食安全和富农更好结合起来。

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更集约的城市化,以避免之前城市化四面开花所造成的土地浪费。近几年来沿海特大城市群、连绵城市带和内地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城市群都取得了不错的集约发展的效果。而特大城市群所提供的众多服务业岗位,也为广大农民工后代提供了丰沛的就业机会,避免了因去工业化、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和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叠加所造成的岗位流失,使得农民工后代大规模返乡现象的出现。

除了向城市转移,以服务城市人群为导向的新型农业被视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并使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富裕有效途径。

实践发现上述政策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造成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这些新型农业更多导致“去粮化”,进而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努力形成对冲;二是面临地域限制,那些远离大城市的区域,受限于物流成本、市场规模和人力素质等因素,靠新型农业实现富裕的空间相对有限。

接下来可能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进程、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市场集聚度等因素,根据全国一盘棋的精神,通盘考量并优化城市化、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生产布局。

比如随着粮食种植业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粮食主产区的城市化布局和劳动力转移。在自愿的基础上,一方面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提供机会,一方面妥善解决农村留守人口的集中居住及在此基础上的公共福利供给问题,从而为农村土地的进一步集中优化利用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对于那些有志于粮食种植的农户,则可以通过加大要素投入、提高粮食收储价格等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富裕。

总之,应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返贫的有机统一,因地制宜,在着眼未来的前提下把握当下,以发展的眼光在发展中靠增量解决问题,力忌抱残守缺在存量上打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