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尽快建立公共信息数据库 | 聚焦两会

作者 | 《财经》记者 严沁雯 张颖馨 编辑 | 袁满  

2022年03月11日 19:36  

本文3210字,约5分钟

郭新明认为,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个类似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一样的、覆盖全国的公共征信数据平台,使其可以有多维度数据识别并判断普惠客户的风险,从根本上缓释普惠金融发展的信息获取成本高的问题

“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个类似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一样的、覆盖全国的公共征信数据平台,使其可以有多维度数据识别并判断普惠客户的风险,从根本上缓释普惠金融发展的信息获取成本高的问题。”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将目光聚焦于数字化转型下的普惠金融发展。

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拓宽服务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和服务成本,有效地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度、覆盖面与便捷性。

但正如硬币的正反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亦面临不小挑战。

在郭新明看来,在数字化手段不断应用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着几大问题,包括覆盖全国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等。

对此,郭新明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尽快建立覆盖全国、互联共享的公共信息数据库;二是强化数字化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防范;三是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

尽快建立公共信息数据库

根据有关国际组织报告,中国普惠金融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子支付、数字信贷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央行发布的《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全年增加4.13万亿元,同比多增6083亿元。

另据央视网报道,2021年中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发放保持高速增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超过30%,最高达到53.15%。

值得注意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部分问题亦需解决。

郭新明指出,首先是覆盖全国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普惠客户往往财务信息不全、信贷数据缺失,信息极为不对称,严重困扰普惠金融发展。

马上消费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亦向《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普惠金融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主体继续多元化发展,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在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过程中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银行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

“为了缓解普惠客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近年来商业银行尝试借助水电、燃气、环保、法律诉讼、税务等非结构化信息,构筑起商业场景并设计线上普惠产品,来判断企业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但都或多或少存在数据碎片化、挖掘成本高、准确性低、客户画像单一等问题。”郭新明说。

郭新明认为,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个类似央行征信数据库一样的、覆盖全国的公共征信数据平台,使其可以有多维度数据识别并判断普惠客户的风险,从根本上缓释普惠金融发展的信息获取成本高的问题。

“要尽快建立覆盖全国、互联共享的公共信息数据库。”郭新明强调。

具体而言,由国家信息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全国层面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一套格式规范、标准统一、行业互通、区域互联的公共信息数据库,具体可包含但不限于水电、燃气、法律诉讼、通讯、税务、招投标、海关、违法犯罪记录、出入境、从业人员等公共基础信息,并定期对信息数据进行维护更新和清洗。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拓宽信息数据应用场景,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数字支撑。

强化数字化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防范

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利的金融服务,由此引发的个人消费信息和个人金融数据的泄露亦不容忽视。郭新明注意到,以普惠金融名义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扰乱了金融秩序并损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举例来说,不良商家往往会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进行过度营销促成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而获利;不法分子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受害人签订“借贷”或变相“借贷”“担保”等协议,开展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套路贷”等。

对此,郭新明提出,要强化数字化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具体而言,公安部门要建立完善打击电信诈骗、网络套路贷长效机制,加大对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强化金融犯罪案件侦办和源头整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金融管理部门则是要加大普惠金融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推动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纳入基层组织和金融机构网点宣传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聚焦老年人和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活动,提升人民群众金融素养。”郭新明说。

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

毋庸置疑,数字化普惠金融近年来实现了飞速发展,但在郭新明看来,当前普惠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仍然较低,降低了金融服务效率和风险识别能力。

郭新明进一步指出,从业务经营角度看,在传统信贷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发放一笔普惠小微贷款需要进行大量的线下尽调工作,贷款审核流程多、审批时间长,再加上地域的高度分散,不但增加了业务成本,也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特点的资金使用需求。从风险识别角度看,小微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报表不完整,企业征信画像相对模糊,商业银行识别难度大、评估风险高。

无独有偶。近年来持续发力小微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控股(NYSE:LU),亦感受颇深。陆金所控股相关负责人向《财经》记者分析指出,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小微对资金的需求出发点从“保生存”转向“求发展”,因此他们有着较为旺盛的经营性融资需求,但往往这类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基于上述情况,据了解,陆金所控股依托线上线下融合模式(O2O),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对小微客户群体的有效覆盖与服务。针对这一模式,陆金所控股首席财务官郑锡贵曾表示,就目前的市场实际情况而言,通过“纯线上”模式来解决小微实体融资难是不现实的,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市场,必须结合下沉的线下团队;在线上方面,陆控通过多年打造的风控模型以及运用了AI等技术的运营手段,可有效降低坏账风险、优化借款人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首份专门文件——《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出银行保险机构要大力推进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强金融市场业务数字化建设,全面深入推进数字化场景运营体系建设等。

“当前,银行保险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规范,通过制定《指导意见》进一步统一认识、促进发展,在机制、方法和行动步骤等方面予以规范和指导。”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如何通过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郭新明提出,商业银行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同时,在中小微企业方面,郭新明亦认为应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推动从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到销售服务等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并将生产过程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数字通道打通,推动形成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生态。”

马上消费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总体来看,目前,数字普惠金融逐渐被大众熟知,已经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践行普惠金融战略。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应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消费者金融知识;其次,应基于数字化技术降低金融机构获客成本,精准了解客户融资需求;最后,建立消费金融生态,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