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滴灌型”财政 |《财经》社评

2022年03月27日 19:40  

本文1509字,约2分钟

今年前两个月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暖意。不过,考虑到外贸增长恢复常态化,以及疫情阶段性反弹对消费的影响,人们也期待财政能够进一步发力,以对冲外贸的环比下滑和消费的相对疲软。

财政发力维持基本的增速,是中国宏观政策工具箱的一项常备“武器”,在过去的实践中也屡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结构和动力机制的变化,财政发力的方式和方向也应与时俱进,以期发挥更好的效果。

现在从上到下的一个共识是,财政发力应从过去习惯的大水漫灌,尽快过渡到精准滴灌,在节省财力的同时,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更好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从财力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总体进入稳态中低速增长,财政收入的高歌猛进会告一段落,而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狂飙突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还本付息的高峰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加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等因素日益凸显,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公共产品支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此消彼长之间,需要更加珍惜和善用宝贵的财政资源。

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结构变迁来看,也早已经从短缺型经济时代的投什么都挣钱,进化到需要精准创造需求的阶段。当年政府只要圈块地搞好三通一平提供税收土地优惠就能招来滚滚财源的好日子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更重要的是各种软环境对人才吸引力的竞争,而这些不是靠简单的砸钱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此前财政发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搞基建,现在传统基建也即“铁公机”项目已经接近饱和,新基建则更需要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和科技经济实力因地制宜推进。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如各种管网的更新则需要因城施策,无法大干快上。

此外,即使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会出现阶段性的放松,考虑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房地产业发展的高峰期确定无疑已经过去了。由此带来的土地财政缩减对地方政府财力和投融资模式导致的影响还需要一定时间加以消化,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规模,也决定了大水漫灌型财政发力实属可望而不可即。

因此,在保持一定新老基建投资规模稳住增速的同时,人们需要将更多的财力精准投入到稳市场主体预期、信心和活力方面去。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稳住了,活力起来了,则无论是企业的投资、提供的就业和税收,以及由此连带的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信心也就都有了依托。

当人们谈论消费需求不足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是因为居民消费能力不足,需要更精准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尤其是消费倾向比较高的低收入群体。有些是因为消费欲求没有得到有效拉动,尤其是中高收入群体。当企业作为供给端能够发挥更大的活力和创造性,就会创造出新的需求,从而有效带动消费端发力。因此,稳住市场主体的预期、信心和活力可谓一石多鸟。

在这方面,诚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言,做减法就是做加法。少取就是多予,通过减税降费乃至退税退费给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减负,相当于根部施肥,能够发挥倍增效应,这也是滴灌型财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保民生角度而言,滴灌型财政也能发挥更好更大的效果。以前人们提起保民生更多是普惠性质并向低收入群体适度倾斜的含扶贫性质的财政支出。从滴灌型财政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多对准那些比较突出的公共产品的短板,比如前一阶段提出的社保基金全国统筹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此外,滴灌型财政也可更多聚焦于如何为社会中更具生产力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群精准减负。比如除了租金免税之外,是否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对其提供优惠房贷利率,甚至可以考虑对部分中低收入年轻人群的月供也实现税收抵免等等。稳住年轻人的预期,让他们更有信心成家生子建功立业,才能真正奠定中国可持续发展之基。