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中国对外开放大门决不会关上

作者 | 《财经》记者 邹碧颖 编辑 | 王延春  

2022年03月11日 19:54  

本文5669字,约8分钟

在持续两小时10分钟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回答了来自中外媒体的13个问题,话题涉及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减税降费、香港行政长官选举、稳就业、动态清零防疫政策、营商环境、中美关系、稳市场主体、台湾问题、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等民众关切的问题

3月11日上午10时15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举办的第五次总理记者会正式开场。这是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后出席的第十场总理记者会。据中国政府网的现场实录,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也是他担任总理的最后一年。
 
由于疫情防控,和前两年一样,2022年的总理记者会依旧采取网络视频方式进行。李克强总理所在的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记者们所在的分会场则设在梅地亚中心,双方隔空连线对话。
 
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会还在进行,梅地亚中心分会场的座位早已被记者们占得满满当当。李克强总理出现之前,记者们提前架设备、进行录制彩排、准备提问发言、交流彼此关心的话题;不少工作人员在三块蓝色连线大屏前合影留念。
 
根据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和新华社的文字记录,在持续两小时10分钟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回答了来自中外媒体的13个问题,话题涉及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减税降费、香港行政长官选举、稳就业、动态清零防疫政策、营商环境、中美关系、稳市场主体、台湾问题、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等民众关切的问题。
 
据中国政府网的现场实录,李克强总理表示,“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这40多年,从来都是在改革中前进、开放中发展。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而且要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了,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决不会、也决不能把它关上。”李克强说。

谈理政: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据中国政府网的现场实录,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包括:今年是本届中国政府的收官之年。回顾过去四年多的历程,您认为本届政府取得的成绩有哪些?遇到的最大挑战又是什么?
 
李克强回顾起首次召开总理记者会的场景。他说,“记得我出任总理时在这里召开第一次记者会,也就是在这个大厅里边,就明确表明,要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这是我们政府的基本任务,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就是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那是2013年3月,彼时的新闻发言人傅莹,邀请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几位副总理在记者会上与大家见面。当时,李克强总理的开场白是:“我们衷心感谢人民代表的信任,从担任新职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感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是重大责任。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回顾这些年,李克强认为,中国政府做的事情包括:创新施政方式,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等方式来应对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尤其是把宏观政策的实施直面市场主体的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减除繁苛,维护公正,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和新动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就业优先,把握国情实际,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等等。“政府工作有人民群众认可的地方,也有与他们的期盼有差距和不足的地方,这些我们是清楚的。”李克强说。
 
据中国政府网的现场实录,在回答人民日报关于民生问题的提问时,李克强指出,这些年,中国居民的收入和GDP增长基本同步,但是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明显,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现在的财政总收入已经达到20万亿元,但并不宽裕。连续十年,政府尽力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GDP的4%,这是很不容易的。现在中国农村户籍人口还有7.6亿人,还要进一步加大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在医疗保障体系方面,李克强指出,中国已经建立面向14亿人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保网,但水平还不高,今年还要增加人均30元财政补助标准。加上大病医保制度的支持,总体上城乡居民看病的报销比例能够达到70%,随着国力的增加还会逐步提高。特别是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对因病返贫、因大病致贫的要予以特殊的支持帮助。
 
目前,中国还有超过1亿的跨省流动人口。对于户籍制度与异地生活的问题,李克强指出,今年要实施一项新政策,即身份证电子化,之后办有关事项,拿着手机一扫码就能办成。当然,也要为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李克强着重强调,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人民政府必须扛在肩上的。最近,有的地方发生了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事件,不仅为受害者痛心,也对此事十分气愤。对漠视群众权益的,要坚决追责问责,对那些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严惩不贷。保民安和惠民生是不可分割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尽力惠民生、尽力保平安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目前,中国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但也引发了一些误读。日本共同社记者问:中国政府提出为了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要设置“红绿灯”,特别是加强了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外国资本担心,中国政府会不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限制?有方法降低投资者的忧虑吗?
 
对此,李克强总理回答,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没有变也不会变,中国的外商投资法都有明确规定,要说变只会向有利于扩大开放、有利于投资贸易的方向发展。
 
“外商来华发展了自己,也给我们带来了投资、销售渠道,带来了我们需要的商品,对大家都有利,我们为什么要限制呢?刚才我讲到‘’放管服‘’改革,就是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目的还是要给依法经营的企业撑腰打气,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律平等发展、公平竞争。当然,也希望企业在发展当中都是规范健康的。”李克强说。
 
李克强指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今年正式实施,中国将利用这一契机,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继续把中国打造成全球外商投资的热土。
 
“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这40多年,从来都是在改革中前进、开放中发展。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而且要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李克强表示,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来,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这是个机遇的大门,中国决不会也决不能把它关上。

谈外交:继续向乌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愿同美方谋长久利

今年2月,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暴发后,国际形势变化受到各方关注。美联社、路透社也提问了在相关问题上的中国立场。
 
