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郭成宇:发展豆奶等大豆精深加工 从需要侧反哺供给侧推动产业升级

作者 |《财经》新媒体 舒志娟/文 编辑 | 潘西  

2022年03月09日 21:08  

本文1933字,约3分钟

“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是中央对今年农业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这已是中央一号文件第四年提及大豆产业发展。然而我国大豆自给率、产量和种植面积全面下滑,如何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稳定大豆生产,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成为今年两会人大代表关注的热点。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郭成宇在其提交的议案中,关于大力发展豆奶等大豆精深加工产业给予了建议。她指出,要充分发掘国产大豆食用价值,大力发展豆奶等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大豆精深加工产业,从需求侧反哺供给侧,种植、生产和消费端同步升级,最终拉动国产大豆的自给率,同时助力国民营养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目前,我国大豆种植的品种传统且单一,由于缺乏科学研究及对种植环境进行合理分析,导致混种甚至品种退化的乱象。”郭成宇对《财经》新媒体记者表示,管理粗放,生产条件存在土壤营养不足、水资源缺乏等问题。同时,大豆加工产业升级意识淡薄,市场上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和品牌严重短缺,对消费端的刺激和拉动作用有限,产业结构需要良性调整。

数据显示,2017—2021年,中国大豆自给率分别约为13.79%、15.35%、16.97%、16.34%、14.52%,短暂提升后又持续走低。同时,202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1.26亿亩,比2020年减少2200万亩,下降14.8%。

“我国大豆超过85%依赖进口,进口主要来自于巴西和美国。2018年中国从巴西进口了6610万吨大豆,占全部进口大豆比例的75.1%;美国向中国出口大豆为1664万吨,占全部进口大豆比例的18.9。”郭成宇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一时的,而是历史积累的原因。

如何打破进口依赖格局?郭成宇指出,适当减少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大豆进口量,减少进口依赖程度。同时,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地广人稀等资源优势,与我国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本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有效缓解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劳动力匮乏等状况。

郭成宇进一步称,鼓励我国粮食相关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跨国粮食企业并购重组,以租借或合作等多种形式与非洲、中亚及南美等富裕土地国家开展深入合作,进行大豆国际化生产,从而解决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过高问题。

传统豆制品附加值偏低、与现代消费脱节,也是限制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郭成宇建议,大力引导、扶持豆奶等大豆精深加工产业,通过高附加值产品持续带动大豆全产业链升级。同时,完善豆奶国家标准,科学引导大豆蛋白食品消费,并且大力建设和推广中国大豆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现代营销方式打造“东北大豆”等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信任度,强化产区凝聚力,从源头提升价值感。

不过,郭成宇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以牛奶为主的动物蛋白产业不断壮大,全民摄入量逐年提升,但是优质植物蛋白摄入不足,存在结构式失衡。

在她看来,制约豆奶产业发展有三个因素:市场缺乏专门的标准,导致豆奶市场良莠不齐,一些豆奶不仅营养含量低,而且口感不好;中国大豆和大豆制品缺少对产区地理文化的挖掘,未能将产区优势转化为消费促进行为;大豆制品的消费场景缺乏经典画面,消费认知需要加强。

事实上,豆奶并不是完全的新兴产业,尤其2017年左右食品工业中兴起过“豆奶热”,大量企业涌入并推出相关产品,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现代化豆奶产业的基本盘,诸如豆本豆等品牌已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是行业也存在生产标准不明、科研水平不足、营养含量不够等问题。郭成宇进一步指出,必须发展健康豆奶产业,打造市场畅销的高科技含量、高营养、无添加等高附加值产品,才能带动大豆产业向精深方向发展。

她建议,各地需要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补贴政策等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并建立标准化大豆示范基地,加速实现产区种植和生产的全面统一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目前豆本豆已在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松嫩平原建立了专属大豆农场,高端有机豆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产业链的升级。

豆本豆专属大豆农场

根据欧睿国际统计,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豆奶销售额从50.8亿元提升至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在这样的背景下,业内普遍认为,今后10-15年我国居民豆制品人均消费将以超过10%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豆奶也将成为大多数人的重要选择。

“豆奶产业将是大豆精深加工的正确方向,未来需要继续鼓励在产品形态、价值传达、科技创新以及行业标准方面有新的突破。”郭成宇如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