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提示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王柏匀 编辑 | 蒋诗舟  

2022年03月14日 14:33  

本文1112字,约2分钟

3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下称“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

从内容来看,本次从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两个角度进行了风险提示。其中金融机构涉及问题包括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诱导消费者把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以及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问题均为当下消费者投诉聚焦点。风险提示显示,近年来,时有消费者投诉反映过度授信、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或违约金高、暴力催收等。同时,一些商家诱导消费者以贷款或透支方式预付费用,后因各种原因不能持续经营,导致消费者不仅无法享受本已购买的服务,还要面临还款压力和维权困难。

《财经》新媒体发现,网络投诉平台中涉及“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诱导办理信用卡分期”“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关键词的用户投诉高达数千起,其中涉及广发信用卡、光大信用卡、平安信用卡等多家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

风险提示指出,以“优惠”等说辞包装小额信贷、信用卡分期服务;或是价格公示不透明,不明示贷款或分期服务年化利率等;还有的在支付过程中故意诱导消费者选择信贷支付方式等属于营销过程中混淆概念,诱导消费者使用信用贷款等行为。若消费者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注意阅读合同条款、授权内容等,签约授权过程比较随意,容易被诱导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

而利用大数据信息和精准跟踪,一些机构挖掘用户的“消费需求”后,不顾消费者综合授信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等实际情况,过度营销等致使消费者出现过度信贷、负债超出个人负担能力等属于金融机构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

同时,银保监会对“以贷养贷”“以卡养卡”,以默认同意、概括授权等方式获取授权等个人信息安全权问题进行了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指出,上文提及的诱导消费者行为及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以及个人信息安全权。

另外,当前,信用卡、小额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服务与各种消费场景深度绑定,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生活、减轻了即时的支付压力,但消费者若频繁、叠加使用消费信贷,易引发过度负债、征信受损等风险。针对这些问题,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了解消费信贷的有关政策和风险,防范过度信贷透支消费风险,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合法权益。坚持量入为出消费观,合理使用信用卡、小额信贷等服务;从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获取信贷服务,不把消费信贷用于非消费领域;提高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