据中国政府网的现场实录,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从来都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乌克兰局势,中方主张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重视。中方据此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李克强认为,当前的乌克兰局势确实令人担忧,应当尽最大努力支持俄乌双方克服困难进行谈判,谈出和平的结果,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我们都支持和鼓励。当务之急要避免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失控,国际社会和各方都是有共识的。
 
“中方呼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已经提出应对乌克兰局势特别是人道局势的倡议,并将继续向乌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李克强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受疫情冲击等影响已经很艰难了,有关制裁会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冲击,对各方都不利。中方愿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作出自己建设性努力。
 
当彭博社记者提问,5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开启了美国对华接触的时代,去年拜登政府宣布这一时代已经结束,美中两国现在正进入激烈竞争的时期。是否同意这一评价?禁止在华销售美国的半导体以及禁止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这样的情形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常见?
 
李克强总理回答,50年前,中美两国打破坚冰,开启了关系正常化航程。半个世纪过去了,两国关系虽然时有磕磕碰碰,但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中方还是希望,双方按照两国元首去年年底视频会晤达成的共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分歧,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还是要多对话、多沟通。既然双方互相打开了大门,就不应再关上,更不能脱钩。
 
李克强指出,中美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的福祉。当前不少全球性的挑战都需要中美两国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应该说,中美合作对两国、对世界都有益。当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分歧也是难免的。但我们认为,合作应当是主流,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依赖于合作。即使我们在经贸领域有市场竞争,那也应该是良性、公平的竞争。
 
据悉,2021年,中美两国贸易额超过75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近三成。对此,李克强认为,这说明中美合作领域广阔,有巨大潜力。如果美国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双边贸易额还会更大,两国和两国人民都会从中受益。他表示,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择宽处行,谋长久利。

谈经济:一定要看到“秤砣虽小压千斤”;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今年的中国经济也是各方关注的重头戏。《政府工作报告》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5%,而世界银行对中国今年GDP的最新预测是5.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是4.8%。
 
据中国政府网的现场实录,美联社记者指出,中国经济正逐渐从高速增长向着可持续、公平以及绿色增长转型。去年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债务水平以及监管高技术企业。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今年5.5%的增速目标颇具雄心。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以及乌克兰冲突的情况下制定的目标。
 
对此,李克强总理表示,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0多万亿人民币,继续增长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么大的经济体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很大的难题。
 
十年前,中国经济总量还是50多万亿,增长10%,增量6万亿、7万亿元就可以了,而今年得有9万亿名义GDP的增量。“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李克强说。
 
李克强介绍,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比如财政政策,今年中国降低赤字率到2.8%,赤字比去年少了2000多亿元。但同时加大了财政支出力度。钱从哪里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两年中国可用未用、结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再加上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新增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而且增加的规模主要用于减税降费,特别是退税,这相当于给登高山的人输氧。当然,还有配套的金融、就业等多项举措共同发力。
 
李克强总理认为,从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看,减税降费效果最直接。去年,他到东部地区和十几位企业家交谈时曾表示,中央政府的政策储备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但只能做选择题,就是三选一。一是大规模投资,也许企业可以得到订单;二是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直接刺激消费;三是给企业减税降费,稳就业、促投资消费。“他们沉默一会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选择第三项。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从今年我收到的有关报告看,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看来,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李克强说。
 
李克强总理表示,今年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退税和减税并举,规模2.5万亿元。与2020年的减税降费举措相比,这次调整了结构,把退税顶在前面。所谓退税,就是按照税制的设计,对市场主体类似于先缴后返的税额,采取提前退税的办法,就是一次性把留抵的税额退给企业,规模1.5万亿元以上。如果效果好,政府还会加大力度。
 
疫情发生后,服务业和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李克强认为,他们底子本来就薄,可以说是精打细算、日清月结的经营,很多困难积累起来让他们难以支撑。帮助他们实际上也是支撑就业,因为仅1亿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如果等苗枯旱透根了,再帮他们就来不及了。所以政府一定要看到“秤砣虽小压千斤”,得给他们及时的扶持。
 
李克强预计,仅退税这一项,餐饮、旅游、客运、文化等几个行业粗算能够享受1800亿元的支持。他认为,对于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金融业还要给予“无缝续贷”。而且对需要阶段性减或免房租、电费的,有能力的地方也应该给予支持。
 
“市井长巷店铺林立、热气腾腾,那就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如果关门了,那可不是大吉,老百姓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扶持这些特殊困难行业,不仅是让他们挺过去,而且也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温度,让我们的经济能够显示更多生机。”李克强说。
 
稳市场主体之后,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李克强强调,现在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政府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定和方式,使市场主体真正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
 
综合来看,李克强指出,今年的举措决不预支未来,是可持续的。中国还有应对气候变化、收入差距、债务等问题,需要在中长期过程中,包括今年有力地进行应对。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据中国政府网的现场实录,2022年3月11日,在担任总理的最后一场记者会上,李克强表示,中国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困难和挑战依然众多。他将与同事们一道,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恪尽职守,用实干来践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