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 | 演员冒充货主、造景逼真欺骗 热门翡翠直播售假乱象亟待监管

2022年03月15日 21:15  

本文1459字,约2分钟

近年来,直播带货呈井喷发展势态,相关消费纠纷也不断增长。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多个翡翠直播骗局,相关主播通过编造身份、强调价格优势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入局,购买价格虚高、品质伪劣的产品。

据报道,当记者以主播身份应聘进入一间名为“永德祥”的直播间后发现,号称“家有珠宝工厂”的主播莎莎及自称“业内资深人士”的主播三少,身份均是伪造。而主播在直播中所称“高货低卖的亏本买卖”,其售价往往比进货价高出一倍左右。例如一款佛公卖货价199元,实际进货价只有88元。“出血砍价”则是主播和货主表演的双簧,每当主播拿起一件货物准备替粉丝砍价时,货主便在报出高价的同时将暗码所代表的底价打在计算器上,悄悄展示给主播,再进行表演。

与此同时,记者探访一家位于昆明市办公楼里的承泽翡翠直播发现,该店铺在直播中宣称将砍价现场搬到了原产地缅甸,而事实上,直播地却在昆明本地,现场布景均为伪造。此外,记者通过一个“专属链接”进入那火平台一个直播间后发现,店铺正在上演“边境偷渡”“抢劫式砍价”的戏码。随后,记者调查发现,“偷渡客”与边境全部为伪造,所售原石也是从市场上所借得来,当粉丝拍到后,便诱导做成成品,之后在市场上找个材质看上去大体相当的廉价成品寄给粉丝。

网络直播带货是时下非常火热的一种新兴购物方式。受到了不少商家、消费者的青睐。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12 月,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 4.64亿,占网民整体的 44.9%。

不过,在网络直播带货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和乱象。有的知假售假;有的虚构或篡改数据,进行流量造假;有的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或以“最低价”诱导交易;有的上演剧本,假装为“回馈”粉丝执意卖“低价商品”,与工作团队吵得不可开交。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以“直播”为关键词的投诉量超7万条,同比增长约3.5倍,虚假活动、产品质量、虚假宣传、价格误导等问题最为突出。

在业内看来,作为一种数字经济新业态,直播带货问题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随着2021年4月《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进一步明晰了直播行业的责任清单,对于直播平台和直播营销机构与人员分别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规定,比如直播平台建立黑名单制度,直播人员要年满十六周岁,严禁销假售假、数据流量造假等,这都为依法有效治理提供了有力武器。

然而,在实际的直播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遇到问题时,商家、主播、平台等各方互相“踢皮球”的情况也司空见惯,各方责任界定不清晰以致维权困难。2022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 自2022年3月15日起施行。

据悉,这部旨在加强新时期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司法解释,近一半篇幅是对直播带货问题的具体回应,从销售者责任、平台责任、直播间运营者责任等多维度,针对目前存在的主播虚假宣传、退货售后不认账、利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销售食品安全不过关、知情情况下为假冒伪劣产品引流销售等问题,在司法层面全面强化了新业态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财经》新媒体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